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沖簍編織

台山沖簍編織

台山沖簍編織,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市的地方傳統技藝,廣東省江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沖萎編織由南宋時代起,是台山市沖簍鎮的民間編織工藝,主要分布在江門市台山市沖蔞鎮一帶。沖蔞編織,歷史上以竹子為主要原料,以個體生產形式,用手工編品出與農耕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種類繁多的用具和用品,而這一類傳統的編織品,21世紀初仍有人生產、銷售和使用。

2009年,台山沖簍編織入選江門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山沖簍編織
  • 批准時間:2009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江門市台山市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沖萎地區的先民,絕大多數是從南宋時代起,為避戰亂從中原南遷而至。他們帶來農耕技術,也帶來內涵豐富的農耕文化,編織手工藝便是其中的一個樣式。他們為了生存和發展,就地採集竹、藤、木為原材,編織出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款式眾多的工具和用品。
沖蔞鎮屬亞熱帶氣候,雨水充足,利於竹子生長,村前屋後到處生長著茂盛的竹叢,竹料資源豐富。沖蔞當地歷史上以農耕為主,從而形特有的農耕文化,其中一個標誌是∶當地農民善於以竹子為原料,用手工編織生產、生活用具。這因為當地人多地少,農閒時以編織手藝收入,來彌補生計。鎮內各地,特別是西海、新圍、竹湖、竹洛等村落,湧現一大批編織能手,編織出各式各樣的實用產品,到近鄰墟市出售。通過代代相傳,形成這裡眾多的農民,又是個體的編織手工業者,長期以來與農耕生活共存。

工藝特徵

(一)傳統編織
以竹子為原料,再根據需要手工小批量編織成品。產品主要有∶籮、筐、籃、箕、篩、籠、笪、籠、簍,以及捕魚工具。
(二)現代編織
以藤條、芒芯、紙條、竹篾為原料,安產品要求進入流水線人工編織,再根據用大型烘乾機、全自動噴塗線、水淋式噴台等現代設施進行後期加工,大批量生產適合中國海外市場高精淡雅的編織產品。產品包括大至床椅桌、小至水果笠的全套現代家居用品。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
沖蔞編織傳承了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的精華,體現民間手工藝與人類生存的密切關係,從中看到一個民族的前進軌跡,因而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
藝術價值
沖蔞編織在傳統技藝基礎上,經過潛心鑽研,從造型到編織工藝更為講究,做到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統一,以及傳統風格和現代品味的統一,在實用的前提下體現出中華民族手工藝特有的藝術價值。
經濟價值
沖蔞編織在傳統產品基礎上,經過不斷開發,從為農耕生產、生活的狹隘用途走向包涵現代時尚生活,使用層面更為廣闊,產銷實施與市場接軌,成為沖蔞鎮出口創匯拳頭產品。面對琳琅滿目、高精淡雅的編織產品,看到了個體手工編織走向集約化生產的發展歷程,體現其高度的經濟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台山沖簍編織這種傳統的技藝卻逐漸消亡,堅持手工編制的技人更是少之又少。

保護措施

1、20世紀70年代,民間編織技藝在沖蔞鎮進一步推廣,不少的生產隊辦起編織廠,將手工編織列為集體經濟的副業,其中西海南洲村辦得較為出色,是全鎮有名的“編織村”。當時南洲村編織廠,由村中黎亮均、黎亮生負責。經過黎氏兄弟努力鑽研和不斷開發,以藤條、芒芯、竹條為原料,不斷推出獨具特色的新產品。
2、改革開放初期,黎亮均、黎亮生兩兄弟獨立經營,逐步擴大規模形成產業,成為沖蔞鎮出口創匯的龍頭產品。
3、黎亮均在沖蔞鎮紅嶺工業開發區,獨資建立恆盛工藝製品有限公司,將中華民族民間編織工藝精益求精,打造為一個品牌,實現與國際市場接軌,產品遠銷歐、美和東南亞。
4、2022年8月4日,由台山市文明辦主辦,沖蔞鎮人民政府、沖蔞鎮婦聯承辦的2022年台山市傳統編織手工藝傳承學習活動在西海村委會南洲村舉辦,旨在為弘揚“乞巧”文化,傳承台山沖簍編織傳統工藝。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5月9日,台山沖簍編織在中國工藝美術產業基地的展館中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