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龍授三公祠,建築占地2000多平方米, 為藤縣大紅八角“始祖”黃海臣紀念其先祖授三公而建,故名“授三公祠”,屬於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規模較大,灰雕、木雕、壁畫手工精緻完美,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2001年4月3日,藤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5月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授三公祠
- 地理位置:藤縣古龍鎮
- 景點級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建築風格:清代建築風格
歷史起源,發展建設,
歷史起源
“授三公祠” 建築占地2000多平方米, 為藤縣大紅八角“始祖”黃海臣紀念其先祖授三公而建,故名“授三公祠”,為木石磚瓦結構,三進深,之間有迴廊、天井、月門,布局精妙嚴謹,雕龍畫鳳古樸典雅。內牆遍布“竹林七賢”、“孔融讓梨”等名言古畫,屬於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
“授三公祠”飽經滄桑,見證著歲月的變遷。授三公於明朝天順年間搬遷到古龍定居,經過400多年的繁衍生息和艱苦創業,逐漸發展成為本地的一大望族,其中最有聲望、貢獻最大的是倡建“授三公祠”的黃海臣。黃海臣於兩廣總督陸榮廷主政期間,曾先後任東莞、乳源、鶴山三縣縣長,為政清廉,後來厭倦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活,遂出洋遊歷,在南洋(新加坡)經營橡膠林,晚年目睹家鄉貧窮落後,經多方考察,從龍州引種八角回藤縣古龍鎮種植,並成立股份制公司,開藤縣大紅八角種植先河,被人稱為藤縣八角“始祖”。古龍鎮也因此成為全國著名的“大紅八角之鄉”。
發展建設
“授三公祠”在“文革”期間曾一度荒廢、蕭條。80年代後,沐改革開放春風,地方黨政領導注重精神文明建設,落實文物保護政策,加上廣集社會力量,“授三公祠”的修繕、整理工作得以全面展開,百年古祠亦芳容重現,現已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儒家經典為內容的牆體壁畫、以團結和諧為內容的楹聯字幅、以古樸典雅為特徵的建築風格,無不讓人感受著百年古祠的獨特文化魅力。
“授三公祠”已經成為古龍鎮的旅遊景點,吸引著各方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