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號召
萬人回響
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
就要搗毀萬惡的鬥技場;
把那些拿別人生命作賭的人
釘死在恥辱柱上!
奴隸的領袖
只有從奴隸中產生;
共同的命運
產生共同的思想;
共同的意志
匯成偉大的力量。
一次又一次地舉起義旗
鬥爭的才能因失敗而增長
憤怒的隊伍象地中海的巨浪
淹沒了宮殿,掀翻了凱旋門
衝垮了鬥技場,浩浩蕩蕩
覺醒了的人們誓用鮮血灌溉大地
建造起一個自由勞動的天堂!
如今,古羅馬的大鬥技場
已成了歷史的遺物,象戰後的廢墟
沉浸在落日的餘暉里,象碉堡
不得不引起我疑問和沉思:
它究竟是光榮的紀念,
還是恥辱的標誌?
它是誇耀古羅馬的豪華,
還是記錄野蠻的統治?
它是為了博得廉價的同情,
還是謀求遙遠的嘆息?
時間太久了
連大理石也要哭泣;
時間太久了
連凱旋門也要低頭;
奴隸社會最殘忍的一幕已經過去
不義的殺戮已消失在歷史的煙霧裡
但它卻在人類的良心上留下可恥的記憶
而且向我們披示一條真理:
血債遲早都要用血來償還;
以別人的生命作為賭注的
就不可能得到光彩的下場。
說起來多少有些荒唐——
在當今的世界上
依然有人保留了奴隸主的思想,
他們把全人類都看作奴役的對象
整個地球是一個最大的鬥技場。
作品賞析
義大利的羅馬是世界著名的城市,那裡更有一個著名的地方:古羅馬鬥技場。至今,那裡還聳立著斷垣殘壁。
“如今,古羅馬的大鬥技場/已成了歷史的遺物,像戰後的廢墟/沉浸在落日的餘暉里,像碉堡/不得不引起我疑問和沉思/……”
艾青對於義大利,對於羅馬,早就有過嚮往之情。當他去法國學畫,流浪漢一樣在巴黎和馬賽街頭躑躅的時候,他就希望能到義大利去看看。那是一個美麗的國家,更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文藝復興,那裡出現過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大畫家,大雕塑家。達文西,拉斐爾,米朗開基羅……這些不朽的大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不僅成為義大利的驕傲,也成為世界的驕傲。然而,艾青一直沒有實現願望的機會,這也許是命運使然吧!詩人總歸有著自己的幸運,1979年,在詩人69歲的時候,實現願望的機會來了。“中國人民友好訪問團”應邀出訪三個國家,其中就有義大利。艾青作為代表團的成員——這個代表團中的唯一作家、詩人,有幸去見見那個久已嚮往的國度了。
也許是嚮往之情太懇切的緣故,當詩人站在羅馬街頭的時候,他對這個著名城市的印象並不好。覺得比不上波恩、維也納等城市。“我感覺羅馬沒有粉刷”。然而,當他為羅馬人民的熱情所感染的時候,他才認識了真正的羅馬,因為他看到了羅馬人民的心。
當詩人離開羅馬回到北京之後,一個沉重的場景在他心上突出地影現出來——古羅馬的大鬥技場。那些墓碑似的斷垣殘壁,使他不能平靜,甚至壓得他透不過氣來。他的情緒再也忍耐不住,不能不述觸筆端。《古羅馬的大鬥技場》,就是他傾吐出來的心聲。
那個美麗的國家,那個有過文藝復興輝煌年代的國家,那個在現代有著高度發展的國家,在歷史上也曾有過悲慘的一幕。雖然那些滴血的日子已經過去,可那極為殘酷的場景所發生的震撼,在人類的心靈中並沒有消失。詩人更清醒地感覺到,完全有必要把這種震撼和它的底蘊揭示出來,為現在的人類敲響警鐘。
詩人的思緒久遠而深沉,他懷著一種崇高的信念,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俯視在古羅馬的大鬥技場所發生的那殘酷的一幕。那筆觸是異常犀利而嚴峻的,為的是引起人類對那一幕的高度警覺。
“也許你曾經看見過/這樣的場面——/在一個圓的小瓦罐里/兩隻蟋蟀在相鬥……”
詩人為充分表達自己的沉思,由中國人所熟悉的蟋蟀相鬥揭開了這首詩的序幕。這一形象的選擇,不僅立刻使人感到在大鬥技場中奴隸們相鬥的情景,而且這一形象所產生的感應籠罩著全篇,悲慘的嚴峻的氣氛,都由這一形象所奠定的基調而產生了。
接著,詩人以很大的篇幅來寫大鬥技場的一幕幕血淋淋的場景。奴隸們也是人,可在那種時候,他們卻被驅逐進鬥技場,他們並不相識,無怨無仇,卻又不得不像野獸一樣,相互作殊死的拼殺。而那些看台上的人們,受到拼殺的刺激而欣喜若狂。為了揭示得深刻,詩人在描寫大鬥技場當年的場景的時候,基本上是採用了對比的寫法。這樣寫,不僅是因為事實提供了根據,而且,也是增強藝術效果的需要。
我們在這裡摘錄一段,來看看這一對比寫法的強大作用。
“鬥技場的奴隸越緊張/看台上的人群越興奮;/廝殺的叫喊越響/越能爆發狂暴的笑聲;/看台上是金銀首飾在閃光/斗場上是刀叉匕首在閃光;/兩者之間相距並不遠/卻有一堵不能逾越的牆。”
奴隸們的悲慘命運和奴隸主們的殘忍,極強烈地推在讀者面前。看了這種不公道的場面,誰又能不為之震撼呢?
