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遺蹟學

古遺蹟學

古遺蹟學(palichnology,palaeoichnology)是指研究地史時期生物生命活動所形成的化石記錄的科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遺蹟學
  • 外文名:palichnology,palaeoichnology
  • 作用:解釋遺蹟所代表的環境條件等
  • 主要研究造跡生物
定義,研究內容,研究意義,發展歷程,相關會議,

定義

古遺蹟學一門是研究地史時期生物生命活動所形成的化石記錄的科學。其研究領域十分廣泛,最主要的是研究造成遺蹟的生物(即造跡生物)類型,解釋這些遺蹟所代表的生物行為習性,研究遺蹟的形成和保存過程,恢復造跡生物的生活條件,從而解釋遺蹟所代表的環境條件等。

研究內容

古遺蹟學是古生物學的分支學科。是經以研究生物個體為研究對象的個體古生態學和以研究生物居群以及由居群組成的群落為研究對象的群落古生態學發展延伸出的一種研究領域和方法,並且繼而出現的古遺蹟學,所以古遺蹟學也屬於古生態學的分支學科,是根據實際研究和生產之需要產生的。

研究意義

古遺蹟學的研究對研究古生物的分類、地層劃分與對比、古地理變遷以及沉積礦產的形成條件與分布規律等都起著很大作用。如古遺蹟學與地層學相結合產生的交叉學科——遺蹟地層學,是古遺蹟學在地層學領域的具體運用,其通過研究地史時期生物的生活方式、彼此關係以及周圍環境的相互影響、埋葬特徵等,劃分對比地層、恢復古環境、追溯和預測有關礦產之間的形成規律。隨著古遺蹟學的發展以及與其他學科的相互影響和交叉套用,亦將推動古生物學、地層學等的發展。

發展歷程

近代以來古生物學逐漸向生物學方向轉變,並與其他學科結合,又形成一些分支學科,其中就包括古遺蹟學、古仿生學等。這些學科中,許多是古生物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而產生的邊緣學科。古生物學與古遺蹟學、古海洋學、地質學、古氣候學的關係密切,可為當代研究板塊構造理論、生命演化以及石油、天然氣、煤、海底礦產等的勘探提供重要指標。

相關會議

全國古遺蹟學及層序地層學研討會於2001年10月28日至31日在河南省焦作市焦作工學院召開。會議由焦作工學院、中國古生物學會、河南省古生物學會、湖北省古生物學會、中國地質大學、石油大學(華東)、西北大學、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調局地層古生物研究中心、湖北省地質學會地層古生物專業委員會主辦,到會專家約50人,宣讀論文36篇 。會議期間參觀了焦作工學院古遺蹟學陳列室並考察了河南濟源中生代剖面,會後考察了河南嵩山地質。會議上宣讀的優秀論文將在《古地理學報》上刊出。這是我國古遺蹟學領域的一次難得的學術會議,對我國古遺蹟學的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