台灣鸚鯉

台灣鸚鯉

命名者(Quoy&Gaimard,1824)棲息深度1-10公尺中文名台灣鸚鯉有毒魚類否科中文名鸚哥魚科經濟性是科號科名F414 Scaridae食用魚類是中國大陸名凹尾絢鸚嘴魚最大體長30cm觀賞魚類是其他中文名鸚哥、蚝魚、菜仔魚(雌)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基本介紹

  • 別名:Ragg
  • 中文學名:台灣鸚鯉
  • 動物界
  • 分布區域:印度至太平洋
英文俗名,瀕危狀態,形態特徵,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英文俗名

Raggedtoothparrotfish;Spinytoothparrot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吻圓鈍;前額不突出。外齒分離而未癒合成齒板;閉口時上頜齒會覆蓋下頜齒;上頜前端齒呈錐狀;上咽骨每側有咽頭齒三列,下咽骨之生齒面寬度大於長度。背鰭前中線鱗約為4;頰鱗1列,4-5個,鱗片大型。胸鰭具10-13軟條;尾鰭全期皆為圓形。初期階段(IP,Initialphase)的雌魚體色混雜著紅色至灰褐色,體側通常具三條白點縱帶;胸鰭單一淡色,基底黑斑不顯。終期階段(TP,Terminalphase)的雄魚體呈綠褐色,體側淺色之小斑點,鱗片另有紅褐色之小斑;頭部側面有橘紅色之不規則條紋;腹部通常灰白色,有時為暗玫瑰色或淡黃色的;2條不規則的暗紅色橫帶越過頦部,中間具白色或黃色的間隔。背鰭之第II硬棘及其後方鰭膜上具有顯著的黑點;胸鰭淡黃而略呈透明,基部具擴散的深色斑點;腹鰭亦略透明,但鰭膜上具白色小斑點與一些淡紅的斑塊;尾鰭或具兩列不規則之淺紅色色帶,其間呈淡青色,或鰭膜具白色及紅色之斑紋,或具不規則之垂直暗帶。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近岸海灣或瀉湖區內藻類叢生區或海草床。善於偽裝而且容易欺敵而不被發現。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肯亞、莫三比克,東至馬紹爾群島與東加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台灣分布於南部、小琉球及綠島等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台灣南部較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