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近種區別,
形態特徵
半常綠匍匐性矮小灌木,高不過1米;小枝灰褐色至紅褐色,圓柱形,幼時具糙伏毛,老時無毛。葉片厚革質,卵形、廣橢圓形或倒卵形,長9-15毫米,寬6-10毫米,先端急尖或微凹,常具短尖頭,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幼時微具柔毛,以後脫落近無毛;葉柄長3-5毫米,有稀疏柔毛;托葉線狀披針形,微具柔毛,部分宿存。
花單生,腋生或頂生於枝端,直徑約7毫米;萼筒外面微具柔毛,內面無毛;萼片三角形,外面具柔毛,內面無毛;花瓣長倒卵形,先端缺刻狀,基部具短爪,白色;雄蕊10-15,心皮2-3。果實卵形,直徑5-6毫米,成熟時紅色,具2-3小核。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500-3500米的多石礫草坡。
分布範圍
分布於台灣中央山脈高地(新高山、大霸尖山、鹿場大山)。
近種區別
該種與種國西南部產的矮生栒子極為近似,惟葉片稍小,卵形、廣橢圓形或倒卵形,果實卵形,小核2-3,而後者葉片多橢圓形或橢圓長圓形,果實近球形,小核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