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倭

主要是對一些台灣親日派的蔑稱,近年來興起網路的辭彙。甲午戰爭(日本稱之為日清戰爭)中國割讓台灣給日本,台灣從此陷入日寇手中達五十年之久,抗日戰爭勝利後,日本歸還台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倭
  • 說明:台灣親日派的蔑稱
  • 介紹:興起網路的辭彙
  • 補充:台灣民眾對日本的好感仍深
簡介,形成,

簡介

國民政府驅逐日本僑民,但部分台灣人受到日本的同化教育,同時還有身為日本血統的人。因此,極端親日。解放戰爭以後,國民黨潰敗到台灣,想依靠美日勢力抗衡大陸,台灣親日更甚。最典型的例子,如李登輝參拜靖國神社等

形成

台灣日據時期的經濟是種相當典型的殖民地經濟模式,即以台灣自然資源與人力,來培植宗主統治國的整體發展。此種模式於兒玉源太郎的總督任內打下基礎,並於1943年太平洋戰爭中達到最高點。若以年代區分,1900年-1920年間,台灣的經濟主軸於台灣糖業,1920年-1930年為以蓬萊米為主的糧食外銷。綜括這兩階段,總督府的策略約略是以“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為最高指導方針。至於1930年之後,則因戰爭需要,總督府對於台灣的經濟重心則轉為工業化。
雖說各階段的主要不同,但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自然著重在提高農產品或後期工業用品的生產量,以達到供輸日本國內的需求。而這種“為已開發的經濟地區提供原料和廉價的勞工”的經濟現象,則為標準的邊陲經濟模式。而此種兼顧發展台灣島內民生經濟與日本宗主國供需的日式資本主義,在所有日本殖民地當中,就以台灣最為成功。
雖然日人統治者於治理台灣時,難脫“經濟台灣,壯大本土”和南進戰略的基本心態,但與治理香港、朝鮮等等其他次殖民地心態不同,某程度上,日本政府是把經營台灣的成就視做帝國主義宣傳品與教化成同類的心態來經營(早熟帝國主義的帝國主義實踐);這情形尤其在中期同化階段最為明顯。加上這階段的大正民主與軍國主義未主導日本政治情形情況下,在1922-1937年間,台灣社會肇始不少改善人民生活的新制度、新知識、新觀念與新價值。而這種蓬勃的日據黃金時期在的台灣博覽會達到頂峰。其中鐵路路線擴建、米糖產量增加、郵信電信普及等等經濟成果也導致台灣社會人口增加、公學校普及和放足的徹底實施、現代衛生環境建立與守時守法觀念養成等重大民生改革。除此,經濟的長足進步帶來的社會安定與對總督府的支持,也促進台灣政治的開明,進而舉行了台灣首次選舉。日本對台灣採取內地延長主義及皇民化政策,以期將台灣本島人同化於日本。也因為台灣在日據時期,於政經文化得到某種程度現代化。加上戰後初期陷入國共內戰戰事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治台失政,導致部份的台灣人,在二次大戰戰後對戰前生活產生某些程度的懷念。此心態不僅普遍留置於老一輩台人之間,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台灣對國家民族認同、族群意識觀念甚至台獨運動。而從此看,部分台灣民眾對日本的好感仍深,許多人認為是日據時期中後期和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的威權時代相比所造成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