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非洲生活:揭開時光的封印 觸摸真實的古代生活》講述了:驕陽烈日之下,一個古老的民族在一塊古老的大陸上生息,黝黑的皮膚上滑落的汗滴,成就了這一片原始而充滿生命力的土地。遠古洪荒,從另一片大陸而來的人們越過高山,渡過重洋,與非洲原住民結合,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非洲黑人種族,然後他們又幾番遷徙,散布於非洲大陸。沿尼羅河上下,跨撒哈拉南北,非洲古人在漫長的歲月中散發著太陽一般的熱力與強悍。 綠洲上商旅往來的城市、“男妻”與“女夫”的奇特婚姻形態、遍布全身的圖騰黥刺、神秘奇特的巫術與禁忌、色彩紛呈卻誇張怪異的服飾裝扮,還有百發百中的吹箭獵人、戴著巨大唇環的黑人少女、徹夜歌舞祈求神佑的部族群落……這些在我們看來是如此不可思議的習俗,對非洲人來說,卻是再普通不過的日常生活。
基本介紹
- 書名:古非洲生活:揭開時光的封印 觸摸真實的古代生活
- 類型:非洲史
- 出版日期:2009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11206265, 7811206269
- 作者:任榮
- 出版社:汕頭大學出版社
- 頁數:206頁
- 開本:16
- 品牌:廣東粵新圖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古非洲生活:揭開時光的封印 觸摸真實的古代生活》是由汕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這是一套關注不同文明、不同種族的平民生活的叢書。叢書的主角們沒有顯赫的身份,沒有驚天動地之舉,沉默在人類的史冊里,
然而,他們的徙居行止、風俗習慣、喜怒哀樂,
又確是人類歷史不可缺失的最生動、可愛的細節。
古中國的私密生活?古希臘的神話之光?古羅馬的狩獵戰場?古埃及的神秘封印?中世紀的騎士風波?……無數個未知盡在這裡一一講述。
這是一套關注不同文明、不同種族的平民生活的叢書。叢書的主角們沒有顯赫的身份,沒有驚天動地之舉,沉默在人類的史冊里,
然而,他們的徙居行止、風俗習慣、喜怒哀樂,
又確是人類歷史不可缺失的最生動、可愛的細節。
古中國的私密生活?古希臘的神話之光?古羅馬的狩獵戰場?古埃及的神秘封印?中世紀的騎士風波?……無數個未知盡在這裡一一講述。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 黃色和黑色的土地
種族與部族的搖籃
拂去占文明的塵沙
非洲不是孤島
第二章 社會生活
酋長與國王
部落和家庭
社會各階層
第三章 市井之間
城市興衰
活在上層
坐賈行商
手工與匠藝
第四章 鄉村人家
耕作灌溉
狩獵採集
畜牧遊牧
第五章 婚姻與情愛
婚姻形態
貞操與情慾
終身人事
婚後生活
第六章 家居生活
房屋與居飾
飲食為先
飲食風俗
巫術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七章 穿衣戴帽
服飾觀念與習俗
男女裝束
美飾增色
第八章 梳妝打扮
對美的迷戀
沐浴與盥洗
頭上的風景
第九章 娛樂時光
節日慶典
音樂和舞蹈
口傳文化
遊戲競技
第十章 生老病死
生兒育女
青春期
從巫師到醫生
靈魂的歸宿
第一章 黃色和黑色的土地
種族與部族的搖籃
拂去占文明的塵沙
非洲不是孤島
第二章 社會生活
酋長與國王
部落和家庭
社會各階層
第三章 市井之間
城市興衰
活在上層
坐賈行商
手工與匠藝
第四章 鄉村人家
耕作灌溉
狩獵採集
畜牧遊牧
第五章 婚姻與情愛
婚姻形態
貞操與情慾
終身人事
婚後生活
第六章 家居生活
房屋與居飾
飲食為先
飲食風俗
巫術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七章 穿衣戴帽
服飾觀念與習俗
男女裝束
美飾增色
第八章 梳妝打扮
對美的迷戀
