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結構
這裡,不僅物產豐饒,特產多樣,而且名勝古蹟很多,除寶華山諸勝跡外,其它還有南朝梁代陵墓石刻更為令人注目。
在句容城西北九公里石獅溝村的開闊平地上,雄踞一對龐大的石獸,其形似獅,故人稱其為石獅子。石獅後面不遠處還有一對石柱,這就是南朝梁代蕭績墓石刻。它是中國
南朝陵墓石刻中保存最宏偉的一處。
這對石獸與帝墓陵前頭上長角的石天祿、麒麟不同,頭上無角,稱作辟邪,特用於王侯墓前。這是古代統治者等級差別的一種標誌。“辟邪”,是辟除邪物的意思,是古代一種尊奉的神獸,安置於墓前作為侍衛與儀仗。
二石獸,頭上無角,一雌一雄,相向而立,相距16.8米,體長3.7米,寬1.5米,高3.48米,體形龐大,氣魄雄偉,歷來到此遊覽者無不嘆為觀止。
這對辟邪翹首昂視,姿態雄偉壯美,巨口張開,口中露出兩顆顯赫的牙齒,自口中伸出的長舌垂至胸際,上唇兩端疊隆,正中圓鼻突冗,鼻孔撐張,雙眼環睜,威武有神,下面頸項短粗肥壯,頭頂至
脊背和
前胸都有圓形的凹溝。胸膊前挺似圓鼓,兩邊刻有捲曲的毛紋,線條輕盈流暢,身長雙翼;翼上鱗紋清晰明朗,粗壯有力。鱗紋後面襯有鳥翅紋,簡潔疏朗,順著羽翅略往上翹,流暢伸展。四肢碩大粗壯,雄獸左足向前,雌獸右腳向前,取其對稱。足分五爪,形似獅狀,骨節歷歷分明。長尾下垂抵基座,呈勾拳狀向內捲曲,整個形象是似作使氣用力,躍躍欲試,昂然作邁步前行狀。從總的來看,這裡的石辟邪體態平整,裝飾樸實,雕刻雄渾,自成天趣,則集中體現了梁代民間雕刻藝術家的卓越造詣,充分反映了六朝石刻藝術到了梁代已達到更加成熟發展的境地。
石獸後面的一對石柱,亦稱華表,系由三部分組成,柱首罩一圓蓋,成仰復蓮花座,是梁代盛行的裝飾。座上立有一個辟邪,前肢騰躍,昂首朝天,張口似作吼叫,形態逼真。這種蓮花裝飾,顯然與當時印度佛教在中國盛行有關。柱身中部,圓柱形,柱周圍雕成爪棱形條紋,計24條。柱身的上部嵌有一塊小方石神道碑額,額上文字為陰刻,筆劃清晰。碑文是“梁故侍中中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康簡王之神道”,分三行,每行七字。兩柱的碑文相同,均由外向內起讀,取其對稱。字型端正嫻雅,是典型的南朝書法。石柱正中雕飾一獸面紋。上是一圈繩紋,下接一圈為雙龍戲珠的紋飾圖案,形象非常生動。下部柱座上刻有兩條
蜥蜴。整個石柱形制別致,頗具江南典雅優美的特色。
蕭績墓石獸體形雖然龐大,但在雕刻時加襯了羽翅,今有不覺其體態大而重,而有振翼欲飛之感。柱身下面又刻有中國固有吉祥之獸的柱基,這表示要保持了祖國的民族藝術。又在刻有爪棱形態文的石柱上,蓋著印度式的蓮花圓蓋,這又表示了在保護民族藝術的前提下,還吸收外來文化藝術,加以
融匯貫通,從而創造出更美、更新的藝術作品,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智慧結晶。今天更應該發揚這種精神。
蕭績墓石刻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於蕭績的歷史定位及當時的葬儀、及南朝梁時的祭祀等情況,可參考今人朱其超氏的《句容南康簡王墓記》。其文曰:
