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在神經科學的研究上早已有長久優良的歷史。1960年代藥理學研究所教授李鎮源院士與張傳炯院士在蛇毒中發現α-bungarotoxin,是神經生物學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後來陸續有許多研究人員加入神經科學相關的研究工作,可惜資源分散在校內各處,整合工作成效未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大學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
- 隸屬:台灣大學
本所簡介,成立起源,本所特色,
本所簡介
大腦是個工具,由近千億個神經細胞構成,這些細胞能將外界刺激編碼成電位訊號,並在錯綜複雜的神經網路之間進行訊號運算,運算出來的結果便是心理歷程的生理基礎,而行為便是心理歷程的輸出產物。當個體的外顯行為與環境產生互動時,個體會從互動的過程中調整心理歷程,心理歷程的改變反過來會影響大腦的生理結構,而人類心智便在這動態的歷程變化中孕育而生。因此,當大腦生理功能失常時,會造成心理功能調適障礙,進而造成外顯行為出現問題;反之,若外在環境使自我功能失常,也可能影響心理的功能,進而造成大腦結構發生異常。
此觀點能將大腦、心理、環境之間的關係串連起來,使研究者能以全方位的觀點探索心智運作,並也對神經精神醫學提供啟發,使醫者了解到完整的神經精神疾病治療應同時包括生理結構的調整、心理功能的調適,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
成立起源
台大在神經科學的研究上早已有長久優良的歷史。1960年代藥理學研究所教授李鎮源院士與張傳炯院士在蛇毒中發現α-bungarotoxin,是神經生物學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後來陸續有許多研究人員加入神經科學相關的研究工作,可惜資源分散在校內各處,整合工作成效未彰。有鑒於神經科學及認知科學研究的跨領域特性,島內外的知名大學相繼成立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神經認知科學學程等整合性單位,台灣大學內與神經、認知科學相關的研究人員也先後發動一波波資源整合的呼聲。當時台大校園中已有近兩百位教師及醫師進行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的研究,相關課程也達七、八十門以上。
2005年,台灣大學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中心在李嗣涔校長揭幕主持下,正式成立。旨在促進跨院系的合作、統籌神經認知相關國際交流,並藉由學程的設立來訓練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的人才。該中心的成立讓相關領域的師生有相互了解的機會,也促成了許多整合性的研究工作,例如:Taida-SORT精神分裂症研究相關的月會。
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中心的成立,更加深台大校內相關研究工作者跨領域合作的決心,因此在胡海國教授、符文美教授、郭鐘金教授、梁庚辰教授、嚴震東教授等人的努力推動下,2011年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於醫學院正式成立,並於2012年時聘請王培育助理教授、吳恩賜助理教授、黃憲松助理教授擔任本所專任教職。
本所特色
跨領域整合是台大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的最大特色。不同於國內其他研究所的分組教學,腦心所秉持領域整合不可分割的理念,聚集臨床醫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等領域的師資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本所的課程設計涵蓋臨床神經與精神醫學、神經生物、認知科學三個領域的基礎課程,並透過相關議題的討論,提供跨領域溝通交流的平台,期待學生能打破傳統學術領域的分界,從更全面的觀點看待腦與心智的研究議題,並帶動台大神經認知科學相關研究工作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