沐浴與盥洗
頭上的風景
第九章 娛樂時光
節日慶典
音樂和舞蹈
口傳文化
遊戲競技
第十章 生老病死
生兒育女
青春期
從巫師到醫生
靈魂的歸宿
文摘
插圖:
非洲的黑人居民在人種構成上,自古有3個分支:尼格羅人、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
尼格羅人是非洲人數最多、分布最廣的種族,多從事農耕和遊牧。他們膚色極深,發質硬而捲曲,闊鼻大眼,面部扁平,唇部鼓脹,下頜突出,下肢修長。尼格羅人種亦可分為3個類型:蘇丹人、尼羅特人和班圖人。尼羅特人因發祥於尼羅河中上游而得名,這是個“巨人”種族,男子平均身高達180厘米。著名的努爾人、丁卡人、努比亞人、馬賽人等,都屬於尼羅特人。蘇丹人的膚色最深,分布在赤道以北、幾內亞灣沿岸和撒哈拉南部。蘇丹黑人在歷史L曾經建立過強大的國家,但白15世紀起,就成為歐洲殖民主義者獵取黃金、象牙和“奴隸”的對象。赤道以南,膚色較淺的班圖黑人廣泛分布,大約有300個部族屬於這個類型。班圖人在紀元前後從赤道附近南遷東移,在隨後的1000多年中擴散到整個赤道非洲、東非和南非地區,改變了半個非洲的居民布局。
俾格米人,即“矮黑人”,學名尼格列羅人,以身材矮小著稱,平均身高只有150厘米不到。棕褐色皮膚,捲曲的頭髮,比起尼格羅人,他們有較高的鼻子和較薄的嘴唇。長期攀緣狩獵,使他們的手顯得特別長。在遠古和上古時代,俾格米人曾廣泛分布在非洲各地,後來隨著班圖人的遷徙和熱帶雨林地區的縮小,他們的居住地漸漸收縮到赤道雨林地帶。長期在密林深處生活,使他們成為真正的森林之子,一旦離開森林,他們的身體機能就會失調,甚至過不了多久便會生病死去。
科伊桑人也同樣受到班圖人遷徙的影響而一冉南退,分布地區逐漸縮小,17世紀被擠到了非洲的最南端。他們的皮膚呈古銅色或黃色;頭髮稀疏而短,捲曲成胡椒粒狀;臉上常有許多皺紋;耳垂幾不可見;上唇微翹;身材比俾格米人稍高;臀部肥大且突出,尤其是婦女。他們生活存沙漠和叢林之中,熟悉動物習性,擅長使用弓箭和陷阱,以狩獵和採集為生。霍屯督人和布須曼人是科伊桑人的兩大分支。在最乾旱炎熱的艱苦環境中,在沒有國王的土地上,能歌善舞的布須曼人,自古以來過著禍福與共的群居生活,並發展出最活潑樂觀的性格,是沙漠邊緣一抹奇麗的艷色。
非洲的黑人居民在人種構成上,自古有3個分支:尼格羅人、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
尼格羅人是非洲人數最多、分布最廣的種族,多從事農耕和遊牧。他們膚色極深,發質硬而捲曲,闊鼻大眼,面部扁平,唇部鼓脹,下頜突出,下肢修長。尼格羅人種亦可分為3個類型:蘇丹人、尼羅特人和班圖人。尼羅特人因發祥於尼羅河中上游而得名,這是個“巨人”種族,男子平均身高達180厘米。著名的努爾人、丁卡人、努比亞人、馬賽人等,都屬於尼羅特人。蘇丹人的膚色最深,分布在赤道以北、幾內亞灣沿岸和撒哈拉南部。蘇丹黑人在歷史L曾經建立過強大的國家,但白15世紀起,就成為歐洲殖民主義者獵取黃金、象牙和“奴隸”的對象。赤道以南,膚色較淺的班圖黑人廣泛分布,大約有300個部族屬於這個類型。班圖人在紀元前後從赤道附近南遷東移,在隨後的1000多年中擴散到整個赤道非洲、東非和南非地區,改變了半個非洲的居民布局。
俾格米人,即“矮黑人”,學名尼格列羅人,以身材矮小著稱,平均身高只有150厘米不到。棕褐色皮膚,捲曲的頭髮,比起尼格羅人,他們有較高的鼻子和較薄的嘴唇。長期攀緣狩獵,使他們的手顯得特別長。在遠古和上古時代,俾格米人曾廣泛分布在非洲各地,後來隨著班圖人的遷徙和熱帶雨林地區的縮小,他們的居住地漸漸收縮到赤道雨林地帶。長期在密林深處生活,使他們成為真正的森林之子,一旦離開森林,他們的身體機能就會失調,甚至過不了多久便會生病死去。
