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樂古墓群位於中國貴州省畢節地區赫章縣境內,這些遺址墓葬中所含有的奇特的埋葬習俗以及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隨葬器物,對揭示古代夜郎文化面貌,探索夜郎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它是貴州近年實施夜郎考古計畫以來最重要的一次考古發現。2002年,可樂夜郎文化發掘課題被評為2000-2001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可樂古墓群
- 出土地點:中國貴州省畢節地區赫章縣
- 所屬年代:秦漢時期
- 隨葬器物:銅釜、兵器、陶器
簡介,古墓群,埋葬方式,隨葬器物,銅釜,兵器,裝飾品,陶器,銅印,遺蹟保護,文物流失,保護難度,實質性保護,
簡介
1961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畢節地區赫章縣可樂彝族苗族鄉試掘了7座漢墓,出土了300多件極其珍貴的文物。當時周恩來總理就批示:加強對古墓遺址的保護。
2000年,在可樂發掘的108座夜郎墓葬及其547件文物的照片和幻燈片在全國考古工作匯報會上展示,再次引起史學界、考古界關注。同年6月25日,可樂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9—10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赫章縣文管所在赫章可樂發掘古代夜郎時期“南夷”民族戰國至西漢時期墓葬108座,有許多重要發現,其中一些奇特的埋葬習俗及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隨葬器物更為珍奇。
古墓群
可樂墓群,由1個古夜郎民族聚集遺址,1個秦漢古都城遺址,14個古墓群組成,其中秦漢古都城遺址實址面積達45000平方米。出土的大量文物年代上朔至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順延春秋、戰國、秦漢。9次發掘共出土各類文物8000多件,最多的是青銅器,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青銅釜一件、青銅牛燈、銅鼓等50多件,還有大量的極為珍貴的石、陶、玉、琥珀、瑪瑙、鐵制生產、生活用具、戰鬥兵器、裝飾品、農耕繪畫、磚繪《樂工百樂》、核桃、雞骨、酒等大量文物,完整連貫地反映了古夜郎民族文化。
大量製作精美,造型獨特的青銅器,充分展示了中國古代史上只有“首都”地位,才有可能具備的礦山開挖、青銅冶煉、鑄造工藝的成熟。根據探方和發掘掌握墓葬的推算,在涉及範圍3.5平方公里的面積下,大約有上萬座古墓,發掘的不到4%。充分說明了只有完全具備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首都”地位才可能有的輝煌。
值得一提的,大量極具個性的出土文物造型上,仍然反映出與中原文化的交融。
埋葬方式
可樂古墓群最引人注目的是奇特的“套頭葬”和其他幾種特殊葬式。“套頭葬”及這些特殊葬式在國內其他地區尚未發現過,屬夜郎民族特有的葬式,所反映出的喪葬意識和宗教觀念很值得研究。
2001年9—10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赫章縣文管所在赫章可樂發掘古代夜郎時期“南夷”民族墓葬108座,有許多重要發現。其中尤其是一些奇特的埋葬習俗以及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隨葬器物,對揭示古代夜郎文化面貌,探索夜郎歷史具有重要意義。這是貴州近年實施夜郎考古計畫以來最重要的一次考古發現。 發掘主要分兩個工區進行。其中Ⅱ工區墓葬分布異常密集,在約330平方米範圍內發現墓葬81座,許多打破或疊壓關係令人吃驚。墓葬年代為戰國至西漢時期,其中是否存在間隔期尚不明確。
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地表不見封土堆。墓內填土富含紅燒土顆粒。墓葬規模不大,長1.42—3.2、寬0.4—1.45米。平面形狀主要為長方形,另有兩種略變異的形狀。一種前、後端側壁略作弧形外擴,平面約似一啞鈴狀,共發現9座墓。另一種頭端頂壁中部有一小圓弧外凸,平面約似一鐘狀,共發現8座墓。埋葬姿式多為仰身直肢葬,雙手屈於胸前。另也發現少量側肢葬。
