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縣叩官鎮地處山東省東南沿海低山丘陵區,北接濰坊,東臨青島,南連日照。轄43個行政村,7373戶,25362人(2017),總面積116.22平方公里。
2018年9月,叩官鎮入選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叩官鎮
- 外文名稱:Kou Guan Zhe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五蓮
- 電話區號:0633
- 地理位置:山東省東南沿海低山丘陵區
- 面積:116.22平方公里
- 人口:25362人(2017)
- 方言:五蓮方言
- 車牌代碼:魯L
地理環境,歷史沿革,自然資源,行政區劃,村屯建設,經濟發展,經濟特色,旅遊資源,民俗風情,人口數據,
地理環境
叩官鎮位於五蓮縣東南部,北與戶部鄉相接,西與松柏鄉、街頭鎮為鄰,東與諸城市黃華鎮、膠南市海清鎮為界,南與潮河鎮接壤。 334省道東西穿越鎮駐地,交通便捷。總面積116.22平方公里。
叩官鎮
歷史沿革
解放前屬諸城縣第四區,解放後屬日北縣五蓮區。1945年10月劃歸藏馬縣。1947年5月,建立五蓮縣,為五蓮縣五蓮區。1950年按序數改為第六區。1958年1月撤區建立叩官鄉,同年9月成立叩官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銷公社建制,改設叩官鄉。1994年建改鄉換鎮,建立叩官鎮。
自然資源
叩官鎮盛產蘋果、櫻桃、甜柿、花生等十幾種農特產品,分別擁有蘋果3000畝,板栗1.5萬畝,甜柿、櫻桃等雜果2.7萬畝,花生1.5萬畝。全鎮山場資源豐富,養殖業以生豬、牛羊和肉蛋雞養殖為主,占到農民收入的30%以上。礦產豐富,儲有花崗岩、石英、水晶、石棉、雲母等礦藏,其中花崗岩儲量達10億立方米。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五蓮山座落境內,飛瀑、奇峰、異石、幽洞景色壯觀,引人入勝。 叩官鎮位於五蓮縣東南部,省道郝李路穿境而過,分別距青島港、連雲港、日照港碼頭85、150 和32公里,分別距青島、連雲港、臨沂機場135、150 和130公里。相鄰有同三高速公路,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叩官鎮社會環境優美,碧水、藍天、綠樹相映,1998年被評為國家生態示範區。小城鎮建設整齊劃一,鱗次櫛比,“兩區一街”框架初步形成。叩官鎮2004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7.9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483元。鎮內勞力資源豐富,在外務工農民多達5000餘人,年可實現收入5000多萬元。
行政區劃
下轄村: | |||
叩官村 | 大榆林村 | ||
小榆林村 | 長青莊村 | 葛家溝村 | |
南回頭村 | 泥溝頭村 | ||
於家崮子村 | |||
北回頭村 | 王石頭村 | 董家樓村 | |
黑石子村 | |||
小迪吉村 | 大迪吉村 | 小槐樹村 | |
蓮峰莊村 | 老尹堂村 | 甲級莊村 | 丁家樓子村 |
上圓樓村 | 下圓樓村 | ||
磨台子村 | 高家官莊村 | 雞山坡村 | |
蕉閣莊村 | 崮寺頭村 | 翰林溝村 | |
村屯建設
蓮峰莊村的村民不再將眼光只盯在石材加工上,更瞄準了物流配送這個新行當,僅700多人的村子就擁有60多輛大型運輸車圍繞石材加工搞服務,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該鎮緊緊圍繞“科技興農”做文章,針對農民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的實際,決定利用科技培訓幫助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為此,該鎮制定了3年科教規劃,充分利用鎮科普文化學校、成人教育學校和黨員遠程教育等,計畫在3年內將全鎮40歲以下農民全部進行一次系統的科技知識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1至2門實用技術,將大棚養雞的規模擴大到3個,一次出欄6000多隻,並將養雞大棚作為科普示範基地免費供鄉親們學習參觀。藏書10萬餘冊,農民自辦科技示範基地14個,形成種植、養殖、加工、運輸等專業村10餘個,廣大農民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
