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對人類的作用功不可滅且一枝獨秀。 聯合國大會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這十年的時間中實施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要求世界各國政府在這十年中將可持續發展教育融人他們國家各個相關層次的教育戰略和行動計畫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可持續發展教育
- 時間:2005年至2014年
- 實施: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
- 要求:世界各國政府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綱領,可持續發展教育,概述,實現千年發展目標,教育:將抽象現實化,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四個方面,基礎教育,重新定位現有教育計畫,培養對可持續性的公眾意識和理念,培訓,與全球其它重要教育任務聯繫起來,可持續發展教育中的重要主題,消除貧困,兩性平等,健康促進,環境保持與保護,農村改革,人權,不同文化間的理解與和平,可持續生產與消費,文化多樣性,信息與通訊技術(ICTs),ESD雙十六字方針,課堂教學實驗原則,操作步驟,教育活動實驗原則,操作步驟,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綱領
導言:聯合國關於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2005—2014的決議
聯合國大會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這十年的時間中實施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要求世界各國政府在這十年中將可持續發展教育融人他們國家各個相關層次的教育戰略和行動計畫中。
作為十年議案的領導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被要求為聯合國和其它相關國際組織、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其它為十年議案制定國際實施方案草案的相關人員提供諮詢,它將時刻牢記可持續發展教育和目前重要的國際教育任務間的關係,特別是聯合國掃盲十年(UNLD)世界教育論壇中所採納的達喀爾行動綱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委員會在其於2003年4月舉行的第166次會議上批准了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議案,並以行動支持將十年議案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一個兩年期的行動計畫結合在一起。
本文提供了一個綱要,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與聯合國和其它合作者的協商制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國際實施方案草案。
第1部分詳細描述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特點,並闡明了它與其它主要國際教育計畫和重要任務之間的關係。這強調了可持續發展和教育以及一些關鍵問題之間的相互作用,如貧困緩解、性別平等、健康促進、社會和經濟賴以發展的自然資源保存和保護,農村改革、人權、和平、國際理解、文化和語言多樣性以及ICT的套用。
第2部分描述了為DESD制定一個國際實施方案草案的合作方式。這確定了在地方、國家、地區和全球範圍內的一系列合作者,他們的合作對於確保十年教育活動的成功實施以及這些活動對全球的教育政策、教育計畫和教育工作起到最大影響是十分必要的。它還列出了可以促進合作者對十年教育的參與、主人翁意識和投人的一系列策略。重點放在鼓勵本地的積極性,並確保國家、地區和全球層面的結構能夠為本地積極性的培養指引方向。
第3部分用一份活動提案來總結全文,該提案的目的是促使國際社會在2003年7月至2005年12月的時間內為DESD做好準備。這些是從兩個方面進行組織,(i)交流與支持,(ii)為十年教育培養動力、合作關係與支持。
可持續發展教育
概述
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會議上的《里約宣言》以這樣的話作為開始:
人類是可持續發展的關注核心。他們有權獲得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健康而豐富的生活。
2002年可持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議上的《約翰內斯堡宣言》就是建立在這種熱望之上,並且表達了世界領導者的一種許諾——“建立一個人道的、平等的國際社會,理解人類所有關於尊嚴的需要。”
實現千年發展目標
千年發展目標提供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途徑。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理念,包含很多方面和很多闡釋,並反應了一些本地化的和從相關文化出發的想像,即發展“滿足目前的需要,而不會對未來的人類滿足他們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千年發展目標提供了通過以下行動將這些想像變為現實的國際行動目標:消除貧困、促進兒童、產婦和性健康;擴大教育提供面並強調教育中的性別平等;以及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戰略。
