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桂花

台灣山桂花

台灣山桂花屬於常綠植物。葉互生,呈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具粗鋸齒,花序腋生,果實為球形。主要分布於中國台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臺灣山桂花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五椏果亞綱
  • :杜鵑花目
  • :紫金牛科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繁殖方法,生存環境,

基本信息

中文名:台灣山桂花
台灣山桂花
學名:Maesa perlaria(Lour.)Merr. Var. formosana(Mez)Yuen P. Yang

形態特徵

小枝細長而光滑。單葉互生、膜質或紙質,呈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前端有尖形或鈍形,葉片基部呈圓形,葉緣有波浪狀並有粗鋸齒;花序為腋生,花小型而密集,白色或淡綠白色;果實呈球形,直徑約只有0.3公分,萼片宿存不脫落,成熟時由綠色轉白色。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台灣山桂花的繁殖方法很多,可用播種嫁接壓條扦插等方法。
1.播種繁殖
播種育苗達到開花的年限較長,故家庭養花多不用此法。
4~5月份桂花果實成熟,當果皮由綠色變為紫黑色時即可採收。桂花種子有後熟作用,至少要有半年的砂藏時間,採收後灑水堆漚,清除果肉,置陰涼處使種子自然風乾,混砂貯藏,砂藏後可秋播或春播。砂藏期間要經常檢查,防止種子霉爛或遭鼠害。播種繁殖一般採用條播的方法。播種前要整好地,施足基肥,亦可播於室內苗床。播種時將種臍側放,以免胚根和幼莖彎曲,將來影響幼苗生長。播後覆蓋一層細上,然後蓋上草占,遮蔭保濕,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當年即可出苗。每畝用種量約20kg,可產苗木3萬株左右。小苗於苗床生長2年後,第3年可移植栽培。實生苗開花較晚,定植8-10年後方能現花。
2.嫁接繁殖
嫁接砧木多用女貞、小葉女貞、小蠟、水蠟、白蠟和流蘇(別名油公子、牛筋子)等。大量繁殖苗木時,北方多用小葉女貞,在春季發芽之前,自地面以上5cm處剪斷砧木;剪取桂花1~2年生粗壯枝條長10~12cm,基部一側削成長2~3cm的削麵,對側削成一個45度的小斜面;在砧木一側約1/3處縱切一刀,深約2~3cm;將接穗插入切口內,使形成層對齊,用塑膠袋綁緊,然後埋土培養。用小葉女貞作砧木成活率高,嫁接苗生長快,壽命短,易形成“上粗下細”的“小腳”現象。用水蠟作砧木,生長慢,但壽命較長。盆栽桂花多行靠接。用流蘇作砧木,靠接宜在生長季節進行,不宜在雨季或伏天靠接。靠接時選二者枝條粗細相近的接穗和砧木,在接穗適當部位削成梭形切口,深達木質部,長約3~4cm,在砧木同等高度削成與接穗大小一致的切口,然後將兩切口靠在一起,使二者形成層密結,用塑膠條紮緊,癒合後,剪斷接口上面的砧木和下面的接穗。嫁接苗的根系因砧木而異;插條埋入土中各處易生不定根,但無明顯主根。桂花分枝性強且分技點低,特別在幼年尤為明顯,因久常呈灌木狀。密植或修剪後,則可成明顯主幹。樹皮粗糙,灰褐色或灰白色,有時顯出皮孔。葉面光滑,革質,近軸面暗亮綠色,遠軸面色較談;橢圓形,長橢圓形卵形、倒卵形、披針形、倒披針形、長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
3.扦插繁殖
在春季發芽以前,用一年生髮育充實的枝條,切成5~10cm長,剪去下部葉片,L部留2~3片綠葉,插於河沙或黃土苗床,株行距3cmX 20cm,插後及時灌水或噴水,並遮蔭,保持溫度20~25℃,相對濕度85%~90%,2個月後可生根移栽。
4.壓條繁殖
可分低壓和高壓兩種。低壓桂花必須選用低分枝或叢生狀的母株。時間是春季到初夏,選比較粗壯的低乾母樹,將其下部1~2年生的枝條,選易彎曲部位用利刀切割或環剝,深達木質部,然後壓入3~5cm深的條溝內,並用木條固定被壓枝條,僅留梢端和葉片在外面。高壓法是春季從母樹選1~2年生粗壯枝條,同低壓法切割一圈或環剝,或者從其下側切口,長6~9cm,然後將傷口用培養基質塗抹,上下用塑膠袋紮緊,培養過程中,始終保持基質濕潤,到秋季髮根後,剪離母株養護。

生存環境

樹性強健、耐陰、抗濕與耐貧脊土質,為水土保持和綠籬的極佳植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