經濟發展
2007年,該鎮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以農民增收、財力增長為總抓手,確立了發揮“三大優勢”(即:資源、區位和勞力),突出“四個重點”(即:招商引資、勞務經濟、農業產業化和小城鎮發展),推進“五個建設”(即:工業區建設、商業區建設、新農村建設、軟硬環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工作思路,著眼長遠,重點突破,統籌兼顧,力促全鎮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鎮力爭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6%,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8%,農民人均收入增長8%。
經濟特色
“翰林溝的板栗地堰上栽,大北山的櫻桃山坡上紅,董家樓的雜糧地邊上收……”這段順口溜是叩官鎮發展地堰經濟的真實寫照。該鎮合理開發利用地邊地堰,大力發展板栗、櫻桃、雜糧等,不起眼的“荒邊地角”變成了農民民眾增收的聚寶盆。叩官鎮堅持統一規劃、集中連片的原則,把全鎮43個村的地邊地堰開發納入總體規劃,“一村一業、一地一品”,形成規模優勢。鎮裡還明晰產權,規定“誰的地堰誰擁有,誰栽植、誰受益”,激發起農民開發地堰經濟的積極性。全鎮已在地堰上栽植板栗6萬棵、櫻桃5萬棵、雜糧1000畝,“地堰經濟”年收入達200多萬元。叩官鎮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政府投入為推動,走活勞動力“就地轉移”、“域外轉移”、“創業轉移”三條路子,促進農民增收。該鎮大力發展農村加工貿易,引導加工貿易龍頭企業拓展農村加工點,吸引外商進鎮入村興辦加工貿易項目,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以上。該鎮還暢通用工渠道,做活勞務輸出,開闢農村富餘勞動力域外轉移的新通道。該鎮以勞務站為平台,各行政村信息聯絡員為依託,形成了一體化的服務網路,僅2006年一年,全鎮就培訓農村勞動力2500餘人(次),轉移就業率達到80%以上。同時,該鎮引導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從事民營經濟,走出農田步入商海,由商變企加快擴張,迅速掀起了家家戶戶搞民營、奔富路的大合唱。各類個體工商業戶100餘戶,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2000多人,年增加農民收入600多萬元。
旅遊資源
丁公石祠
丁公石祠在九仙山前的叩官鎮丁家樓子村前,系明代嘉靖進士惟寧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建造。有石祠三間,全部用石料砌成。東西長9。1米,南北寬5。13米,高4。73米。正中一間有龕台,北座橫刻“羲皇上人”四個字。東西兩間鑲嵌9方小型大理石碑(現存8方,正中一方在戰亂中被盜),刻有《柱史丁公石祠堂記》、《九仙山丁憲副先生祠堂歌》、《遊覽諸公留題》等,記載了當地風土人情,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石祠南10米處,有一石坊,寬335米,高578米,黃白色長方形花崗石條構成。前額鐫有“仰止坊”,右書“賜進士中憲大夫湖廣副使前巡按直隸監察御史丁惟寧字少濱主人題”,左署“萬曆三十八年孟冬吉旦男輝斗述”,背面鐫有“山高水長”。石坊正面左、右正面左、右石柱丁惟寧題,丁輝斗書的楹聯“一詠一暢百年之逸興,勿伐勿剪綿千載之遐思。”史籍記載,丁惟寧居官期間,曾受理白蓮獄株連案,使千餘蒙冤者得以寬釋,受到百姓的愛戴。後遭扶臣李林誣陷,“遂拂衣歸”。後敕受文林郎、誥授中憲大夫。
民俗風情
高蹺舞
