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邾城八景

古邾城八景

武漢市新洲區邾城八景古已有之,已是“陳跡荒蕪,遺蹤湮泯”(畢奇中《邾城八景》序)。據明弘治《黃州府志》載,古邾城八景,真實地反映出邾城的人文景觀和區位特色,明代文人學士李文江“詢稽故老之遺言,合其地之名勝者,列為八景。”並作《邾城八景》組詩,將邾城八景描寫得瑰麗多姿,引人入勝。文人畢奇中為之作序,稱“凡此八景,各極其致”。邾城八景包含:崎山疊翠、龍潭夜月、城南煙樹、化樂曉鐘、四顧雲台、義井清泉、鳳台夕照、漁浦秋風。

景點介紹,崎山疊翠,龍潭夜月,城南煙樹,化樂曉鐘,四顧雲台,義井清泉,鳳台夕照,漁浦秋風,

景點介紹

武漢市新洲區邾城八景古已有之,然而這些景觀經過多少年代的風風雨雨後,已是“陳跡荒蕪,遺蹤湮泯”(畢奇中《邾城八景》序)。據明弘治《黃州府志》載,古邾城八景,真實地反映出邾城的人文景觀和區位特色,明代文人學士李文江“詢稽故老之遺言,合其地之名勝者,列為八景。”並作《邾城八景》組詩,將邾城八景描寫得瑰麗多姿,引人入勝。文人畢奇中為之作序,稱“凡此八景,各極其致”。可見《邾城八景》乃是文人墨客“相與而詠歌”之作。如今邾城八景面目全非,人們只能從那些陳章舊句中追尋昔日的勝跡。

崎山疊翠

邾城東面,有大別山脈的大崎山,群峰林立,而以大崎山主峰最高(海拔1,040米),每當春末秋初,雨霽初晴,清晨初起,騁目東望,見旭日東升,紅霞滿天,映照大崎山群峰,層巒疊翠,展現出一幅美麗的畫卷。故畢奇中在《邾城八景》序中有“崎山疊翠,秀拔千峰,雲生而雨集,暗散而太虛”的描寫。

龍潭夜月

在新洲城北隅城內,今城關油廠處。此處原有一個水塘,俗稱清水潭,平時總是清水滿池塘,就是大旱之年,別的塘堰都乾涸了,這個清水潭仍浸水不竭,人說有龍泉藏底。每當秋夜晴空,潭水映月,輕風微波,月舞星躍,蔚為壯觀。故畢奇中序文中有“龍潭潔碧,浩浩溟溟,素娥浴水,靈盪金精,倒霓裳之清影,來廣樂之天聲”的讚美。

城南煙樹

新洲城南面為一片沃野平疇,這裡樹木蔥蘢,煙樹掩映,每當雨霽初晴,綠樹迎風,煙波浩渺,遊人登城,展目城南,見樹海煙波,盡賞自然風光之美。故畢奇中的序文中有“煙樹蔥蘢,繁蔭鬱郁,林端清氣,若有若無,翠含山色,紅射朝暉”的觀感。

化樂曉鐘

“化樂”指古化樂寺,位於新洲城北廓(今大禮堂北面),在戰亂中被毀壞。明初遷建於河坪,即附池西岸的石基山(今南正街東面),西向,有正屋三間為佛殿,廂房二間為僧舍。清嘉慶八年重建,同治十二年又重建,寶殿巍峨,僧房清靜,每日清晨,古剎鐘聲,清脆悠揚,令門戶初開,集市涌動。故畢奇中的序文中有“蒲牢吼振海門紅,禽鶴驚飛閭闔啟,月落星稀,曙生雲淡”的描述。

四顧雲台

在華帝花園東北角處,原有一高土墩,相傳是古代的烽火台遺蹟。此處是城內最高點,唐時其上建起四顧亭。據明弘治《黃州府志》載,唐文宗太和年間(公元827—835年),“黃州刺史劉嗣之築四望亭於郡治。”這個四望亭亦即四顧亭。至明初,此建築還存在,但已荒蕪廢棄。故畢奇中的序文中有“危亭荒蕪,樹千古之旌旗,高阜蕭疏,顧四方之烽息”的感嘆。

義井清泉

在新洲城北門內(原輕工機械廠北邊)。據明弘治《黃州府志》記載,元代義士吳應澍,畢生做善事,從陽邏經新洲到徐古桃花一線義務鑿井19眼。在新洲城北門內所鑿1井,被新洲城的人們稱為“吳公義井”,以褒吳公之義舉。吳公義井水尤甘洌,人們爭相飲用,並在取水處置一些建(構)築物,人們既可品嘗井水清涼,又可休閒清談,時光流逝,遂成新洲城內一景。故畢奇中的序文中有“義井存吳公之惠澤”之讚譽。

鳳台夕照

在新洲城的阜財門外(今黃岡地區電站南),有古衡州小城的遺址,其地面稍高,形成一座土台,台上有大樹,“明初有鳳凰來儀”(明弘治《黃州府志》載),故稱鳳凰台。在李文江的詩中也有“明時來瑞禽”之句,此即鳳凰台之為名的又一佐證。又有傳說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陳友諒的夫人死後,葬於阜財門外的土台上,因陳友諒曾在江州(今九江)稱帝,其夫人自然是皇后,皇帝為龍,皇后為鳳,民間也有“陳為假龍,後為真鳳”之說,其皇后下葬處,系稱為鳳凰台。鳳凰台上,樹木繁茂,其中一株千年古樹,主幹直徑2米多,樹高數丈,冠如巨傘。每當晴空萬里,夕陽西下,高樹茂木,映夕照之晚霞,展妖嬈之多姿,顯示出壯麗的景觀,故畢奇中的序文中有“鳳台涵議敘之清光”之寫照。

漁浦秋風

漁浦,系指新洲城西大渡、劉集、蕭橋、聯合一片沖積平原。據唐代杜牧的《黃州刺史謝上表》所述:“黃州在大江之側,雲夢澤南。”當時的黃州即古邾城,邾城以西,直至江漢,都是古雲夢澤,故新洲城西在古時是一片澤國水鄉,也是一片漁浦。那時,以捕魚為業的漁民,常年在此作業,每年秋水魚肥,漁舟競發,撐船撒網,漁歌飄蕩。故畢奇中的序文中有“漁浦秋風,霜清水碧,白萍紅蓼滿江州,紅葉黃花盈野岸,有魚可膾,有酒可需,收綸卷網,其樂何如”的描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