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治轉型與分離主義(1988-2000)

台灣政治轉型與分離主義(1988-2000)

《台灣政治轉型與分離主義(1988-2000)》是2012年8月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文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政治轉型與分離主義(1988-2000)
  • 作者:張文生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8月
  • 頁數:180 頁
  • 定價:30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081566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張文生,男,1969年生於福建省上杭縣。1991年7月畢業於廈門大學政治學系;1994年4月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政治學專業畢業,獲法學碩士學位。1994年至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工作。2010年獲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副教授,兼任《台灣研究集刊》副主編、廈門市台灣學會副秘書長。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從事台灣政治制度、政黨政治、選舉以及兩岸關係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有合著《民進黨選舉策略研究》等,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圖書目錄

緒論
(一)研究的源起
(二)研究的理論、方法和路徑
(三)文獻瀏覽
(四)結構與主要內容
(五)創新與不足
一、李登輝分裂主義政治路線的根源
第一節 李登輝分裂主義路線的思想根源
(一)李登輝濃厚的日本情結
(二)李登輝對國民黨政權白色恐怖統治的深刻記憶
(三)李登輝思想中深厚的本土意識
第二節 李登輝分裂主義路線的社會與政治根源
(一)戰後台灣經濟發展推動了80年代末以後的社會政治轉型
(二)台灣政治轉型衝擊了台灣社會的中國意識
(三)社會文化多元化為分裂主義思潮的泛濫提供了空間
(四)台灣社會政治的本土化加劇了台灣民眾對於大陸的疏離感
二、李登輝分裂主義政治路線產生與發展的現實背景
第一節 李登輝當政與國民黨的流派鬥爭
(一)從李登輝繼位到國民黨“十三全”:國民黨主席之爭
(二)二月政爭:國民黨內主流派與非主流派鬥爭的公開化
(三)從“肝膽相照”到“肝膽俱裂”:郝李矛盾的激化
(四)新黨成立:國民黨的分裂
(五)“林郝配”對“李連配”:非主流派的最後攻擊
(六)小結:國民黨流派鬥爭的本質
第二節 90年代的兩岸政治互動
(一)兩岸民間交流的開啟
(二)兩岸兩會的成立
(三)“九二共識”的形成
(四)汪辜會談
(五)江澤民主席八項主張的提出
(六)李登輝訪美與兩岸兩會談判的中止
(七)汪辜會晤
(八)小結:兩岸互動中的政治分歧
三、李登輝分裂主義路線在兩岸關係政治定位中的表現
第一節 李登輝時期台灣當局對於兩岸關係政治定位的演變
(一)李登輝繼位之初堅持“只有一個中國,我們必須要統一”
(二)李登輝時期“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的兩岸關係定位
第二節 李登輝拋出“兩國論”的背景及其影響
(一)“兩國論”的實質:否定“一個中國原則”
(二)“兩國論”出爐的背景
(三)圍繞“兩國論”的政治鬥爭
(四)“兩國論”的影響
四、李登輝分裂主義路線在“外交”與“憲改”領域的表現
第一節 李登輝時期台灣當局的“務實外交”
(一)台灣當局推行“務實外交”的背景
(二)台灣當局“務實外交”的具體舉措
(三)台灣當局“務實外交”的本質與效果
第二節 李登輝推動台灣“憲政體制”改革
(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要求政治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
(二)“國是會議”的召開
(三)“一機關兩階段修憲”
(四)“總統直選”的爭議與1994年7月第三次“修憲”
(五)1997年7月第四次“修憲”
(六)1999年8月第五次“修憲”和2000年4月第六次“修憲”
(七)對於20世紀90年代李登輝推動台灣“憲改”的評析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