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開始至今,台灣前衛檔案展已進行兩屆。首屆C02不預設議題,是經由發起人的推薦及公開徵件,展出者匯集國內各地替代空間、年輕藝術創作者(各大專院校在學或剛畢業學生)及一些新興藝術團體等,也企圖容納各種實驗與創新構想。因此,跟一般雙年展不同,台灣前衛檔案著重的是台灣當代藝術創作生態的呈現,也誠如羅森豪所說的,是「藝術作品須經過整個檔案的過程到社會經驗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前衛檔案展
- 性質:檔案展
- 地區:台灣
- 時間:2002年
結構分析,基本命題,操作命題,相關評論,
結構分析
每一屆台灣前衛檔案展獨特的操作策略,除了推行委員會的平頭對話和決策機制,也都培養了一批藝術行政面向台灣經驗的策劃和執行人才。由於其規模上絕無僅有,充滿各式無前例可循的專業挑戰,在培訓場域中,堪稱訓練、或磨練的最佳條件。有人戲言,每屆都會做掉一個執行秘書,和一票臨編的總監及工作人員,而任務總是要仰賴無數有熱情但是專業不足的志工。面對工作,不論是專業的“匠作”和不需專業的“打工”都要自己來,具有打不死的硬頸和厚顏精神,關鍵是對公眾事務的熱忱、和對藝術的偏執狂愛。異常艱難和缺乏固定組織的任務,確實要靠這些人員“一次經驗”撐到底的硬仗。還好這個展覽的基本精神是在談“變異”,而不是談“永續”。
這一屆的台灣前衛檔案展“Co6”,經過推行委員會的定調,決定以速度為議題,追逐高鐵的象徵,移師台中。包括跨領域策劃團隊的公開徵選、域外策展人對公開徵件作品的選件和策劃、展覽機構和預算規模等,這些集體思量或既定的想法,展陳某種台灣前衛檔案展的基本精神和指標特性,始終包含著內部對話的高度自覺、和深度自省的性格。這樣的特質,不只形構展覽基調和哲學,同時塑造台灣前衛檔案展每一屆尋求脫胎換骨的變異性格、和在體制內外掌握生機的操作手法。鬆散的組織或許是行政效率的致命傷,但是學術論述和策劃執行的充分授權,卻始終是展覽策劃迸發能量的另類溫床。
基本命題
這次Co6的基本命題是期望能夠回響對照Co4指定策劃所形成的生態固守性格,而強調以公開徵案、跨領域兩人以上的合作方式,能讓一些具有實驗性質的策劃新面孔出線。這當然是一件很冒險的嘗試,因為策展案是在打集體戰,缺乏經驗的將領是戰局的最大險境。但是以前衛檔案展向來樂觀的性格來看,那個將領是天生有經驗的呢?整個戰局鋪陳下來,最有工作紀律的是“都市揭面”、最好玩的是“複音馬賽克”、最受矚目的是“動?物”、而最是新面孔和缺乏經驗的策展人“回光?告解/室”卻據說作了最好看的展覽。相較之下,華安瑞是本屆前衛檔案展策劃展結構中,直接受推行委員會委託的最有經驗的策展人,基於策展人本身的品味和內向性格,卻由於策展命題的開放性質的衝擊,加上這個展覽位處於美術館封閉場域以外的開放街區,結果完成了一個四平八穩,在評論文章中對藝術界不夠辛辣的展覽。
操作命題
從生態繁衍和生髮的角度來看,Co6展覽定性同時承繼推行委員會的決議,並需考慮本屆運作規模和複雜度,以及牽涉到一種從台灣北部到中部的地域價值轉換、族群遷徙、品牌認知落差等問題,缺乏真正的時間因素和醞釀發酵的觸媒,因此必須採取“強”、“弱”並進的策劃模式。對策劃執行團隊而言,這次展覽在既有條件下的務實抉擇和工作命題,是如何把公開選件而成的跨領域策劃案、和征件作品等異質元素,尋找一種恰當的形式擺在一起。這其實是一種外部的或物理的結合,而非能真正改變元素性質的內部質變。但是,主要元素的並置並不衝突或需全然妥協掉一些細緻的生態化學效應,這是層次足夠豐富和多元的展覽可以提供的操作條件。舉例來說,征件展本來就是一種機械或數量式的綜合呈現舞台。但是從Co6跨領域策劃案的表現,可以看到“跨域”生態效應的多樣性:20號倉庫展出的“海馬體”使用一種總體藝術的劇場形式,讓各領域的創作者能在一種戲劇內外角色的融入過程,展現形式跨域的浪漫氣質。“蜜糖藍激隊”本身就是一種另類聲音藝術社群的組合,其創作者很難界定屬於某一傳統領域;“東海建築團隊”建築專業本身也具有複數整合的性格,他們都是非為形式跨域而組成的團體,複合媒體實踐或工程整合本來就是他們的存在方式。“南方製藥”剛好相反,是為媒體跨來就是他們的存在方式。“南方製藥”剛好相反,是為媒體跨念。
