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區東關南街古蹟嶺社區位於東關南街的西南段,面積 0.15平方公里,居民2500多戶,7000餘人。由於歷史的原因,居民的構成相對複雜,有60多戶的回民,240多戶農轉非居民和200多戶過去沿護城河低洼地居住搬遷到此地大部分無固定職業的城市自由職業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蹟嶺
- 地理位置:碑林區東關南街
- 占地面積 :0.15平方公里
- 居民:2500多戶
- 居民生活水平:偏低
- 榮譽:十佳示範社區
簡介,艱苦創業,獲得榮譽,
簡介
古蹟嶺原本叫“狗脊嶺”
古蹟嶺,位於今西安城東門外東關南街古新巷一帶。不少人初聽古蹟嶺的名字,都會想當然地以為能在歷史悠久的西安城以“古蹟”命名,想必一定藏有許多文物勝景。這種臆想其實並不成立,古蹟嶺雖然可說是從唐代延續使用下來的地名,但它的寫法是根據諧音雅化而來的,一開始,它的名字和“古蹟”並不沾邊。
在唐代,古蹟嶺原本被叫做“狗脊嶺”,因為那一帶地形特別,沿東西方向地勢明顯高起,好似一條狗的脊樑,因此形象地得名。據陝師大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李令福教授介紹,關於“狗脊嶺”這個名稱,在新舊《唐書》及《資治通鑑》中都有提及。後來,在古人經年累月的稱呼中,大概是覺得“狗脊嶺”太不好聽,於是將它根據諧音雅化,才寫成了現在看上去很有文化色彩的“古蹟嶺”三個字。
除了“狗脊嶺”,也有人以為古蹟嶺是由“枸杞嶺”的說法變來的。“枸杞嶺”與“狗脊嶺”這兩種叫法的讀音非常接近,極有可能是出自同源,只是在民間的口頭流傳中,經過了不同演繹,生成了兩個版本。“枸杞嶺”一說認為,在那一帶脊嶺中,曾經成片地生長一種叫野枸杞的小灌木,旺盛的枸杞成為一道風景,於是便以這個特點得名。
不管“狗脊嶺”也好,“枸杞嶺”也罷,雖然都與名勝古蹟無關,但不約而同的是,兩種說法都認可了“嶺”的含義。也就是說,這裡的地勢應該相對較高。“嶺”,才是這處地方的內涵所在。這條“嶺”,查閱《明清西安詞典》可知,正是龍首原隆起的一條支脈。西北大學歷史系退休教師張永祿教授介紹,這條支脈大致位於長安城六道高坡的第四坡道,根據解放後的考古測量顯示,當時古蹟嶺的海拔在415米,高出周邊十來米。
作為龍首原隆起的一條支脈,在一千多年前,古蹟嶺為自然脊嶺地帶,嶺呈西南向東北走勢,隆起的嶺地東起今興慶宮公園西側,西至西安城東南角,長約550米,寬200多米。
再往後到明清再到民國年間,古蹟嶺一帶逐漸開闢成道路,建成密集的居民區,嶺脊陸續被鏟低、剷平。
所以,歷史上的古蹟嶺和現在通常理解的古蹟嶺概念並不完全一致。歷史上的古蹟嶺更多是指地理概念,而後來嶺地漸漸不復存在,但古蹟嶺的名稱仍被沿用。現在的古蹟嶺既是東關南街東側與曹家巷之間一段巷道的名稱,也指東關南街中段西側古新巷一帶直到環城東路的這片區域。
隨著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轄區內原有的國有中、小型企業基本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職工紛紛下崗或失業,因此社區內下崗、失業和無業人員偏多、困難戶偏多、居民生活水平偏低。
艱苦創業
2000年10月社區組建時,房屋一間,錢無一分,面對這樣的困境,新的社區幹部開始了艱苦的創業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社區幹部們的努力,在一座堆積了八年之久的垃圾廢墟上(僅運垃圾花費近三萬元),建起了一座三層十八間,建築面積520平方米的社區綜合辦公樓。並通過街辦資助、社區幹部籌資等方式為社區配備了辦公桌椅、電話、兩台電腦、打字機、複印機、傳真機等辦公設備。
有了較好的辦公設施,深化社區服務才有了賴以生存的基礎,而設區幹部的超前意識、創新觀念和勇於實踐的工作作風才是社區建設的根本動力。幾年來,社區一班人在黨支部的正確領導下,本著“居民的需求,就是社區要提供的服務”這一理念,建立健全了社區的各種組織機構,完善了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法律服務體系、再就業服務體系,並建立了全市唯一一家社區婦女避護室。 2002年8月,《古蹟嶺社區簡報》與社區廣大居民正式見面。
獲得榮譽
通過幾年的努力,社區的各項工作中均走在了全市社區建設的前列,先後獲得碑林區“十佳示範社區”、“文明社區”;西安市“基層勞動保障先進單位”;今年七月,被省政府授予“促進就業示範社區”;社區黨支部連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支部”。 2003年區委授予“示範社區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