“套頭葬”指用銅釜套於死者頭頂的埋葬方式。過去在赫章可樂曾發現過,但遠不如這次發現的形式多樣。其一是用鼓形銅釜套於頭頂,與過去所見相同。不同的是在墓坑底部四周用未經加工的石塊壘砌一圈。其二是用一件大銅釜套頭,另用一件大銅釜套腳,臉上蓋一件銅洗,雙臂上也放置有銅洗。其三是用一件大銅釜套頭,用一件大銅洗墊於腳下,右臂墊一件銅洗,左臂旁側立一件銅洗。“套頭葬”銅釜內基本都保存了一部分頭骨,可看出均為仰身直肢葬。另外都發現使用木棺的痕跡。
除“套頭葬”外,還發現幾種特殊埋葬方式。一種是用銅洗蓋於死者臉部,發現2座墓。銅洗下頭骨大部保存,肢骨卻完全朽壞無存。再一種是用銅洗墊於死者頭下,僅發現1座墓。頭骨已不存,但洗上保存了一對銅髮釵,洗邊沿還保存了一對骨質耳環的殘痕。另一種是在死者頭側墓底斜插一件銅戈,共發現4座墓。銅戈或插於左側,或插於右側。
隨葬器物
銅釜
“套頭葬”使用了兩類銅釜。一類是辮索紋耳大銅釜,寬沿外侈,鼓腹,圜底,腹上部縱向安置一對碩大的辮索紋環狀耳。274號墓出土的一件大銅釜肩腹部裝飾一對圓雕立虎,立虎昂首揚尾,呲牙長嘯,十分威武。這類銅釜共出土3件,外壁都附有較厚的煙炱。另一類是鼓形銅釜,也出土3件。這種形制的銅釜最早出土於雲南祥雲大波那和楚雄萬家壩。赫章可樂先後已發現這種銅釜10餘件,都用於“套頭葬”墓。
兵器
兵器中以捲雲紋莖首銅柄鐵劍、捲雲紋莖首銅劍和無胡銅戈最有特色。銅柄鐵劍之柄飾鏤空捲雲紋和精細的雷紋、辮索紋,造型優美,工藝精良,表現出高超的設計和技術水平。青銅劍形制和銅柄鐵劍相似,但造形與工藝明顯遜色,可能是一種早期形制。銅戈皆直內無胡形,可分為長方形內和M形內兩類。內上常有淺浮雕圖形裝飾。如350號墓出土的M形內銅戈,內上飾3個牽手上舉的人圖形,援上也有圖形裝飾。類似的銅戈在貴州黔西南地區曾有出土,可能反映了地域之間的文化聯繫。
裝飾品
裝飾品種類甚多。其中髮釵皆銅質,包括4種形制。最多見的為U形雙股髮釵,其次為首部纏繞為簧形的雙股髮釵。髮釵使用時,常見兩隻交叉平插於頭頂。有的緊靠頭骨,有的距頭骨4—5厘米,說明髮髻豎立於頭頂,有高、低不同形式。這與《史記》記載夜郎民族為“椎髻”的髮型特徵正相吻合。
耳環有骨和玉兩種,以骨為多。佩戴方式不一,有的雙耳各佩1件,有的僅佩單耳,或在單耳上重疊佩3件。玉僅出土1件,主體呈璧形,外緣飾4片對稱的冠狀裝飾,造形頗別致。
手鐲皆銅質。往往多隻成組佩戴,雙手數量不一定對稱,有的右手戴1隻,左手戴3隻。佩戴最多的,雙手各排列10隻。手鐲形制主要為窄條環形和寬頻環形兩種。寬頻環形手鐲有的鑲嵌有數列細小的綠松石片,石片呈圓形或多邊形,直徑約0.15厘米,中心鑽有小孔。
裝飾品中還發現一些小銅鈴、銅帶鉤和用瑪瑙管、玉珠、骨珠等穿綴成的項飾。
陶器
陶器出土不多,遇有出土每墓也僅1件。器形主要為單耳小罐,還有盤口瓶、圈足單耳小杯等。其中特點突出的是折腹飾3—4個乳釘的單耳罐。陶器皆黃褐色,夾細砂,手制,火候不高。
銅印
此外還出土1件橋形鈕銅印,印面正方形,印文為朱文篆書“敬事”,又釋“敬吏”。 赫章可樂位於貴州西北部,處烏蒙山脈中段東緣。從古文獻和發現的資料看,應屬古夜郎國範圍,但可能還不屬夜郎國中心區域。《史記·西南夷列傳》稱:“西南夷君長以百數,獨夜郎、滇受王印。”夜郎與滇當時應同為西南地區經濟和文化最發達的方國。滇文化的面貌現已逐漸顯現,但夜郎卻始終是歷史未解之謎。作為一種重要的地域文化,夜郎是中華文明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貴州已將夜郎考古作為重大課題來開展,力爭通過對有關區域的排查和對重點項目的發掘,逐步揭示夜郎文化的面貌。赫章可樂夜郎考古的重要收穫,將推動這一課題的發展。
遺蹟保護
文物流失
周恩來要求加強可樂古墓遺址保護的批示幾十年了,赫章縣的縣長更替了十幾任,可樂遺址古墓群卻累遭人為毀損,風雨剝蝕,已經殘破不堪。
在3.5平方公里的保護區範圍內,鄉里個別幹部、農民民眾辦的磚瓦窯達40多間。他們為掙錢,不惜與古墓爭地,取土燒磚不止。文物管理人員指點著對記者說:“有的假燒磚之名,行盜墓之實,盜掘防不勝防。”經專業人員點撥,我們看到被盜掘糟蹋的古墓穴比比皆是。
在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發掘地可樂村岔河組,高密集的戰國古墓群正被高密集的磚瓦窯所取代,一望之地以內,竟然散布著6間磚瓦窯和多個踩泥塘。知情者透露:“有的以燒磚為掩護,實質在盜墓。”
