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窯瓷片鑒真

《古窯瓷片鑒真》是萬卷出版公司與2004年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吳水存 吳芳。

結合典型瓷片,系統講述景德鎮從唐五代到明清的瓷器燒造歷史,分析歸納了景德鎮各時期瓷器的主要待征,及有關瓷片收藏的知識。

基本介紹

  • 書名:古窯瓷片鑒真
  •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 頁數:102頁
  • 開本:24
  • 品牌:萬卷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 作者:吳水存 吳芳
  • 出版日期:200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601482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媒體推薦,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古窯瓷片鑒真》:景德鎮窯的概述
越窯系的青瓷
創燒色質如玉的青白瓷
開創清新明快的青花瓷器的先河
元代樞密院定燒的樞府釉瓷器
皇權的象徵一一清代黃釉瓷器

作者簡介

吳水存,1948年生,祖籍江蘇揚州。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館館長,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為中國考古學會會員、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江西省考古學會常務理事、江西省文物鑑定組副組長、江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兼職教授。
學術成果多次在《文物》《考古》《中國陶瓷》《江西文物》《景德鎮陶瓷》《南方文物》《中國古陶瓷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及香港《龍語·文物藝術》等刊物上發表並著《九江出土銅鏡》(中國文物出版社);合作點校整理《古瓷鑑定指南》(北京燕山出版社)。撰寫了有關古陶瓷研究論文數十篇。
吳芳,1975年生,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現任江西省九江市圖書館助理館員。
自幼受家庭薰陶,經常擺弄古瓷片,翻閱陶瓷圖錄並幫助家父查找陶瓷文獻史料。合作撰寫了《江西宋代吉州五窯的研究》等論文。

圖書目錄

概述
第一章 越窯系的青瓷

第二章 創燒色質如玉的青白瓷
第一節 湖田窯
第二節 青白瓷器的裝飾
第三節 燒造方法

第三章 開創清新明快的青花瓷器的先河
第一節 “唐青花”
第二節 “宋青花”
第三節 元代青花瓷器
第四節 明代青花瓷器

第四章 元代樞密院定燒的樞府釉瓷器

第五章 皇權的象徵——清代黃釉瓷器
附錄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媒體推薦

序言
我國素稱文物之邦,歷代遺留下來的古文物,多不勝數,不僅可供我們稽考先賢製作之源,尋索其變化之跡,也是中華先祖精神之結晶、民族文化之表現。古代工藝的興廢,每與國運世變、政經發展有密切關係。舉凡國家政治清明者,其製品必定精良;反之則不然。譬如漢唐陶器,其規模之宏大,遠勝遼金。清代自嘉慶以後.其瓷器之質亦遠遜盛清——康雍乾三朝。古文物之收藏現象亦是如此,災年饑民,盛世文物,千真萬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更強,民更富,收藏之風蔚然而起,作為中國人,我自豪;作為收藏家,我鼓舞。
中國文物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遺產,對這些國寶珍品,如何保存研究,如何出版陳列?藉以發揚光大我國藝術與文化,實是我中國人之共同責任。今萬卷出版公司(原遼寧畫報出版社)編輯出版“中國民間個人收藏”叢書,分門別類逐年推出,無疑是對“藏寶於民”這個良策之喝彩,是應受到公眾歡迎及支持的益事。
嗜古敏求,不獨可以陶冶性情。更可從中領略到不少書本上所缺乏之實際知識。古文物經歷乾載朝代更迭與興衰,欣賞之餘,也感到人生造化,可使個人對於成敗得失,處之泰然。此外,要成為一位快樂的文物鑑賞家,更須具有深厚涵養、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力,才能明辨真偽,詳考文物之歷史源流。
在此競爭之現代商業社會中,收藏及鑑賞文物無疑是一種無形的自我提升,也深具潛移默化之協調作用。從個人之親身體驗而言,我深感受用不淺,樂趣無窮。想來,“中國民間個人收藏”叢書的作者藏友們,大概也會有這般感受。
徐展堂

後記

20世紀70年代末,偶然的機會,使我步入了文博界。學生時代喜愛攝影,拍拍風景、人物,洗印照片,還參加過省市影展,當時還小有名氣,屬於正宗業餘攝影愛好者。從事文博工作後,被分到博物館文物組,跟隨幾位先生“學藝”。
1982年,中國古陶瓷學會(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在江西吉安召開年會,我作為會議的工作人員,參與了會議的接待工作。這次年會的主題是彩繪瓷、黑釉瓷;到吉州窯址考察是會議議程之一。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窯址。在窯址考察中,也採集到不少吉州窯的標本,如白釉、彩繪、綠釉、黑釉等。還有一件粘連匣缽的黑釉盞,它成為我從事古陶瓷研究經歷的見證。我一直視為“珍寶”收藏著。後來,因研究吉州窯的課題,又曾數次到窯址考察,當然收穫也不小。這是我與古陶瓷結緣開始,所以我的齋室取名“瓷緣齋”。我願藉此書的出版,與廣大瓷器愛好者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書中收錄瓷片標本全部為官窯瓷器。
本書收錄的瓷片標本,為“瓷緣齋”收藏, “品瓷軒”也提供了部分標本。照片由水庫、瀋陽先生拍攝,華牧先生協助列印文字稿,書名由書法家曹曉先生題簽。在編著中參閱了一些同志的研究成果,在此一併致謝。

序言

我國素稱文物之邦,歷代遺留下來的古文物,多不勝數,不僅可供我們稽考先賢製作之源,尋索其變化之跡,也是中華先祖精神之結晶、民族文化之表現。古代工藝的興廢,每與國運世變、政經發展有密切關係。舉凡國家政治清明者,其製品必定精良;反之則不然。譬如漢唐陶器,其規模之宏大,遠勝遼金。清代自嘉慶以後.其瓷器之質亦遠遜盛清——康雍乾三朝。古文物之收藏現象亦是如此,災年饑民,盛世文物,千真萬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更強,民更富,收藏之風蔚然而起,作為中國人,我自豪;作為收藏家,我鼓舞。
中國文物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遺產,對這些國寶珍品,如何保存研究,如何出版陳列?藉以發揚光大我國藝術與文化,實是我中國人之共同責任。今萬卷出版公司(原遼寧畫報出版社)編輯出版“中國民間個人收藏”叢書,分門別類逐年推出,無疑是對“藏寶於民”這個良策之喝彩,是應受到公眾歡迎及支持的益事。
嗜古敏求,不獨可以陶冶性情。更可從中領略到不少書本上所缺乏之實際知識。古文物經歷乾載朝代更迭與興衰,欣賞之餘,也感到人生造化,可使個人對於成敗得失,處之泰然。此外,要成為一位快樂的文物鑑賞家,更須具有深厚涵養、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力,才能明辨真偽,詳考文物之歷史源流。
在此競爭之現代商業社會中,收藏及鑑賞文物無疑是一種無形的自我提升,也深具潛移默化之協調作用。從個人之親身體驗而言,我深感受用不淺,樂趣無窮。想來,“中國民間個人收藏”叢書的作者藏友們,大概也會有這般感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