儘管全世界都在取得極大的進展,但這些進展情況在各地是不均勻的,一些地區如中部非洲、南亞和很多小島國仍未看到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因此,儘管在健康促進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一些新問題諸如HIV/AIDS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社會的新生兒存活與平均壽命問題中仍然是一個難題。在全世界,不可持續的發展過程為自然資源帶來持續壓力,而以不可持續方式進行的生產和消費,尤其是在已開發國家,對自然環境的脆弱性和其它地區的高度貧困造成了威脅。
因此,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指出:在這個新世紀中,我們的最大挑戰是接受這個聽起來十分抽象的想法——可持續發展——並為全世界的人們將這個想法變為現實。①
教育:將抽象現實化
將抽象現實化並發展個人和社會為未來可持續工作的能力,這是一個根本的教育事業。實際上,在2002年可持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議上闡明的四個人類可持續發展原則反應了“德洛爾報告”中所描述的教育的四個支柱:
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求:
教育提供以下能力:
認識挑戰
集體責任和建設性合作
果斷行動
人類尊嚴的不可分性
學習了解
學習共同生活
學習去做
學習去作
因此,教育是可持續發展變革、提高人們將社會理想轉變成現實的能力的主要力量。教育不僅提供科學與技術技能,還為追求和套用這些技能提供動力、證明和社會支持。現在國際社會強烈相信我們需要通過教育培養可持續未來所需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持續發展教育已經開始被視為一個學習如何在考慮到經濟、生態和所有社會平等的前提下作出決策的過程。培養這種以未來為導向的思維能力是教育的一個關鍵任務。
這為教育帶來了一個新的視野,它幫助所有年齡的人們更好地理解他們生活的世界,了解一些會威脅到人類未來的問題的複雜性和相互聯繫,例如貧困、浪費、環境惡化、城市退化、人口增長、健康、衝突和人權侵害。這一教育新視野強調了發展可持續未來所需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整體的、跨學科的方法,以及價值觀、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進行的改變。這要求我們對教育體系、教育政策和教育工作進行重新定位,以使所有人能夠以符合文化和當地情況的方式進行決策和行動,解決威脅到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各種問題。這樣,所有年齡的人們都能夠為可持續的未來作出各種想像,對這些想像進行評估,並進行創造性的協作來實現這些想像。
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四個方面
可持續發展教育有四個主要領域,反應了不同的目標和對象:基礎教育的促進和改善、在各個層次上重新定位現有教育來強調可持續發展、培養公眾對可持續性的理解和意識以及培訓。
基礎教育
世界各地的基礎教育的內容和持續時間有著極大的差別。接受基礎教育對於很多人來說仍然是一個問題,尤其是對於女孩和主要由成年婦女組成的文盲群體。但是,像目前的教學這樣僅僅提高文字和數字的基本能力是無法對可持續發展產生極大促進作用的。基礎教育需要關注於在終身學習過程中共享知識、技能、價值觀和觀點,並且應當可持續的生活和支持公民以可持續的方式生活。這一基礎教育方法還支持公眾參與和社會決策,同時有助於社會實現其可持續性目標。
重新定位現有教育計畫
從幼稚園到大學,對教育進行重新思考和修正,使教育明確關注與可持續性相關的知識、技能、觀念和價值觀的培養,這對於現在和將來的社會是非常重要的。這意味著對現有課程的檢查,檢查它們對於培養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性的跨學科理解的目標和內容。它還要求檢查被推薦和強制實施的教育、學習和評估方法,以培養終身學習的技能。這些技能包括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口頭和書面交流、協作與合作、衝突管理、決策、解決問題和制定計畫、正確套用ICT以及履行公民義務的能力。
培養對可持續性的公眾意識和理念
培養對可持續性的公眾意識和理念可持續性的實現要求將逐漸增強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全球意識轉變為對這些問題根源的理解,還要求建立對可持續生活和工作意義的本地、本國和全球化視野。因此,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要求廣泛的社會教育和一個致力於培養有知識的、積極的公民的可靠媒體。
培訓
所有勞動者都可以對當地的、區域的和全國的可持續性作出貢獻。因此,商業和工業領域是目前進行職業培訓和專業培訓的主要場所,這樣所有的勞動者都可以擁有相關的、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這些知識和技能可以使他們做決策和完成工作時,能以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方式進行。
與全球其它重要教育任務聯繫起來
將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計畫(DESD)與全球其它重要教育任務聯繫起來
WSSD的實施計畫的核心內容主要在政策、項目、動員相關資源和建立組織結構等方面。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提供了一個機會:把人的因素置於最前沿,來促進計畫的實施。只有教育能夠提供上述的理解、價值觀、承諾和技巧,而這些將會對計畫的技術因素予以支持,提醒每個人——孩子、青年和成年人——可持續發展議程實際上與我們所有人都相關的議程。這涉及到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對別人的生活的尊重——無論是遠還是近,現在還是將來——以及我們對我們周圍的世界的態度。
可持續發展需要一種全面的方法:可持續發展教育與其它教育計畫和問題具有關聯。這不是一個全新的計畫,而是對於重新定位教育政策、教育計畫和教育工作的號召,以使教育在培養所有社會成員協作建設一個可持續未來的過程中發揮它的作用。