這次配合展覽的“創藝跨域”論壇系列,倒是將這些並置的展覽以“電影”、“建築”、“聲音”、“診問”等議題,讓不同領域的人針對一種複合型態的美學論題,加以評論和交換意見。雖然展覽的空間並置並不能真正引起生態的化學作用,但是我們試著將學域或地域上的異質團隊加入視覺藝術圈中,倒是此次策劃在生態刺激上的額外收穫。尤其是東海建築團隊的“都市揭面”和主題製作“動?物”的邀請參與,一方面讓視覺藝術的慣常客群,得以觀察建築人的知覺思維方式;另一方面,東海建築係為了這個計畫的參與,特別設定了一門課程,數度邀約展覽總召的參與對話,在內部進行“什麼是建築?”、“什麼是都市?”、“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展覽?”的根本提問;他們用展覽而非建築設計的型態,擾動自身生態和概念的檢驗模式,並透過從事不同的生產行為,甚至建構建築碩士畢業評鑑的新倫理。評估和檢驗“跨域”,我們都太習慣於展覽現場的驗收模式,事實上,跨領域是否有效,現場的視覺結果論斷,恐怕只是生態變化的最表象指標,過程中的新鮮刺激、慣性挑戰、終極質疑、尋找替代出口,恐怕才是跨域的真正價值。
台灣前衛檔案展積極挑動當代藝術家和體制交涉的大議題,企圖維持一種與體制“既黏又不會太黏”、“既親密又疏離”的弔詭關係。當策劃案徵選和展出空間屬性已由推行委員會確認的條件下,這和以空間或環境脈絡為議題的展覽是非常不一樣的。此時Co6需直接面對展覽的空間配置,浮生了最有趣的空間策略問題:為什麼在這裡展出?哪個展覽該放在哪個空間?目的是什麼?就在當代各式藝術替代機制靈活地游擊於體制內外以獲致最佳化的生存法則,美術館亦正亟欲轉身跨域、變臉挑戰制式的展覽美學。因此Co6有意識地建構美術館為主秀場所,成為新世代實驗藝術的闖關場地。無獨有偶地,新上任的館長特想操作年輕世代的藝術創作和新媒體議題,因此過程中反而有一些助力甚於阻力。我們決定不只和體制手牽手,並且在旗幟鮮明的各個空間容器中,包括國家美術館、地方文化機構、和替代性的空間,並且串連商業畫廊的會外展機制,嘗試置入恰當的策展議題,納入聲音、電影、建築、行為、新媒體、新藝術方法論等跨域策劃,以及涵蓋批判、質疑、陳述、經驗、傾訴、療愈、娛樂等諸多創作態度。
從頭到尾毫不考慮直覺判斷的決定,也是Co6空間配置最好的一個決定,就是將“回光?告解/室”置入具有黑箱劇場性格、充滿時間感的二十號倉庫。而改變最大的,也是效果最受爭議的,是“公開徵件展”和“煉丹:亂雨?出神?雜音” 兩個展覽。最初是希望能將以“南方”加上“替代空間”邊緣姿態現身的“南方製藥廠”置入美術館,以取得草莽進駐體制的形象挑戰性格,而讓征件作品有更多開放而實驗的機會置入未定性的台中舊酒廠。但是協調結果呢? 前者是邊緣性自居的仍然選擇了未定性的空間,卻反而用了白盒子空間的意識型態。而後者是策展人的白盒子性格選擇了白盒子,這種理所當然顯得缺乏挑戰性。
比較遺憾的是展覽策劃外一章的台中聲音藝術家陳史蒂(Noise Steve)賣力成形的另類跨年《…推(((((( 派對》(PUSH Party),未能在美術館的體制彈性下於前門廣場實現,而需要脫離聲音藝術的主秀場脈絡,轉戰台中舊酒廠,讓想要年輕的美術館,無法沾染體制邊緣的在地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