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華派

古華派

古華派,是遊戲《原神》中璃月的武學門派,如今已經沒落。新入弟子行秋領悟了“武理”的概念,寫就一篇歌訣,徹底改變了古華派的武功傳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華派
  • 外文名:Guhua Clan
  • 出處原神
  • 類型:武門學派
  • 地點:王山廳、古華堂
  • 別名:槍劍雙絕
背景設定,發展歷程,王山廳,望梅之陣,藏書閣,遺世珍寶,人員概況,相關武器,

背景設定

數百年來,武學門派“古華派”式微。“古華團”先是人去樓空、門庭凋落,凋零成了區區百人的“古華堂”,古華堂又日落西山,於是成了如今的古華派。
輝煌時期,“古華派”曾以槍劍聞名璃月。相傳,其有三大鎮派秘術——槍法“刺明法”、劍法“裁雨法”,以及槍劍雙絕的“生克法”,並稱為“古華三絕”。此三絕之術隨代代傳承不斷精進,時光推移,三絕技巧漸臻化境,威力卻不斷削弱,導致古華派勢力低迷,人心流散…三絕更是如塵埃中的寶庫,靜候一位繼承者。
多年後,塵封的古華派等來了行秋。數百年間,唯有他一人僅僅花費四年便悟出了傳古承今的“武理”。古華槍劍講究“如臂使指”,在璃月諸派武術中,這是相當常見的意識。而依行秋之見,槍與劍的運用,其根本是對於“神之眼”的運用。武人應將“神之眼”視為身體的延伸,槍與劍則又是“神之眼”的延伸。即是說:槍術與劍術的本質,乃是瞳術。行秋參悟此道,揮毫寫就武理歌訣一篇。古華派宗主觀之落淚,當即宣布:“並非行秋需要古華派,而是古華派需要行秋。”自此,這篇歌訣被供奉在古華派重地“王山廳”,不許弟子瞻仰,外人更是無從得見。
古華派
武理歌訣

發展歷程

古華宗師本為遊俠,仗劍行走江湖,濟世安民,並無開山立派之願。宗師故去後,曾蒙宗師恩庇的伯玄“白玄上師”以其名號創立了“古華團”,自稱宗師弟子,以繼宗師遺志。古華功法講究如臂使指,俠客仗劍縱橫世間,依憑的是俠客自己的本領,才能得心應手地使用武器。
第十一代掌門,人稱“貫索劍”的嬴旻,覺得古華派功法太難掌握,不適合推廣,便稍作修改,研究出了一套全新的入門技巧,導致後來願意靜下心來,花費數十年時間修習古華宗師本功的人越來越少了。三絕技巧漸臻化境,威力卻不斷削弱,以致古華派日益萎靡,人心渙散。
時過境遷,門派光輝不復。後世弟子無法光復門派,便只求竭力行義,不辱古華宗師之名。

王山廳

昔日,古華派勢盛之時,各路豪傑曾聚義於此,觥籌交錯,行歌之聲不絕於耳。儘管如今門派業已式微,恢宏的廳堂依然佇立在此處,銘刻著被稱作“俠義”的昨日。
王山廳原名靈濛堂,是古華派的宗家,也是古華宗師悟道之地。傳說古華宗師仗劍行俠世間之時,賊匪不敢妄動,郊野太平如市。山中盜寇畏古華威名如同畏虎——虎乃是百獸之王,受宗師蔭庇的百姓便將此地稱作“王山廳”,以表恩敬。自那之後,千百年間,古華派於此地不斷精進,修習功法。
如今門廳凋敝,無人可用。仍然守在王山廳的,除了黃三爺和文四爺,別無他人。

望梅之陣

遙想當年,古華宗師正是在這些石樁上,苦修輕身之法,終成一代大師。旁邊的古樹,亦是由古華宗師親手栽下。
古華派
望梅之陣

藏書閣

《古華手記》:“修習刺明之法。木人不慎盡毀…無錢資…自思一良策,何不束草為人…收攬稻草。束草。甚疲。…修習刺明之法。草人不慎盡毀…不妨先習劍。…無事。閒坐庭前觀雨,腹中稍飢…思悟前日所見,忽得啟感,若以劍…(模糊不清)自名“裁雨”,改日當試。…修習裁雨之法,不慎跌墜,所幸傷不甚重…自思一良策,不妨鑿地浚池於樁下,既可使不復跌傷,又可養魚以為食…往見漁者,市數十魚…試烹之,甚肥美,眾魚莫可與比…(此後十餘頁均為魚肉的各種烹飪方法,記載無比詳細,有些甚至還搭配了插圖。)…修習裁雨之法,不慎跌墜。…成。…使槍劍當如使(模糊不清,旁有第三代掌門批註: 當如使指)…所止,即是妙理之相…然彼無…何以予之?何以告之?…改修藏書閣。設…於內,待…以目視之,使四方之卷合於四方之閣,便可…(旁有第三代掌門批註:此為勸誡後世之人博覽四方書卷。)傷愈。白小三烹羊膾鯉來見。肥美無膻。遂問其術…傳以生克之法…於此記之。(此後數頁詳細記錄了羊肉的各種烹飪方法。)”
《古華諸賢譜錄》:“凡入我門,當襲古華宗師之故事,修槍劍生克之要訣,逢衛道鋤惡之俠義…特此立諸賢之譜錄,以勉後進…宗師古華…號“槍劍雙絕”…三代掌門…武理通達…著有《諸武集成校箋》…”
《諸武集成校箋·裁雨法》:“劍承凝雨,勢法飄華,此裁雨法之要言也…夫裁雨者,御之以眼而忘乎於器。胂攜鍤利之威,不假金鐵之銳,鋒匿汗漫之野,劍出攜貫日之虹,此得之者也…”
《諸武集成校箋·刺明法》:“灼…此刺明法之…聚散…(批註:…灼…『刺明法』的要義是…應…聚…散…散…燈華…聚…燃霞…)”
《百術集全》“(圖文並茂的古籍,其上記載有一百種江湖奇術的修習方法,其中多是類似於吞劍吐火、逾鋒投狹之類的雜技戲法。)古華諸藏,俠義為神,武理為骨,百般奇術,皆為小道。凡閱此書者,莫因小失大,切記!切記!”