因此,對DESD活動的關注應以支持、交流和建立相互關係為方向,幫助所有教育者在他們自己的計畫中加入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問題和目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目前負責協調世界兩個主要教育計畫:全民教育(EFA)和聯合國掃盲十年(UNLD)。EFA的協調工作確定於2000年世界教育論壇,但起源於十年之前,喬木提恩(Jomtien)會議(1990)之後。UNLD始於2003年,正處於實施的初始階段。因此,從有效管理和影響最大化的角度,將DESD與EFA和UNLD相互協調是非常必要的。
在WSSD實施計畫中明確指出要將這些計畫的目標與戰略同DESD相結合。首先,WSSD實施計畫認可了EFA目標並引用“達喀爾行動綱領”來闡述教育發展問題。其次,它認可了千年宣言中與教育相關的目標。
“達喀爾行動綱領”將教育視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尤其在貧困有所減少或緩和的地區。2002年發布的《全民實施達喀爾教育行動綱領的國際戰略》將教育作為平等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並將教育視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和社會基礎建設的一部分”(p.8)。它還倡導所有相關的合作者進行廣泛的合作,使教育戰略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平台建立和平、希望、穩定、寬容和相互理解”(p.25)。
同樣地,聯合國大會UNLD決議和計畫都指出“掃除所有文盲是確保可持續發展、和平和民主的核心。”
這些會議確立了明確的共同基礎。不論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還是從EFA和UNLD的觀點,教育都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核心戰略。
可持續發展教育中的重要主題
共同基礎還存在於ESD、EFA和UNLD的關鍵問題之中。這些問題組成了支持DESD目標的計畫與行動的優先任務,包括:
消除貧困
這三個計畫中都表明,緩解貧困是發展工作的關鍵。但是,它們之間存在一個重要的區別。EFA和UNLD將緩解貧困視為一個框架,在此框架之內採取發展行動,而DESD則將其視為支持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支柱(適當的經濟發展)。ESD與EFA和UNLD存在合作的空間,以使這種更廣泛的發展觀點成為一種標準。這三個計畫都認為教育應認識貧困的複雜性及緩解方法,而不是將教育作為增加收入的一種手段。
除此之外,貧困緩解對於認識到可持續人類發展中的性別、教育、健康和環境保護問題的所有千年發展目標來說是一個核心問題。這使作為社會和經濟發展基礎的兩性平等、健康和資源保護問題成為教育中的重要關注點。
兩性平等
這形成了EFA中的一個目標的基礎,EFA的十二個戰略之一對其進行了描述。聯合國大會還將其確定為建立UNLD計畫的促動原因之一。在WSSD實施計畫中,兩性平等被視為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前提條件。正式教育中的兩性平等也是聯合國女性教育計畫(UNGEL)的主要目標。所有這些計畫都強調了與性別問題相關的教育方法與材料,以及將性別觀點融入所有教育行動之中。
健康促進
發展、環境和健康問題是緊密相關的,反應了決定生活標準和影響人類健康的社會福利其它方面的社會、經濟、生態和政治因素之間的複雜聯繫。健康的人民和安全的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但是,世界上很多兒童和年輕人的教育受到了一些情況和行為的影響,這些情況和行為破壞了人們的身體和精神狀況,使他們無法學習。飢餓、營養不良、瘧疾、小兒麻痹症與腸道傳染病、吸毒和酗酒、暴力和傷害、無計畫的懷孕、HIV/AIDS和其它性傳播疾病是我們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對人類的健康有著極大的危害。WSSD實施計畫、EFA和UNLD倡導通過教育行為實現其目標,學校不僅是學術學習的中心,而且是提供基本的健康教育和服務的輔助地點。
環境保持與保護
一個資源被消耗盡的星球是不會有長期的經濟或社會發展的。建立人們對地球生命支持系統和自然資源的相互聯繫性與脆弱性的廣泛理解是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核心。可持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議上確定的重要資源包括:水、能源、住宅、農業和生物多樣性——這些問題被在約翰內斯堡稱為WEHAB議程。“環境素養”基於這樣的理解—EFA和UNLD對於培養這樣的學習能力非常重要。它還需要確定可持續發展所受到的威脅的根源,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價值觀、動力和技能。
農村改革
以教育促進農村改革的挑戰是全民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主題。貧困和農村地區的貧窮問題及其向城市地區的擴展,無法通過防止城市化和使農村人口留在農村地區來解決。EFA和千年發展目標中要求對於農村人口給予特別關注。儘管城市化進程非常迅速,開發中國家的30億人口(或60%的人口),和世界上一半的人口仍然生活在農村地區。世界上四分之三低收入人口——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地區。南半球五分之一的兒童仍然不能進入國小,並且,儘管農村和城市的教育統計數據十分不足,很多國家的報告顯示了學生失學、輟學、成年人文盲和教育中的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和貧困問題一樣,這些問題在農村地區非常集中。城市與農村教育投資的不平衡以及教學質量的不平衡是廣泛存在並需要加以解決的。農村人口和農村地區是各不相同的,教育也是一樣,需要根據不同的農村情況進行反應。在培養抓住經濟機遇、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能力時,教育活動必須與農村社會的特殊需要相結合。一個由多部分組成的教育方法是必需的,包括所有年齡的教育和正式、非正式教育。