從事文物管理工作30多年的赫章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副研究員殷其昌說,1958年,可樂農民修水利時無意中發掘出一隻銅鼓,從此拉開考古發掘的序幕。1966年,農民搞農田基本建設發掘的一批珍貴文物,已經全部流失。“文革”後期修建糧管所,秦漢時期遺存的50多米古城牆被毀。人們用推土機推出秦漢時期成捆的兵器、大量新幣和生活器皿,這批珍貴文物大多不知去向。
殷其昌說,當地民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十分淡薄,一些民眾發現出土文物時,不保護、不報告,而且私自挖掘;有的藏匿待售,有的拿回家裝米、裝包穀、裝豆子,有的亂扔。鼓形銅釜曾被放牛娃掛在樹上,向里投石子鬧著玩。國家一級文物青銅牛燈,被可樂兒童用繩子拴著牛脖子在馬路上拖著玩,被文物販子用8000元套走,文物販子為檢驗“金牛兒”的含金量,將牛背上馱著的油燈敲掉了一塊,幸被文物和公安部門及時發現,才將這一國家一級文物追回。
殷其昌痛心疾首地說:“盜墓和走私文物屢禁不止,生產、建設破壞遺址古墓從未停止!”
保護難度
1998年機構改革前,文物管理所共有3名工作人員,每年政府撥給3400元事業經費,以後壓縮為1800元,人均600元,出一兩趟差就花光了,很難維持文物保護工作的正常運轉。
走進文物管理所磚混結構的保管室,看不到現代科學安全防護設備和設施,文物氧化、鏽蝕相當嚴重。
更難的是缺乏專業人才。殷其昌說,所里的3名工作人員,都是文化、體育人員半路出家的,他們兩位是40多歲的人了,我年過6旬仍在超期服役。
早在1991年雕刻製作的7塊省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牌,在2002年的時候還塵封在縣文物管理所的一個角落裡。當時,有人主張立牌,立起來有利於加強文物保護;有人力主不立,認為立了會成為盜墓賊的指路碑,起“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作用。兩種意見爭論不休,一拖就是十載。
文物保護和管理部門之間的工作關係是:文物保護單位是事業單位,沒有執法權,發現盜墓、走私違法犯罪活動,要請公安機關處置;發現民眾建房毀損文物,要請國土部門制止;發現販賣文物,要請工商部門打擊。殷其昌說,部門之間的協調和配合難度很大,導致文物保護工作效率低下,打擊盜掘、倒賣文物犯罪活動不力。
可樂鄉土地管理所所長陳文美說,可樂是農業鄉,人均0.8畝耕地,沒有其它經濟來源,主要靠取土燒磚賣錢,單靠一個部門很難管理,你去他停,你走他挖,像打游擊似的。
縣工商局局長楊爽說,工商行政執法,重點打擊未經文化部門批准的文物交易,配合公安、文物部門巡查,完善義務監察員制度。
1997年,可樂發生21座古墓被盜的案件,驚動了省公安和文物管理部門,縣公安局派出幹警駐進可樂,可是,將5000元辦案經費花光以後,此案擱置下來,至今不了了之。
可樂鄉派出所所長羅德宣說,以前我也不大重視,破了施紹春盜墓案以後,認識才提高了,加大了文物保護力度,治安處罰了5人。對保護重點可樂村、農場村,已經組織民眾開展夜間巡邏。對外地來的文物販子,從旅店管起,一手抓防範,一手抓打擊。
可樂鄉鄉長安清說,可樂名聲大了,廣州、昆明等外地的文物販子與本地想發文物財的人內外勾結,倒賣文物,加大了保護難度。
實質性保護
2008年春節剛過,赫章縣文物事業管理局就收到了國家文物局《文物保函[2008]120號〈關於可樂遺址保護規劃〉的批覆》,至此,赫章《可樂遺址保護規劃》順利通過國家評審,著名的可樂遺址進入實質性的保護和利用階段。
由赫章縣人民政府委託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編制的《可樂遺址保護規劃》從遺址定位、保護分區、考古發掘、文物展示、保護機構、保護投資等進行了細緻規劃。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認為赫章可樂遺址是目前貴州出土文物最多、內涵最豐富、最有發展前途的遺址,是貴州夜郎時期具有重要價值和突出特色的地方遺址,由貴州省文物局提交的《可樂遺址保護規劃》完整、規範,提出的保護原則、保護目標基本可行,相關規劃比較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