遺世珍寶

古華宗師當初開山立派之時,曾在王山廳內暗設密室,置以遺世珍寶。王山廳乃是依山鑿石而建,其中結構錯綜複雜,千百年里,只有寥寥幾間密室曾被發現,尚有一些,連本門弟子都不知其所在。
碑銘:“…天其難諶,臻而見眷者罕。命其靡常,盛而未衰者鮮…獲目於天,猶有徑路所窮之時,況復天目未及者…遺此碑宇,且問來許。行至絕處,自當何如?”行秋留言道:“請從絕處,讀我俠義。”

人員概況

人物名稱
人物概況
古華宗師
古華,號槍劍雙絕,古華派的祖師爺。宗師一生行走山藪,澤被四鄰,古華香火千年不絕,也正是因世人慕其德、感念於心。宗師靈牌的牌位是在提醒後世門徒,莫要忘記祖訓“扶危救困,濟世安民”。
初代宗主
宗師故去後,曾蒙宗師恩庇的伯玄“白玄上師”以其名號創立了“古華團”,自稱宗師弟子,以繼宗師遺志。
白小三
從他的烹羊膾鯉之中,形成了槍劍雙絕的生克之法。
第三代掌門
武理通達,著有《諸武集成校箋》。
第十一代掌門
嬴旻,人稱“貫索劍”,覺得古華派功法太難掌握,不適合推廣,便稍作修改,研究出了一套全新的入門技巧,導致後來願意靜下心來,花費數十年時間修習古華宗師本功的人越來越少了。
古華團大掌門
“古華團大掌門被棗核噎住,掙扎了大半夜,一世英名終於化了黃粱一夢…”
掌門
“眼看著掌門一病不起,自此告別武林。古華派便也就群龍無首,一蹶不振了…”
現任宗主
“槍術與劍術的本質,乃是瞳術。”行秋參悟此道,揮毫寫就武理歌訣一篇。古華派宗主觀之落淚當即宣布:“並非行秋需要古華派,而是古華派需要行秋。”
黃三爺
江湖人稱“穿雲箭”,“穿雲箭”是在形容黃三爺靈活的身手,曾修習過古華派身法“縱雲踏燕”。
文四爺
江湖人稱“踏雪劍”,黃三爺的師弟。不善言談,擅長辦事。
快刀陳
古華派弟子,曾經閉門苦練十餘年…祖師爺教訓過,行利民之事乃頭等“武德”…不過能用刀法和廚藝為大家做一道熱乎乎的烤吃虎魚,就已經很滿足了。
芷若
古華派弟子,很擅長做傷藥。海燈節時曾在古華派故地放宵燈。如今任三碗不過港女侍。
孫宇
古華派弟子,在絕雲間訪仙,想要復興古華派,後來遊歷前往楓丹
小雀兒
古華派弟子,平時習武練功,與師兄孫宇形影不離。
行秋
古華派弟子,暨“飛雲商會”掌柜次子。出自古華派的一位知名少俠,劍客書生。衣冠楚楚,文質彬彬,面如冠玉,目若朗星。秉書攜劍,行走江湖,頗有當年古華團劍客之風。

相關武器

武器名稱
背景故事
古華派弟子攜帶的暗鐵劍,可以在璃月港快刀陳處和王山廳密室中取得。
散發著黯淡螢光的無鋒重劍。在許多年前,
它的幽光被山野賊匪稱為“幽冥的信標”。
只要瞥見這樣的光輝就絕對無法踏上歸途。
只要瞥見這樣的光輝就要做好殞命的覺悟。
“游離物外無重量,裁雨者雨,刺明者明”
“動如龍蛇捉不住,青眼為劍,側目為槍”
雨裁原本無名,名字是敬仰其主的人為它取的。
無名劍的最初與最後主人,是名喚古華的遊俠。
傳說他是仙人。在古華的時代,賊匪不敢妄動,郊野太平如市。
據稱,在古華行俠之旅的最末,在華光紫氣當中,他化作星宿。
曾受古華之恩的人以其之名創立了門派。但派閥最終總會沒落。
產自璃月兵工廠的古老巨劍。批號不明,相關典籍上也未記錄它的成品時間。
稀礦為柄精鋼為刃,刀身重達數十斤,揮舞唯見華光流轉,有吞雲閉月之勢。
災厄之後,為突破兵器設計的桎梏,鍛造世家雲氏與名匠寒武主導了璃月的第一次兵器工藝變革。
名為“試作”的新兵器譜就此誕生。依此製成的第把“試作”大劍。有著相當罕見的古樸色澤。
黑金點褐,鋒芒內斂。乍看若凡刀無異,伸手試才知它重而不沉。
鍛造此刀的工匠寒武連夜趕往北地,將它贈予一位俠客好友。
俠客細細看過,持刀一揮,林中翠竹盡斷。舞刀時風聲獵獵,是百年難遇的奇觀。
遊俠告訴寒武:此刀古色典雅,宜動宜靜。
如此大中有細的佳品,不妨喚之“古華”。
此種氣度成為了日後璃月千柄重劍的規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