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文化

古裝電視劇里,演員多半會把額前的頭髮梳起來,使臉顯得更修長,更有古典美,很少會在古裝里留劉海。

漢服的流行就是一種古裝文化,90, 00後的孩子生活在祖國日益強大的日子裡,他們在生活富足里對祖國的文化有了好奇和探索,古裝文化就是其中一種表現 古裝更是體現了古時候服裝的惟妙惟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裝文化
  • 外文名:The costume culture
  • 文章類型:論文
  • 文章來源:網站
近日來,現代人重拾古代典禮的新聞層出不窮。七夕節,有些人們穿漢服乞巧祭神放河燈;開學季,一些學校迎新生誦千字文、行加冠禮;中秋節,拜月猜燈謎向月神祈福;更有山東、北京等多地舉辦漢式青年集體婚禮,拜堂、沃盥、對席、同牢、合卺、結髮、執手禮一個不落……。(9月22日人民日報客戶端
古禮、古裝,充滿了古韻、優雅,華麗的服飾,莊嚴的儀式,溫婉的款式,艷麗的色彩,讓人眼前一亮,原來,我們的古禮、古裝里,也有如此動人的美麗和魅力。就是用苛刻的現代化眼光來審視挑剔,仍有掩飾不住的文化深厚和悠然格調。厚重文化,真有厚重的光彩啊。
語言、行為,不僅是一種簡單的行住坐臥,更是思維思想的反射,一個小小的古禮、古裝,也正反映了深厚的思想光華、濃郁的民族自豪感。更多人願意在這種自豪感中靠攏傳統,進行與時俱進的挖掘,古禮古裝的莊重感和儀式感,就能產生無聲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讓傳統價值觀在現代社會長出新的枝丫。
有人認為古禮古裝的做法,有點兒矯枉過正,是“行為藝術”,他們恰恰迴避了當下的發展危機,不少人已經患上不同程度的民族自卑感,比如總是將西方文化當做最好的文化、最美的價值,而對於積累下來的民族性審美、經典作法,不以為然,甚至有太多的“看不起”,比如春節總是敗給情人節等。我們自己對祖宗文化、祖宗禮儀,都不以為然,心有輕瀆,怎么會願意用不厭其煩的精力和愛,投入其中,進行與時俱進的批判性發展和學習呢?我們用自己的淺薄,葬送了傳統文化和禮儀,這怎么不是一種文化無知、數典忘祖呢?
不是我們的傳統婚禮、文化景點,不夠典雅,不夠莊重,不夠華美,而是我們在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遺忘、疏忽了這種傳統禮儀,我們過分注重西化,過分注重西方禮儀,而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傳承。
面對這種空心化的不良態勢,我們當然需要用轟轟烈烈的古典禮儀,進行及時的救治和糾偏,正如有網友所言,“儀式是最容易引發人們關注的,我們可以通過這種形式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通過它一步一步把中華文化撿起來。”很有道理。
深而言之,正因為我們過去對傳統文化傳統禮儀,講得太少了,讓年輕人形成了精神斷層,才造成了古典禮儀的不斷流失。正因為我們過去做得不夠好,現在,才有不少人尤其是青年人,對傳統禮儀心無敬畏。我們從重拾古典禮儀開始,從小細節開始,多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在批判中發展,這應是一種實事求是的借鑑和發展。
再說了,有統一的民族服裝和禮儀,也是一種國際做法,比如韓國的重大場合,也多是行古典禮儀,著民族服飾等,西方的國家,比如蘇格蘭、英格蘭等,民族服飾華美而高貴等,營造一種莊嚴肅穆的民族氛圍和文化自豪感。“一個民族缺少了它的傳統衣冠表象,就是無根無魂的一群人,稱不上是一個民族”,這話可能有點偏激,但古禮、古裝中投射出的精神感染、文化凝結力,卻非常厚重,值得挖掘。
古典禮儀和服飾並沒有完全過時,仍有一定的時代意義,我們進行與時俱進的復興,讓古禮成為傳統價值觀的載體,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時代價值、精神光彩。(宋風)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