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臥床橋

慈谿東部,快船江由東而西,在古鎮掌起與古窯浦交匯處,有一座石樑橋橫臥水面。此橋長11米,橋面由四條石樑鋪築而成,寬2.5 米許,橋身已經風雨剝蝕,苔蘚斑駁,橋坡石級也有幾處裂痕,橋樑和望柱護板,有蒼綠的藤蔓攀援,顯得古樸雅致。這就是因南宋名儒黃震得名的古“臥床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臥床橋
  • 地理位置:古鎮掌起與古窯浦交匯處
  • 橋長:11米
  • :2.5 米
簡介,歷史,名字的由來,

簡介


相傳,臥床橋建於宋,原為泥橋,後易為石,黃震幼時家居橋北,常高臥於橋上讀書。黃震入仕後,為官清廉,不畏權貴,直言宋廷民窮、兵弱、財匱之大弊及士大夫無恥,批判程朱理學。宋亡,他不與元廷合作,隱居寶幢,日惟一食,仰天長歌,以求速死。臥床古橋遺風,歷來為人所側目。清戎金銘泛古浦詩云:“當時黃文潔,嘯歌守環渚。遺蹟今尚在,高風渺難睹。愴然憂思多,無心采蘅杜。”  今天的臥床橋,是黃氏族人捐資,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在黃震臥床讀書的原橋址重建,光緒三年(1877年)又重修的。橋有方形望柱,素樸簡潔,緊扣護板,護板東欄題額“古臥床橋”,西欄鐫“護龍橋”。橋門柱勁美的行楷題東西聯:“地接渭川是名賢故里,堤上閘三沔古浦清流”。“看煙景波光不殊往昔,想流風餘韻直至於今”。橋的門柱頂額龍首,雕刻精細,線條流暢,動感強,是頗為難得的精品。臥床橋“八字”形石級下,兩側欄板飾雲紋花樣,也頗多情趣。橋一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護龍橋”的碑銘,為古橋生色。
古臥床橋

歷史

清·古臥床橋 位於掌起鎮戎家村,南北橫跨快船江上 據光緒《慈谿縣誌》記載:古臥床橋,宋時原為泥橋,後易以石,因南宋思想家黃震幼時臥橋讀書,故名。清道光六年(1826年),里人戎開華捐資重建,清光緒三年(1877年),族人集資修繕。該橋東與古窯浦興鎮橋相望,南為戎家村居民區,北為通往師橋、觀海衛方向的人行通道,距329國道約1.5公里。 此橋系單孔石橋,全長11米,寬2.5米,南北走向。橋面由四塊條石鋪砌,東西兩邊設有欄板、望柱,東欄板題額“古臥床橋”,西欄板額書“護龍橋”,望柱呈正方形,簡單樸素,南北踏道呈八字形。兩側橋門柱頂額欄下各雕一對龍首,造型十分生動,頗有昂首騰雲之勢。東橋門柱石上的刻聯是:“地接渭川是名賢故里,堤連上閘沔古浦清流”,西橋門柱石上的刻聯為:“看煙景波光不殊往昔,想流風餘韻直至於今”,兩聯均為行楷,字型勁美,頗有大家風範。 古臥床橋是慈谿境內時代較早、保存較好、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紀念性建築,陳邦瑞、戎金銘等清代慈籍文人都為此橋撰文作傳。追溯古臥床橋的淵源,對黃震和“東發學派”的探討和對慈谿鄉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借鑑作用。
古臥床橋

名字的由來

護龍橋位於慈谿市中部的掌起鎮古窯浦旁的黃家村,南北橫跨流經此處的快船江上。據光緒《慈谿縣誌》記載:古臥床橋始建於宋,原為泥橋,後易為石。古臥床橋,年久傾圯。道光六年(1826年)黃氏族人捐資重建,光緒三年(1877年)重修。橋系單孔石橋,全長11米,寬2.5米,橋面鋪4塊條石,兩邊設有欄板、望柱。望柱呈方形,其頂光潔圓滑,橋南北石級為八字形,高八級,兩邊亦設欄板。兩面橋板上所刻的橋名並不相同,橋的東欄書“古臥床橋”,西欄題曰“護龍橋”。兩側橋門柱頂額欄下面各有一對龍首,造型生動,線條蒼老,雕刻精細。東橋門兩旁石柱上刻題:“地接渭川是名賢故里,堤連上閘沔古浦清流。”西橋門兩邊石柱上鐫聯曰:“看煙景波光不殊往昔,想流風餘韻直至於今”。 “地接渭川是名賢故里”。呂望垂釣於渭水,黃震臥讀於橋上。南宋學者、思想家黃震家居此橋北首。幼年在橋上,常趴於低矮的凳几上讀書習字,後人便因此名之為臥龍橋。據《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七·儒林八》載,黃震(1213~1281),南宋慶元府慈谿古窯人,字東發,學者稱於越先生,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任吳縣尉,後又攝吳縣、華亭及長洲縣事,均有政聲。居官恆未明視事,事至立決。“決滯獄,清民訟,赫然如神明”。為人自奉儉薄,人有急難,則周之,不少吝,多善舉,有賢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