科伊桑人也同樣受到班圖人遷徙的影響而一冉南退,分布地區逐漸縮小,17世紀被擠到了非洲的最南端。他們的皮膚呈古銅色或黃色;頭髮稀疏而短,捲曲成胡椒粒狀;臉上常有許多皺紋;耳垂幾不可見;上唇微翹;身材比俾格米人稍高;臀部肥大且突出,尤其是婦女。他們生活存沙漠和叢林之中,熟悉動物習性,擅長使用弓箭和陷阱,以狩獵和採集為生。霍屯督人和布須曼人是科伊桑人的兩大分支。在最乾旱炎熱的艱苦環境中,在沒有國王的土地上,能歌善舞的布須曼人,自古以來過著禍福與共的群居生活,並發展出最活潑樂觀的性格,是沙漠邊緣一抹奇麗的艷色。
序言
自16世紀以來,在世人加諸於非洲人、非洲文明和非洲歷史的種種判斷和評論中,除描述古埃及的以外,頗不乏偏見和誤解,以致非洲內陸在很長一段時間顯得野蠻神秘、光怪陸離。到現在,雖然淵博的歷史學家們早已通過卷帙浩繁的史學著作和研究論文,為我們勾勒出一個個文明的發展軌跡,一個個王國的興衰歷程,一個個部族的世系淵源,但我們仍然想知道,在那些為世人所稱艷的奇特民俗與絢麗風情的背後,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真實生活過的世世代代的普通居民,他們是如何度過各自平凡而具體的人生的。
克羅齊有一句著名論斷:“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總是以當前的現實為參照,以當前的理念所及為界限。在“私人生活”這一概念引入歷史領域之前,歷史往往只是帝王將相史,一方面正襟危坐地保持著與普通人的隔膜,另一方面又任人塗抹粉飾以致面目全非。在“宏大敘事”概念化的話語中,我們可以找到成王敗寇的盛衰興亡,卻很難發現具體人性的藏身之所,也很難覓得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場景。近年來,由著名歷史學家菲利浦·阿利埃斯與喬治-杜比主編的《私人生活史》系列和法國阿歇特出版社的“日常生活叢書”系列的出版深獲好評,表明無論研究者還是讀者,都對“歷史細節”的挖掘和重構越來越感興趣。
在空曠的內陸高原上散落的部族群落中,在中世紀熙熙攘攘的貿易城鎮的尋常巷陌里,在與世隔絕的原始森林的縫隙問,人們的日常生活經歷了哪些變遷?人們如何艱苦勞作,又如何享受生活?尼羅河谷的農夫、熱帶雨林的獵人、努比亞的弓箭手、古埃及的文書、廷巴克圖的T匠、逐水草而居的牧牛人、沙漠駝隊的商人、馬賽部落的豹皮酋長、草原棚屋裡的人家、隨鼓聲而舞的巫師、花園裡舉行歡宴的王公大臣……他們各自的生命中曾有著怎樣的悲喜?在他們的後房內院裡發生過怎樣的故事?他們如何穿衣戴帽、迎來送往?他們如何談情說愛、生兒育女?這些“私人生活”細節,往往是大部頭的歷史書籍無法告訴我們的。
克羅齊有一句著名論斷:“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總是以當前的現實為參照,以當前的理念所及為界限。在“私人生活”這一概念引入歷史領域之前,歷史往往只是帝王將相史,一方面正襟危坐地保持著與普通人的隔膜,另一方面又任人塗抹粉飾以致面目全非。在“宏大敘事”概念化的話語中,我們可以找到成王敗寇的盛衰興亡,卻很難發現具體人性的藏身之所,也很難覓得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場景。近年來,由著名歷史學家菲利浦·阿利埃斯與喬治-杜比主編的《私人生活史》系列和法國阿歇特出版社的“日常生活叢書”系列的出版深獲好評,表明無論研究者還是讀者,都對“歷史細節”的挖掘和重構越來越感興趣。
在空曠的內陸高原上散落的部族群落中,在中世紀熙熙攘攘的貿易城鎮的尋常巷陌里,在與世隔絕的原始森林的縫隙問,人們的日常生活經歷了哪些變遷?人們如何艱苦勞作,又如何享受生活?尼羅河谷的農夫、熱帶雨林的獵人、努比亞的弓箭手、古埃及的文書、廷巴克圖的T匠、逐水草而居的牧牛人、沙漠駝隊的商人、馬賽部落的豹皮酋長、草原棚屋裡的人家、隨鼓聲而舞的巫師、花園裡舉行歡宴的王公大臣……他們各自的生命中曾有著怎樣的悲喜?在他們的後房內院裡發生過怎樣的故事?他們如何穿衣戴帽、迎來送往?他們如何談情說愛、生兒育女?這些“私人生活”細節,往往是大部頭的歷史書籍無法告訴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