高蹺舞俗稱踩高蹺。蹺採用硬質圓木製作,其下圓上扁,中間有一蹺踏,兩個為一副,高約0。6米。表演時,腳蹬腳踏,並用布袋把腳及小腿綁在蹺踏、蹺桿上,外套花褲,或穿特製長衫。高蹺隊一般由二三十人組成,多者四五十人。建國前只限男性參加(有的男伴女)。新中國成立後,女性加盟且逐年增多。高蹺隊通常扮成一組或幾組神話、戲曲中的人物,如“唐僧取經”、“八仙過海”“打魚殺家”等。也有的以秧歌為主,如常見的有“捕蝴蝶”、“張老背老婆”“大鋦缸”等小雜劇和小演唱。高蹺舞講究隊形變換,其基本變換形式有“踏街”“叉花”“一條龍”、“剪子股”“大八字”“麒麟送子”這種隊形一般都在鬧市區和隆重場合出現,動作難度較大,表演時,眾人將一人臥姿托起,形似麒麟狀。高蹺舞的伴奏樂器較全,除鑼鼓打擊樂外,還有嗩吶、笛、笙、京胡、二胡、三弦等樂器。最常用的鑼鼓經有《一馬鏘》、《一封書》、《麼二三》。
五蓮茂腔
茂腔,是五蓮境內流傳最廣、民眾喜聞樂見的一個劇種。據推算,茂腔戲已在五蓮流行200年以上。五蓮茂腔先是由敲著狗皮(或牛皮)鼓演唱的“姑娘腔”與花鼓秧歌相結合演變為“肘鼓子戲”,因尚未作為舞台戲出現,只是表現為隨時隨地的坐唱形式,故民眾也稱“盤凳子戲”。當“肘鼓子”加二胡、柳琴或月琴伴奏後,唱腔末局的尾音吸收了柳琴戲的為尾音“呀呼咿”的韻味,溜成了“嗯嘿”,用高八度行腔,習稱“打冒”,演變成“冒肘鼓”。“冒肘鼓”時期,京劇、梆子(笛梆)開始傳入,當地習慣在演出京劇或梆子之前,加演一折“冒肘鼓”,所以就出了“大戲前邊先演段小戲”之說。就在此時,“肘鼓子”戲搬上了舞台,伴奏加上了京胡、京二胡、三弦等。打擊樂陸續加入了板鼓演變為正式在舞台上的演出的劇種——茂腔。
五蓮茂腔與臨縣流行的茂腔相比,有其明顯的特徵。它受“南路肘鼓”的影響頗大,兼有“北路肘鼓”的行腔。在南部的街頭、潮河、叩官、戶部地域的唱腔中,可見魯南柳琴戲的痕跡。而北部的管帥、汪湖、高澤、洪凝、許孟地域的唱腔,則夾帶秦腔、柳腔、呂劇的韻味。自“冒肘鼓”演變為茂腔後,唱腔男、女區分開來,並逐漸形成了固定板式,如“四平”“二板”“散板”“反調”“梆子”“娃娃腔”“南鑼”“流水”“撲燈蛾”“數板”“四不象”等。隨著茂腔唱腔的成套發展,樂隊的伴奏也不斷改進。“肘鼓子”只用肘鼓、手鑼伴奏,後加入二胡、柳琴,直到加京胡、京二胡、三弦等,但也不能滿足唱腔的需要。在演出大型古裝戲,特別是大型現代戲時,為了哄托氣氛,茂腔樂隊不但又加入了笙、笛、揚琴、琵琶、嗩吶等民族樂器,還加進了小號、長號、圓號、單簧管、長笛、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樂器。打擊樂團受京劇影響較深,大都使用京劇鑼鼓,但茂腔仍保留了像《單抱鞭》、《七錘子》、《楔橛子》、《四錘子》和《梆子穗》等有獨特色彩的茂腔鑼鼓點,以別於其他劇種。“肘鼓子”傳統戲多系反映男女愛情、倫理道德等生活片段的小戲,頗受農村婦女的喜愛。有童謠云:“肘鼓子戲,娘們兒的事,姑娘喜歡聽,老婆摸上蜜”。經幾代藝人的腦記口傳和加工整理,茂腔也逐漸形成了傳統保留劇目(看家戲),如“四大京”(《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記”(《羅衫記》、《繡鞋記》、《火龍記》、《金刀記》、《絲蘭記》、《玉杯記》、《風箏記》)。1956年,五蓮縣茂腔劇團建立後,對傳統劇目進行了挖掘、整理,改革的同時又移植了呂劇等姊妹劇中的優秀的劇目50餘曲。隨著時代的發展,茂腔舞台上除傳統古裝戲外,吸收了京劇“把子”(武打)、話劇表演等,更加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28110 |
男 | 14329 |
女 | 13781 |
家庭戶戶數 | 9496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27484 |
家庭戶男 | 13917 |
家庭戶女 | 13567 |
0-14歲(總) | 5224 |
0-14歲男 | 2647 |
0-14歲女 | 2577 |
15-64歲(總) | 19427 |
15-64歲男 | 9993 |
15-64歲女 | 9434 |
65歲及以上(總) | 3459 |
65歲及以上男 | 1689 |
65歲及以上女 | 1770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6289 |
2017年,25362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