“不要做奴隸!/要做自由人!”
詩人不能不發出這樣戰鬥的怒吼!詩人懷著極大的熱情,為奴隸們爭取解放的鬥爭而歡呼。
這首詩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詩人以犀利的筆觸揭露了大鬥技場的過去,更在於詩人的目光注視著現在。不僅在於詩人描繪了大鬥技場這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以及這裡所發生過的悲慘事情,更在於詩人很自然地生髮開去,對於詩注入了更深邃更廣泛的含意。不僅鞭笞了當時的奴隸主們,也在鞭笞過去的、現在的一切奴隸主們。詩人在詩的最後,還極明確地道出了自己對現實的思考。這也可以說,正是詩人寫這首詩的真正動機所在,也是這首詩的意義所在。
“說起來多少有些荒唐——/在當今的世界上/依然有人保留了奴隸主的思想,/他們把全人類都看作奴役的對象/整個地球是一個最大的鬥技場。”
在前面懾人心魄的描繪中,使人們已看到那殘酷的一幕是怎么一回事。而在世界的今天,卻依然有人想做奴隸主,要奴役全人類。這嚴峻的現實,不是更怵目驚心嗎?詩人由這敏銳而深刻的思考,所寫下的撼人之句,不是具有著驚天動地的力量嗎?
時刻關注中國人民的命運,時刻關注世界人民的命運,是詩人一生創作的基調。正是出自於這樣博大的胸懷,《古羅馬的大鬥技場》一詩才有了深厚的底蘊,才有了產生的動機和產生後的撼人力量。
詩人在寫這一首詩時,已是近七十高齡的人了。可我們從詩中可以看到,詩人的那種胸懷,那種氣魄,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更增強了。詩行之間,燃燒著澎湃的熱情,充滿著一個戰鬥者的活力。
人老了,詩人的心並不老。這是由於在詩人的胸懷裡,有一股奔騰不竭的源泉:和世界人民在一起,和人類的生命在一起,就會使命運的活力不斷增長。
古羅馬的大鬥技場的斷垣殘壁還在羅馬聳立著,還在世界上聳立著……
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原名蔣海澄、曾用過林壁等筆名。他出生於浙江金華鄉間一個地主家庭,但由一個貧苦婦女的乳汁養育長大,從幼年起心靈便濡染了農民的憂鬱。艾青青年時期主要興趣在繪畫,曾就學於杭州國立西湖藝術院,1929年赴法國留學,1932年回國後,在上海參加“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同年7月被國民黨政府逮捕,監禁三年之久。1937年抗戰爆發後,艾青立刻投身於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之國。他以自己的作品,悲憤地訴說著民族的苦難。四十年代初,艾青從國統區奔赴
延安,在
解放區的新天地里生活、創作,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詩人又積極投身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又擔任了文藝界的一些行政領導工作。但無論是在炮火紛飛的日子,還是繁忙的行政事務中,詩人始終堅持創作不輟,甚至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被下放的時日裡,他的詩心也仍然在躍動。1976年“
四人幫”粉碎後,詩人冤案平反,再次煥發創作青春,寫作並發表了《魚化石》等優秀作品。1979年詩人自己編定《艾青詩選》,交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部詩選收錄了詩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詩人的創作歷程和風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