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隼屬

叫隼屬

叫隼屬(學名:Ciccaba)是鴞形目、隼科下的一個屬。共有4個物種,在2014前被歸入林鴞屬(Strix)。代表物種斑眉叫鴞,體長35-40厘米,體重404-535克。雌性比雄性重。面盤呈黑色,邊緣和眉毛密布白色和黑色斑點。虹膜為深紅棕色至黑棕色。喙呈淡橙黃色。頭部、頭冠和頸背的其餘部分呈煙黑褐色。後頸周圍有一個突出的項圈,呈暗色和白色。上體一般呈均勻的深煤煙色和黑褐色。其餘下體呈白色,有密集的黑色斑紋。跗節有羽毛和條紋,呈暗色和白色。腳趾裸露,呈髒黃色至橙黃色。爪呈黃角質色。

棲息於長廊森林和紅樹林灌叢,有原始和次生潮濕森林、乾燥林區、種植園甚至荊棘林。範圍從海平面到海拔約2500米。夜行性鳥類,在黃昏時變得活躍。白天棲息在茂密的樹木和灌木叢中、樹幹上的攀緣植物中或自然洞中。 主要以昆蟲為食,尤其是甲蟲、蚱蜢、蝗蟲和蟋蟀,還捕食小型哺乳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狩獵通常沿著森林邊緣進行。這些貓頭鷹有時會被明亮的燈光和成群結隊的昆蟲所吸引。

分布於美國至中美洲和南美洲多國,包括墨西哥、美國、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尼加拉瓜、巴拿馬和委內瑞拉。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下級分類,保護現狀,

動物學史

叫鴞屬(Ciccaba)的4個物種在2014前被歸入林鴞屬(Strix)。2014年後劃為新屬“叫鴞屬”。

形態特徵

叫隼屬共有4個物種,代表物種斑眉叫鴞,體長35-40厘米,翼長255-293毫米,尾長154-180毫米,體重404-535克。雌性比雄性重。面盤呈黑色,邊緣和眉毛密布白色和黑色斑點。虹膜為深紅棕色至黑棕色。蠟質呈淡黃色,喙呈淡橙黃色。頭部、頭冠和頸背的其餘部分呈煙黑褐色。後頸周圍有一個突出的項圈,呈暗色和白色。其餘上體一般呈均勻的深煤煙色和黑褐色。主要羽毛有白色條紋和白色末端帶。喉部有黑色圍脖,其餘下體呈白色,有密集的黑色斑紋。跗節有羽毛和條紋,呈暗色和白色。腳趾裸露,呈髒黃色至橙黃色。爪呈黃角質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雨林中有空地、森林邊緣和半開放沼澤或淹沒林地,還有長廊森林和紅樹林灌叢,有原始和次生潮濕森林、乾燥林區、種植園甚至荊棘林。範圍從海平面到海拔約2500米。最常見於潮濕的低地森林。有時可以在人類住區附近存在。

生活習性

該屬物種均是夜行性鳥類,在黃昏時變得活躍。白天棲息在茂密的樹木和灌木叢中、樹幹上的攀緣植物中或自然洞中,或靠近樹幹的樹枝上——通常高於地面。
主要以昆蟲為食,尤其是甲蟲、蚱蜢、蝗蟲和蟋蟀。它們還捕食小型哺乳動物(包括蝙蝠)和其他小型脊椎動物,例如鳥類和青蛙。獵物通常是從棲息處捕獲的,但有時會在空中獵取或從樹枝或樹葉上捕捉獵物。狩獵通常沿著森林邊緣進行。這些貓頭鷹有時會被明亮的燈光和成群結隊的昆蟲所吸引。

分布範圍

分布於分布於阿根廷、貝里斯、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救星、法屬蓋亞那、瓜地馬拉、蓋亞那、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蘇利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美國、委內瑞拉。

繁殖方式

叫鴞屬物種在旱季(中美洲3-6月)繁殖。哥斯大黎加的產卵期為2-4月,哥倫比亞的產卵期為2-5月,阿根廷東北部的產卵期為9-11月。一般情況下,雌性會產下2枚白色的卵並孵化,而雄性則負責提供食物。通常在腐爛的樹樁或樹幹的天然洞中築巢。也可以使用兩個附生植物(一種生長在另一種植物上的植物)之間的粗樹枝或較大鳥類廢棄的樹枝巢。

下級分類

叫鴞屬(4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Ciccaba albitarsis
(Bonaparte,CLJL1850)
2
Ciccaba huhula
(Daudin, 1800)
3
Ciccaba nigrolineata
(Sclater, 1859)
4
Ciccaba virgata
(Cassin, 1850)

保護現狀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無危(LC)。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