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是茂名市茂南第一國小學校提供的微課課程,主講教師是李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詩中常見的修辭手法
- 提供學校:茂名市茂南第一國小
- 類別:微課
- 主講教師:李冰
《古詩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是茂名市茂南第一國小學校提供的微課課程,主講教師是李冰。
本課主要介紹了古詩中常見的三種修辭手法:比喻、誇張、擬人。讓學生對這三種修辭手法有清楚的認識,並能掌握和運用。設計思路 本課的設計思路是:以簡潔明麗的畫面,生動的語言,耳熟能詳的古詩,形象地對比喻、誇張和擬人三種修辭手法...
比喻,即表示兩種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間有相似點,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辭方法。2、結構 比喻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體和比喻詞(比喻關係的標誌性詞語)。3、分類 根據比喻結構的三個部分的...
本來包含“比”和“興”兩種修辭手法,但人們談論古典詩歌和民歌時常“比興”連及,當以“興”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時即指“起興”一法。由於“起興”具有引發、聯想等作用,故常置於篇章的開頭。《詩經·衛風·氓》兩章的開頭即...
因此,鑑賞古詩詞,必須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 深化理解 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鑑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鑑賞者得到...
第一章 古代詩歌的發展概況 第二章 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與意境 第一節 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 第二節 古詩詞中常見的意境 第三章 古詩詞常見的語言風格 第四章 古詩詞常見的表達技巧 第一節 古詩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 第二節 古詩詞...
第一編 認識古代詩歌(二)體裁篇 專題一 古體詩 形式標誌 專題二 近體詩 形式標誌 專題三 詞 形式標誌 專題四 曲 形式標誌 第二編 鑑賞知識梳理 專題一 常見修辭手法 1.比喻 2.擬人 3.誇張 4.借代 5.對偶 專題二 寫景(人...
3、修辭手法,也叫修辭方法,是指在寫作過程中,對所使用的語言進行修飾、加工、潤色,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修辭手法有六七十種之多,常用的有十幾種。包括:比喻、排比、擬人、對比、誇張、借代、反問、設問、對偶、反覆等。總之...
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合而見義。”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互辭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
而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是修辭學的辭格之一。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可以理解為故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作類比。一般來說,用來作...
“比興”本來包含“比”和“興”兩種修辭手法,但人們談論古典詩歌和民歌時常“比興”連及,當以“興”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時即指“起興”一法。由於“起興”具有引發、聯想等作用,故常置於篇章的開頭。《詩經·衛風·氓》兩章...
2、結構形式: 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3、修辭手法: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覆\...
《侍宴長寧公主東莊應制》是唐代詩人李嶠的作品。此詩前三句用比喻、對比、誇張等多種修辭手法對長寧公主別墅進行介紹,最後一句寫對賜筵的皇帝表示感恩和謝意。全詩鋪寫具體,辭藻華麗,較多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詞。作品原文 侍宴長寧公主...
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分後總 先景後情 卒章顯志,過渡、做鋪墊、埋伏筆等。修辭手法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 比喻 擬人 反問 設問 借代 誇張 排比 反覆 象徵 寄託等,寫作技巧 寫作...
在唐以前的古詩中,特別是南朝民歌中,“重字”是發揮強調、反覆、迴環作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反覆使用“春”字,起到了點題的作用,濃化了詩歌的意境,盡情地謳歌了春天。這首詩寫法含蓄,明寫春景,實喻男歡女愛。全詩無一個描寫...
在語句上,每節的第一句重複上一節的最後三個字,運用了民歌中常見的“頂針續麻”的修辭手法,以文字上的復迭,造成迂迴往復、反覆吟詠的效果,使語意更加連貫,加強了詩歌的抒情氣氛。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李因篤《漢詩音注》卷六:劫之...
在《笠翁對韻》中與增強語言的形象性與生動性有關的辭格主要有比喻、比擬、誇張和移就。這些修辭格的運用,使《笠翁對韻》語言的形象性與生動性得到提高。(一)比喻 在《笠翁對韻》中,比喻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修辭格;《笠翁對韻...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這種句式完全是純粹的口語,“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二句中的疊字及頂真修辭手法也都是樂府民歌中常見的。這些樸實的詞句和詩歌所要表現的內容正相適應,如果有意雕琢,其感人的力量也許倒反而會減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