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藺苗族歌謠

古藺苗族歌謠

古藺苗族歌謠,是古藺民間的一種以民間歌唱表演為主的苗族民俗文化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藺苗族歌謠
  • 地理標誌:四川 瀘州 古藺
  • 非遺級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起源傳說,表演形式,文化特徵,獲獎記錄,藝術價值,

簡介

內容有歌唱吉祥、祝福平安的,有喪葬祭祀、婚慶節慶的,有生產生活交流的,有談情說愛的,涉及苗族同胞的一切生產生活。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苗族人民豐富的哲學、歷史、文學、政治、經濟、民俗等思想和觀點,如《開天闢地歌》、《萬物起源歌》、《戰爭遷徒歌》、《婚姻禮儀歌》、《喪葬祭禮歌》、《社會生活歌》等。歌謠有成千上萬首,獨具苗族同胞交流的特點。盛行於古藺民間已有數百年歷史。

起源傳說

苗族歌謠源遠流長,代代傳承,始創於何年,至今無以考證。據《古藺縣誌》記載,西晉末年,首次苗族入川,入駐古藺,成為—古藺苗族的首批先民,同時帶入與苗族同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苗家文化——古藺苗族歌謠。苗族歌謠這種自娛自樂的民間歌謠,經過世代傳承,自成一格。新中國成立後,古藺苗族歌謠有較大的發展,增添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創作了一大批精典苗族歌謠,成為苗族人民踩山節、趕民族場,婚、喪以及勞動生產時的主要演唱活動形式。成為古藺縣內人民的文化大餐。

表演形式

苗族歌謠的演唱,表演形式多以載歌載舞,逗笑取樂為主。表演動作多姿多彩,十分奇特,具有“要逗要笑,要唱要跳”的表演風格。在表演過程中有許多優美的造型,冠以許多與苗族同胞生產生活十分相似的優雅名稱。如:“倒栽一根蔥”、“童子拜觀音”、“猴王挑果實”、“嫦娥奔月”、“拜謝王母”等。有蘆笙聲、苗家牛皮鼓等伴奏,演唱者邊唱、邊吹、邊跳,其樂無窮。苗族歌謠演唱之處,鼓聲、蘆笙聲、笑聲響成一片,演者、觀者融為一體,極大地豐富了苗族同胞的文化生活。在漫長的歲月里,苗族歌謠體現了古藺苗族人民渾厚、質樸、深情、幽默、詼諧的傳統性格,充滿著古藺苗族人民濃郁的生活、鄉土氣息,是地地道道、原滋原味的古藺民族特產。成為民間的一枝獨秀。

文化特徵

古藺苗族歌謠自娛自樂的傳統民間藝術經久不衰。它不僅具有明顯的區域性、極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還具有較廣泛的民眾參與性,同時獨有稀缺性。在四川,瀘州是僅有的兩個有苗族聚居的市之一,在瀘州,又僅古藺、敘永有苗族聚居。古藺有三個苗族鄉,在全縣30000多少數民族中苗族占86%。在這塊紅色文化孕育的藺州大地上,古藺苗家人民用奇特的苗族歌謠表達他們對生活昂揚向上、充滿熱情,極富藝術性、生活性。它對發展先進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不可低估的社會功能,它是民間藝術鮮活生動的有力見證。

獲獎記錄

二00一年以苗族歌謠為主的苗族舞蹈《爬花桿》參加省民運會表演榮獲省一等獎,二00三年以苗族歌謠為主的苗族舞蹈《苗家小么妹》參加助殘會榮獲省一等獎,全國二等獎;二00五年以苗族歌謠為主的苗族舞蹈《喜鵲慶豐收》參加省民運會表演也榮獲省一等獎的好成績。

藝術價值

苗族歌謠,具有展現中華民族民間文化創造力的傑出價值,它的產生、演變、發展以及登上輝煌的藝術殿堂的全過程,充分展示了古藺苗族人民深厚的民間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創造力,以及對民間文化的傑出貢獻。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苗族古老的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新興文化的衝擊,伴著歌謠歌唱者人數的逐漸減少,苗族古老的歌謠亦將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因此,挖掘搶救和整理出版這些古老的歌謠已迫在眉睫。同時,這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