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聆聽而存在

只為聆聽而存在

是音樂生活使他長期保持著年輕的心態和充沛的精力,是音樂生活使他不斷免除物慾之累和人情之苦,是音樂生活使他不斷陶冶情操和寧靜自己,是音樂生活使他堅守著一個寫作者的崇高理念而與社會世俗保持著必要的警覺與應有的距離,他就是本書的作者肖復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只為聆聽而存在
  • 作者肖復興
  •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 頁碼:193
圖書簡介,作者簡介,自序,目錄,

圖書簡介

作者:肖復興
基本信息·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頁碼:193
·版次:2002年1月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套裝數量:1

作者簡介

肖復興,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畢業於北京匯文中學;1968年到北大荒插隊;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當過大中國小教師,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現任《人民文學》雜誌社副主編。已出版50餘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地區優秀文學獎。近著有《肖復興自選集》3卷,《肖復興散文》藝術卷、情感卷等。

自序

這是我寫的第二本有關音樂的散文集。第一本《最後的海菲茲》是1996年出版的,如今四年時間已經過去了。
有時候,會想為什麼會寫下這些散文?為什麼會喜歡這些音樂?才發現這些年中越是煩躁不安的時候,越是忙亂不堪的時候,越是悲觀無奈的時候,越是憤慨無助的時候,越是輾轉反側難以人眠的時候,越是能坐下來或躺下來聽音樂,或者說越是在這種時候去親近音樂,心就能夠靜下來,喧囂和嘈雜,煩擾和躁動,都能被音樂吸收殆盡,讓我萬念俱消,眼前出現片刻美好而乾淨的幻覺,心中瀰漫起一派天籟。即便在什麼也不想寫、什麼也寫不下去的時候,只要坐在電腦桌前寫寫心目中喜歡的、感動的音樂,立刻能夠進入狀態,而與世隔絕。真是一種奇怪的情景。
這本集子中大多篇章都是在去年的冬天和今年的開春時這樣寫出來的。不管寫得好壞,這一份感覺和情景,真的是十分美好。
音樂,真的是我的清新劑、解毒劑和安慰劑,或者說是麻醉劑。
應該感謝這個世界創造了如此美好的音樂。也應該感謝音樂成了我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外界誘惑良多,時間雕塑著一切,也改造著人的心思,我卻是多年來除了集郵,業餘愛好就是音樂了。閒暇時間裡,逛唱片店,淘CD糟,成了最好的消遣。如果能聽到難得的音樂會,便是奢侈的事情了。總能有意外的收穫,總能和許多陌生的音樂家邂逅相逢,總能在他們的音樂
中讓自己被日子揉皺的心得以舒展。最高興的是買到一盤從未聽過又非常動聽的唱盤(當然又是價錢便宜的更好),會發現美好的音樂真是多如燦爛的星辰,會感慨自己的無知和渺小乃至自己所喜愛並從事的文學的孱弱。
那一年到日本,我沒買什麼東西,買了一個新型超薄CD機和一個隨身聽的收放機,為的是能隨時隨地聽音樂方便。如今,這兩個機子一直跟隨我的身旁,許多美好的音樂都是從它們那裡聽到的。尤其是夜闌更深的時分,抱著它們,塞進耳塞聽音樂,那種感覺實在美好。我家的窗外緊靠大街,夜裡會馳過無數嘈雜的大貨車,震盪著窗戶不住地響,有了它們,這一切便不
存在了。音樂真的是幫助我抵擋了一些什麼,當然更給我許多慰藉,心存許多幻想和在現實世界中無法得到的嚮往。
前兩天張潔大姐鼓勵我說:你喜歡音樂是天生的,就像一個人喜歡哪一種顏色是天生的一樣。確實,對於音樂的喜愛是天生的,便也是伴隨一生的事。世界上許多事情包括名利,只是人的衣服,哪怕是貼身的漂亮豪華的內衣,也還是衣服,而只有藝術尤其音樂是從屬於人的精神和心靈的,是人流淌的血液。想想自己最大的遺憾,是從小沒有將喜愛的音樂學到底,現在只能將心中的音樂化為了眼前的文字。那文字里有我童年的一份夢想就是了。
感謝編者,讓這本小書面世而走到讀者的面前。也感謝讀者,自上一本音樂散文集《最後的海菲茲》出版之後,便收到不少讀者的來信,有鼓勵,也有批評,包括指出書中的一些有關音樂知識的謬誤。還收到讀者寄來的CD唱盤,以及有關音樂的書籍和郵票。這本小書同樣希望得到讀者的批評,當然也希望讀者能夠喜愛。我也希望自己能夠繼續寫下去,寫出下一本。一位讀者來信說得好:“同為愛樂人,彼此的心情是相同的。”因為我們擁有共同的美好音樂,便是相逢何必曾相識,同為天涯愛樂人。
2000年3月20日於北京春雨之中

目錄

自序
只為聆聽而存在
音樂中的聖潔
音樂與愛情
音樂的隔膜
音樂斷想
月光下的勛伯格
走近理查·施特勞斯
十七分半鐘的里亞多夫
邀舞韋伯
小溪巴赫
偶遇德利布
大提琴,小提琴
單簧管,雙簧管
豎琴長吟
匪夷所思的鋼琴
捷克三傑
斯美塔納大街
冬天和春天裡的拉赫瑪尼諾夫
巴托克的啟示
舒曼和舒伯特
巴赫和亨德爾
托斯卡尼尼和普契尼
偶爾間聽了布里頓
李斯特之死
聽布魯克納
又見捷爾吉耶夫
憂鬱的戴留斯
馬勒札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