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與言《詩》:中國哲學的本根時》是202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可與言《詩》:中國哲學的本根時
- 出版時間:2020年7月1日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ISBN:9787100186353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詩經》於諸子,絕不僅是籠統的“背景”,也不僅是僵化的“依據”,而是其思想議題的承載者、表述者和引發者,在周秦漢初對於哲學思想的發生起到了獨特作用,提供了豐富資源。本書打破學科隔膜及學派藩籬,從引《詩》明理之體例,“一言以蔽之”的方法,“斷章”的模式與“取義”的側重等多個方面探討了先秦哲學的議題及論說方法的產生機制,對“軸心時代”和“二重證據法”等重要理論模式進行了反思;並由《詩》說探究了子思學派的哲學思想,考證其作品的撰作年代。本書專門討論了早期儒家學派引《詩》以闡明“民之父母”思想的用意和方法,對相關偏見做了回應。除了對原版的各章節均作了修訂以外,還增加了兩章新的內容。
作者簡介
張豐乾,男,漢族,1973年生於甘肅古浪,哲學博士,2005年起被聘為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哈佛一燕京學社2006-2007年度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國古典哲學與宗教及比較哲學研究,已出版專著《出土文獻與文子公案》《<詩經>與先秦哲學》《敦博本壇經導讀》《訓詁哲學》四部,編有《哲學覺解》《莊子天下篇註疏四種》兩部,合譯並校《中國思想的道家之論》一部。另發表雜文多篇,進行學術演講多次。
目錄
前言 本根與枝幹
——“古之道術”的分裂與重生
第一章 子學時代的“說《詩》”問題一、多能明之
二、書於竹帛,傳遺後世
三、與化為人
四、農戰,君臣,名譽與《詩》
五、聖賢與時世:說《詩》者的異同
六、《詩》之失
第二章 諸子引《詩》明理之體例
一、依詩句出現的標示
二、依引《詩》的句式及用意
三、諸子引《詩》的幾個特點
第三章 “一言以蔽之”與詩篇思想性的發掘
一、興於《詩》,以立言起思二、《詩》之思,思無邪
三、民性固然,《詩》無隱志
四、因《詩》知禮、樂
五、《關雎》之改
六、述而不作——《詩》的思想性和學術化
第四章 斷章取義與詩句的哲理化
一、斷章取義的意義
二、“用意”和“本義”
三、孔子等人斷章取義的模式
四、“上下文”與引《詩》者
五、“五至”“三無”:《民之父母》“得氣”說
第五章 孔門後學之《詩》學與哲學
一、孔門《詩》教與子思學派
二、《毛詩故訓傳》引子思學派之《詩》說
三、子思學派所引《詩》篇及原詩主題
四、“君子慎其獨”與《詩》
五、“型(形)於內”與“德之行”
第六章 “言《詩》以論學”與“即物以見道”:“鳶飛魚躍”的多重意義
一、“人禽之辨”的語境轉換
二、對“鳶飛魚躍”的“斷章取義”
三、“ 君子之道”與“子思吃緊道與人處”
四、“ 言《詩》以論學”與“即物以見道”
第七章 儒家引《詩》明理之機制
——以“民之父母”為例
一、家國(邦)天下與修身
二、一體化與分離化
三、從《詩》《書》看“民之父母”
四、“自我”的位置與大同理想
五、“民之父母”的哲學基礎與價值取向
六、如保赤子
七、勸勉、批判與革命
八、“民之父母”的落實之處
第八章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孔子如何成為哲學家
一、“思”
二、“閒居”“ 不器”“從吾所好”
三、“敏求”“憂懼”
四、“好古”
五、“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六、“答”“ 問”“ 學”“習”
七、“無違”“守死”“不改其樂”
八、“博約”“擇善”“本原”
九、“述而不作”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十一、孔子的意義
十二、《詩》的哲學化與哲學的詩化
第九章 經典·聖賢·鳥獸草木魚蟲
一、神話傳說中的聖賢與鳥獸草木魚蟲
二、思想經典中的動植物世界
三、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夫子之自況
四、“喪家之狗”——聖人的形與神
五、“無何有之鄉”
附錄一 “鳶飛魚躍”集說
附錄二 《孟子·梁惠王》篇(上、下)《詩》說集評
主要參考文獻
後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