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石龍景區

古石龍景區

古石龍風景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西北10公里,309國道古石龍牌坊北行4公里,107國道黃粱夢西行7公里。屬自然景觀、歷史遺址、休閒度假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風景區。

邯鄲市古石龍風景區占地面積60萬平方米,屬太行山脈、紫山東麓,北距趙王陵1公里。地勢因降水由高處流向低處,天長日久順山勢羽狀沖溝,將山麓、丘陵切割成壠狀,湖澤、平地。

到目前,姜窯村已陸續開掘出一大九小共十條石龍,中間為大龍,左五右四,布成了有規則的“十龍陣型”。為首的大龍總長約369米,高2.5米,寬4.6米,被國家文物研究院專家團認定為世界上體形最大、時代最古老、結構最複雜的石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古石龍景區
  • 地理位置:河北省邯鄲市
  • 占地面積:60萬平方米
  • 發現時間:1988年2月
發展歷史,文物特點,主要景點,文化活動,未解之謎,相關報導,旅遊信息,

發展歷史

1988年2月,河北邯鄲縣三陵鄉姜窯村村民在村西臥龍坡上取土時,偶然發現一條巨型石龍,並自發進行了保護。
1989年,經過發掘,發現其由沙石岩形成,之間有石灰粘合連線的龍形石製品,人們將其統稱為古石龍。其中最長的一條約300餘米,且具有傳統中華龍的特徵,有龍頭、龍角、龍骨、龍腔、龍爪、龍尾,整條龍不僅完整地臥於底盤之上,且形象逼真,龍體巨大。專家考證其形成年代難以斷定,只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漢之間,而作用尚未能斷定。有關人士認為它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長、體形最大、結構最複雜的石龍,堪稱“天下第一石龍。”古石龍附近斷崖高起,崗巒起伏,綿延數十里,周邊有許多龍文化古蹟和自然景觀與之相襯托,如羅敷潭、九龍廟、臥龍坡、龍興寺、老黿坑、斷石橋等景點。
九龍壁九龍壁

文物特點

古石龍群處在景區中心地帶。它西依紫山群峰,東望趙王陵台,南臨龍神道觀,北連鳳凰古台,實屬亘古奇觀,風水寶地。
古石龍景區古石龍景區
大龍首高6米,寬4.3米,目前已挖掘出32米。據測龍體總長約369米,龍身骨節是由一米左右砂岩石塊組成,中空,據當地人講,三十年前還在向外導水。左有一爪。整體看來,氣勢恢宏,神采飛揚,大有一飛沖天之勢,是目前我國境內發現的體形最大,年齡最古,結構最複雜的石龍,堪稱”天下第一龍”。其它九條石龍略小於此,其石質與大龍相同,分左四右五排列在大龍兩側,整個龍群深埋於15米厚的土崖之下,均首向東北尾向西南,首高尾低,形態各異,惟妙惟肖,天然成趣,正應“神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之說。

主要景點

臥龍坡:位於羅敷潭南岸,因何得名無文獻記載,在民間一直沿襲至今。坡南北長500米,東西寬200米,20米厚的黃土層下是灰白砂石,地下泉水豐富。
古石龍群:位於羅敷潭南臥龍坡中,頭偏東北,尾偏西南,伏臥於臥龍坡中,頭伸出坡外,到坡前河中,有伸頭吸水之勢。2002年,石龍已發現5條,中間為大龍,左右各有兩條小龍相伴,布成了有規則的“五龍陣型”。
大龍龍體潛伏在高15米的臥龍坡的黃土之下,昂首東北,正好面對相距1公里的趙王陵。龍體掩埋之處,均系黃土地質,並無岩石,石龍以其石體獨存。構成龍體的石質非常奇特,在石塊斷面有清晰的(樹木)年輪形狀,由外向內逐層收縮,石的顏色由淺變深,到“年輪”中心部位顏色最深。龍身由每節長1米左右、高2.5米、寬4.6米的灰白砂岩石塊堆砌而成。這些石塊形似龍骨、伏臥方向為西南、東北向,傾斜角度約5-10度。龍身前半部掩埋在第四系地層,周圍是灰白色細砂,其上全是黃土。龍身後半部掩埋在第三系紫紅色粘土和灰白色砂石中,龍身全長約有300餘米,臥龍坡的西坡下可找到尾部。被毀的龍頭同龍體部分約100米左右,現裸露在外面的部分龍體有17.5米,其餘部分仍全部埋藏在土中。龍體是由厚薄不同的龍節粘接而成,現存的第一節厚0.895米、寬為4.26米、高為2.35米,整個龍體呈6度角逐漸收縮,龍腔中空,前高后低,有複雜的噴水功能。據老人回憶,以前此處曾向外流水,不知何故。從石龍的正截面觀察,石龍不是一個實心的龍柱體、而是由龍頭、龍骼、龍骨、龍爪、龍尾、龍底盤等部分組成。底盤是一個整體,厚50厘米、寬75厘米,隨龍體一起收縮,整條龍伏於黃沙之上。龍爪在龍體左側,距龍約20米,骨骼完整,骨節有力、骨趾清晰,五指叉開,拇指和食指呈圓弧狀,形態逼真,栩栩如生,龍爪露地之處有用力支撐之形,有俯首吸水之勢、有低吟淺唱之狀,各呈異態。
小龍的龍體與大龍構造相同,石質與大龍完全相同,龍骨直徑1米至1.50米不等。小龍形體較少,與大龍並向而臥,體型盤屈有致,俯仰之姿各有不同,與大龍簇擁相隨,形成氣勢磅礴的龍陣。
醫家池:又名醫家坑,位於石龍南側,直徑6米、深2.5米,依先天八卦布局,清澈見底,水池四周圍和底面全是岩石,自古未曾枯涸,而且水位持平,四季如常,更為神奇的是,患皮膚病疥瘡的人用此水敷洗療效奇好,遠近聞名。這也是“醫家池”得名的原因。
羅敷潭:原名龍池、黑龍潭。呈西北、東南走向,潭長1000米,出口寬200米,潭根寬10米,深20米,據史書記載,潭邊有各種奇形怪石,今懷疑與石龍蹦遺蹟有關,羅敷潭即傳說羅敷投潭而死之所,黑龍潭以此改名為羅敷潭。過去,潭邊桑田數百畝,松柏成林,柳樹成行。潭的上游,泉眼遍地,泉水常年細流,從潭上落下,匯至潭根,咕咚有聲,如音樂般美妙動聽。一到雨季,雨水順山而下,匯至潭根,猛然跌下,水聲轟鳴,震天動地,幾里以外可聞其聲,形成壯觀的羅敷瀑布。舊志載:“相傳夏季每年有白氣起至潭中,上達雲際,歷久不散,如龍之吸水。”行至潭邊,空氣清新,使人心爽神怡,是消暑度假之妙地。
古石龍照片
九根石雕蟠龍柱而成的景區廣場大門九根石雕蟠龍柱而成的景區廣場大門
景區入口景區入口
古窯洞古窯洞
羅敷亭羅敷亭
《春遊羅敷潭》《春遊羅敷潭》
李白亭李白亭
李白路李白路
羅敷像羅敷像
桑園桑園
羅敷潭,也叫黑龍潭羅敷潭,也叫黑龍潭
古石龍保護館外觀古石龍保護館外觀
現裸露在外面的部分龍體有32米現裸露在外面的部分龍體有32米
龍體龍體
石龍的頭石龍的頭
石龍的頭石龍的頭