人權
沒有對人權的尊重,就沒有可持續發展——這一觀點源自WSSD實施計畫,其中的一項人權就是接受基礎教育的權利,包括掃盲。EFA和UNLD都強調了他們的議程中包含的人權基礎。這不僅僅是實施一項人權,讓成年人或兒童都能接受教育,而是要達到一種程度,使社會將實現那種權利視為可持續發展的一種“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這一共同方法使國家政策特別關注於以人權為基礎的教育體系的實施。
不同文化間的理解與和平
教育和可持續人類發展的很多機會都受到了缺乏寬容和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的影響,和平正是在這種寬容和理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侵略與衝突引起了人類的巨大災難,破壞了健康系統,毀壞了家園、學校、甚至常常是整個社會,並導致了無家可歸的難民逐漸增多。掃盲和EFA的目標無法在這種情況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教育因此試圖使人類建立起和平的能力和價值觀,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憲章中銘記的那樣。
可持續生產與消費
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對於消除貧困和保存與保護自然資源是至關重要的。在農業、林業、漁業和製造業中都需要可持續的生產方法。對資源的利用應達到最小化,污染和浪費現象應被減少。同樣,還需要減少生活消費習慣的社會和資源影響,以確保全世界對資源的平等使用。可持續生產與消費教育依賴於掃盲和基礎教育,勞動教育和負責任公民教育是EFA和UNLD的關鍵目標。
文化多樣性
“我們豐富的多樣性是我們共同的力量”——約翰內斯堡宣言是這樣強調這一概念的重要性的。WSSD實施計畫關注於保護生物多樣性,並在文化多樣性的廣義環境中將其作為可持續發展指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UNLD,對文化和語言多樣性的認識和分析是建立掃盲計畫的前提——“掃盲”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學習和使用語言的文化差異來定義的。多樣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關於本土的和其它形式的傳統知識、在教育中使用本土語言,以及將本土關於可持續性的世界觀和觀念與所有層次上的教育計畫結合起來。
信息與通訊技術(ICTs)
這三個計畫都將ICT視為學習和表達的一個有用的工具。共同存在的問題是普及ICT技術並發展它們在促進基礎教育中的套用。“達喀爾行動綱領”指出了一個矛盾的問題,ICT技術的越來越多的套用“會增加差異性,削弱社會凝聚力,並威脅到文化凝聚力。”這一矛盾也適用於掃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包括如何使用與傳統學習工具(例如紙筆、粉筆和教鞭)相關的ICT技術。在這一領域中應當通過大力支持本地對指導ICT使用的投資來發展這個共同事業。
這些相互重疊並有著共同利益的領域——包括教育方法和一些各自獨立的目標——顯示出對DESD、EFA和UNLD的共同實施能夠為每個計畫的共同成就增添價值。
ESD雙十六字方針
課堂教學實驗原則
主體探究——建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主體探究精神與能力。
綜合滲透——以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為核心內容,將相關或所有學科內容綜合起來,滲透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需的可持續發展思想與能力。
合作活動——將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及全班討論與其他探究性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形式。
創新發展——通過更新後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科學創新精神與能力,並促進他們的多方面發展。
操作步驟
l 按課堂教學實驗原則與操作方法要求設計教案;
l 按課堂教學實驗原則與操作方法要求實施教案;
l 同行評析上課質量;
l 按課堂教學實驗原則做公開課或研究課;
l 專家與同行再評析上課質量;
l 做示範課並形成體現課堂教學實驗原則要求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教育活動實驗原則
主體探究——建構學生在環境、人口健康及可持續發展多方面專題教育活動中的活動主體地位,努力培養學生在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主體探究精神與能力。
關注社會——師生共同關注環保、人口健康及社會可持續發展及其他重要問題,並主動以EPD思想作指導提出解決相關問題的建議。
合作體驗——指導學生開展學生—學生、教師—學生、家長—學生、社會—學生之間的合作,在共同參與有關部門解決環境、人口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實踐與體驗中提高相關的認識水平與能力水平。
創新發展——通過環境教育與人口健康教育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多方面科學創新精神與能力,並促使他們的多方面發展。
操作步驟
l 按EPD教育指導思想與基本理念指導學生自主選擇活動主題;
l 按教育活動實驗原則與操作方法要求指導學生自主設計活動方案;
l 通過教師或專家指導幫助學生了解、掌握相關活動所需專業知識與技能;
l 組織學生開展同EPD教育項目相關的環境或人口調查或考察;
l 指導學生自主召開與EPD教育項目相關的調查或考察報告交流會或答辯會;
l 根據調查或考察結果指導學生自主編寫有關保護環境、關注社會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