乾隆《句容縣誌●卷四古蹟志●冢墓》載:“南唐(康字之訛)簡王績墓,在縣治西北二十五裏姜石山。”辛卯歲,予在句容。暇日荒居惟漠漠,遂訪焉。予之行也,道蓼湖,過諸樊,緣路至紅旗橋,折而北,竟得其處。地曰:石獅鄉石獅村石獅溝。千五百年滄桑,冢墓已無考,秋草斜陽,寒潭自碧,惟石刻四件遺落叢莽間:石柱二,石辟邪二,雖風雨剝離,文字漶漫,然翷羽生動,當年精神可想見矣。南康簡王諱績者,南梁武帝之愛子也。寡玩好,鮮嗜欲,居無仆妾,躬事儉約。年二十五而薨。謹按《諡法》:“一德不懈曰簡,平易不訾曰簡。”故老相傳,武帝既葬簡王於茲,歲歲自建康泛舟來此以吊。是丈夫亦絕愛其少子耶?以武帝之暢明佛理、圓融無礙如是,亦不能免俗矣。然當太清之禍,蕭氏宗室掌兵機者不知凡幾,若武陵(紀)、臨賀(正德)、湘東(繹)諸王,罔顧父子至情天性,或養寇自重、或超然壁觀,甚者且勾連異圖。卒使四十八年真命令主,餓殺台城。設簡王不死,必能匡復君難,死生以之。《南史》論曰:“南康為政有方,居喪以禮,惜乎早夭,不拯危季。”可為浩嘆!嗚呼,昔人詩云,“牧兒打碎龍碑帽。”又曰,“地下埋著地上人!”世豈有長存不亡之國乎?又豈有永生不死之人耶?然世人莫知愛敬其親,遑論愛眾、親仁?世路艱難,人情如斯,武帝之年年往吊者,以此!予之深悲難禁者,亦以此。時在辛卯霜降前一日。桃源尺木氏志。壬辰冬日補記。
歷史典故
蕭績是梁武帝蕭衍的第四個皇子,曾任侍中、中軍將軍之職。據史書記載,蕭績非常孝順,由於母親董淑儀去世,哀傷過度,於中大通元年(529年)病故。他死後,蕭衍念他生前曾表示非常羨慕其兄
蕭統(昭明太子),能跟"山中宰相"陶弘景讀書,所以特地將他葬在陶弘景的故鄉句容,當時的葬禮十分隆重。按照皇室祖制,君臣長幼之間是有嚴格區別的,臣不能超過君,幼不能超過長,蕭績只能享受王侯等級的待遇。據說當時這對辟邪是由魯班的後裔魯藝所刻,魯藝為人機智、耿直,面對兩塊巨石,他覺得刻小了非常可惜,而是因材刻制,結果尺寸被放大了,超過了當時所有王侯墓前的石刻。
這下果然惹怒了蕭衍,蕭衍認為魯藝是在有意搗亂,便要治他的罪。大家都為魯藝捏把汗,魯藝說"不要緊,我自有辦法"。在面君之時,魯藝在胸前掛了大紙牌,上寫一個斗大的"尖"字。蕭衍見狀,甚感奇怪。後來他悟解了,按照"尖"的寫法,"小"在上,"大"在下,"大"雖然大,但還是放在第二位的,於是蕭衍赦免了魯藝。當然這只是一種民間傳說。多數人則認為,還是蕭衍出於憐子之心,為嘉獎他的孝道,有意默許魯藝這樣刻的。
家住石獸附近的村民,都奉石獸為神靈,認為它是神獸,每當看到石獸身上返潮"冒汗"時,就知道天要下雨了,屢試屢靈,於是多少年來,這對石獸便成了附近村民的"氣象台"。當地有民謠說:"石獸常泛青,遍地出黃金。"意思是說如果四季雨水充足,石獸身上便會時常泛潮,甚至長出青苔,這就有利於莊稼的生長,必然會獲得豐收。這與"一天一個暴(雨),田埂也長稻"的農諺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墓穴一直找不到。那么,墓究竟在什麼地方呢。多少年來,許多專家都先後前來考證,墓究竟在哪個具體位置一直難以判斷。有人認為,石柱背後的石獅塘地下就是墓,石獅塘是一批批盜墓者的"傑作",這裡原來是平地,挖墓者不斷地盜挖,就形成了一個水塘。也有人認為,為防止盜墓,當時就將墓修在水塘底下,這樣盜墓者就不敢輕舉妄動。還有人認為,在離石獸500多米的地方有一個大土墩,墓就在土墩里,水塘就是取土之後留下的大坑。但為什麼要將墓修在離石獸這么遠的地方,誰也說不清楚。 墓的猜測還有一種就是在後面的湯山群中。在秋天視線清晰的時候可以看到正對湯山的主峰,傳聞墓在山中。總之,關於蕭績墓的猜測多種多樣,這一千五百年多年前的遺蹟,留給後人們一個又一個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