文化活動

為進一步弘揚邯鄲縣龍文化,古石龍景區將於2010年3月17日(農曆二月初二)舉辦首屆龍文化藝術節,文化節期間,將舉行大型舞龍、秧歌等民間藝術表演,舉辦傳統的“祭神龍”活動,另外,文化節期間景區門票實行三折優惠,每人15元。此舉將進一步促進該縣得龍文化研究工作,對提高景區知名度起到積極作用。
2014年5月11日,是天下第一龍第五屆“桑葚採摘節”,這時古石龍景區和邯鄲市廣播電台聯合舉辦的“天下第一龍親子採桑大賽”也在門口整隊準備開始。

未解之謎

關於石龍是如何形成的,有關考古學家、地質學家、人文學家經研究後,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一是粗獷加工說。地質學家根據石龍臥處地質剖面分析,認為石龍建造的全過程是:首先利用自然陡坎或藉助水力沖刷,將兩三系砂岩突出暴露,清除圍岩粘土,在砂岩岩層位按照人們神話想像中的龍體姿態人工粗獷加工,而後把多餘砂岩在別處加工並雕刻成形,搬運至此,按照趙王陵墓群整體布局砌置成形,膠凝成一體而保留至今。根據岩石的透水性能,迫使地下水改道,從龍口咽喉通道流出。這樣,石龍就象神話傳說中所描述的龍吸水的形體,逼真地展現在俯仰者面前。二是自然形成說。在石龍所處的五龍崗及附近周圍地區,採集到大量的石岩塊,採集到大量的石岩化石。距此1.5公里的趙王陵附近,也採集到許多古海底藻類、蕨類等植物的化石。由此可以推斷邯鄲姜窯一帶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隨著時間推移、地層變遷、水衝擊、地震或火山爆發等原因,自然形成了這神奇之物。三是鎮陵之物說。石龍面向東北方向的趙王陵,與1、2、3號陵台同處在二疊系地層斷帶的北沿上,距離相等,位置一致,尤其是在邯鄲有這樣一條流傳至今的古語,說:“趙王躺在陵墓中,頭枕紫山,腳踏滏陽河,左靠遼闊平原,右有神龍護駕”。那么,這“護駕神龍”就是我們眼前的石龍嗎?歷史已無任何記載。究竟是當年趙王建陵時為符合風水,修造了這條石龍,還是發現此地有龍氣是龍脈所在,才將陵建在這裡呢?古石龍之謎,有待進一步發掘和研究揭開。

相關報導

2007年11月23日,中央電視台《走近科學———探秘古石龍》攝製組來到邯鄲縣古石龍景區,開始了為期約10天的緊張拍攝。
該專題片以古石龍形成的種種謎團為主線,以探訪附近百姓、走訪專家、現場挖掘為素材進行拍攝,輔以邯鄲縣歷史文化為鋪墊,通過影視技術手段再現揭秘古石龍成因的過程。同時,央視還邀請中科院和地質研究單位的專家、學者到該縣實地考察,以拿出具有權威性的古石龍成因結論,並對專家研究考察古石龍的情況進行全程拍攝。
目前,專家對石龍的形成原因、產生時代等的研究在進行中。
近年來,邯鄲縣對古石龍進行開發性保護,邀請專家集體研究編制了《古石龍景區總體規劃》,擬投資4000餘萬元建設龍文化景區,所有工程計畫於2008年底完成。
2011年8月19日CCTV科教頻道還對該石龍進行過報導。

旅遊信息

在市區內乘坐60路可以到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