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石溝村

古石溝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鳳城街道,位於萊蕪區西北4公里,雅鹿山北麓,東、南、西、北分別與馬莊、藺家莊、耿公清、孟家峪接壤,北至南白龍河。地處丘陵,耕地面積1168畝,483戶,1322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石溝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萊蕪區西北4公里
  • 耕地面積:1168畝
歷史沿革,經濟建設,人文歷史,人物事件,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古石溝村建於明初,離今有600多年的歷史。胡、馬、韓、王、陳、亓姓首遷此地定居,取村名“新安莊”。人們在此辛勤耕耘,同建家園,為了使日子過得紅火,在莊裡莊外栽了許多杏樹,春到花開,整個村莊掩映在粉紅色的杏花里,莊裡的杏樹越來越多,杏花自然也就越開越艷,日子久了,人們將村名改為“杏花村”。後來,遷址此處的姓氏越來越多(谷、張、方、孫、孟、李、王、呂、朱等),各姓氏協商,同意以村南溝邊古老巨石(饅頭狀,高約3米,底面直徑約4米,現還保留,完整無缺)為標誌,定村名為“古石溝村”。本村雖然族姓繁多,從不以姓氏眾寡,貧富、強弱,相互爭利,而是以團結為善,和睦相處,互助耘耘,共建家園。
古石溝村在清末民初屬封邱保管轄;1948年屬礦山區管轄;1958年歸礦山人民公社;1984年歸城關鎮;2001年10月歸鳳城街道辦事處。2019年1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古石溝村隸屬於濟南市萊蕪區鳳城街道

經濟建設

古石溝村地處丘陵,土地瘠薄,水源奇缺,一旦遇到乾旱,莊稼歉收,村民們的生活就無法保障。自黨的農業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管、工)下達以後,村幹部回響黨的號召,為奪取農業大豐收,興建水利設施,大搞土地整治,為村民造福。
1957年,支書方學篤率領全村男女勞力,在東南溝建塘壩一處。1968年,支書張逢成又帶領社員在嶺東溝建塘壩一處。但是這兩個塘壩上無源頭,只靠下雨積水,有雨塘壩滿,無雨塘壩乾,不能排除乾旱的威脅。於是,支書張逢成為解決缺水的問題,召開了支部擴大會議,決定向地下要水,便組織人力、物力在村南、村東挖機井三眼。
古石溝地勢高低不平,地塊較小,不利於機耕和灌溉。1971年,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幹部及全村男女勞力會戰西南嶺。經過一冬的奮戰,削高填窪,深翻整平,把整個西南嶺變成了水澆田。1972年,曹村管區從曹東、曹西兩個大隊抽調勞力援助古石溝在西溝地段整修大寨田。從此,古石溝以種植地瓜為主的薄地變成了米糧田。這樣一來,水田多了,原來的水利資源不能解除旱情,便在南白龍河南岸挖機井一眼,鋪設水管600多米,提水直達西南嶺。
1981年,谷道龍任書記時,為了提高水流量,縮短灌溉時間,將原來鋪設的四寸水管換成六寸水管,並將更換下來的水管向村東劉家林鋪設,擴大了水澆面積。
1992年,原在北埠煤礦掘進二區當區長的共產黨員谷有法,服從上級黨委的安排,回村挑起了黨支部書記的重任。上任後,他看準了古石溝就是因為缺水,不能提高產量,制約了農民奔小康的步伐。只要有了水,什麼事也就好辦了。於是,谷有法和支部、村委全體成員,在徵求黨員、民眾意見的基礎上,確立了“治水致富”的工作思路。為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黨支部除爭取銀行信貸部門和上級領導的支持外,發動村民積極投資投勞,自力更生興修水利。共籌集資金50萬元,先後打了三眼連環井,在村西、村東的嶺上建起了兩個大方塘,計儲水量達15000立方米左右;並修防滲渠3000米,建起了揚水站,把遠水引上了古石溝村的“制高點”。全村的800畝水澆地,三天就可輪澆一遍。從此,結束了祖祖輩輩擰轆轤、挑水澆地的歷史。有了水,莊稼旱澇保豐收,村民們年均收入近3000元,嘗到了治水的甜頭。有的村民高興得唱起了順口溜:“嶺上修方塘,溝里築塘壩,嶺上嶺下常有水,蔬菜莊稼四季青(冬天有塑膠大棚),年底屈指把帳算,人均收入三千多。”
水利設施建好了,為了鞏固治水成效,使村民得到更多的實惠,古石溝黨支部、村委會決定對全村水利設施進行股份制改造,分集體、農戶兩大股,集體投入股金6萬元,370個農戶每人交股金15元。用水實行有償服務,每小時收費8元,每年的水費收入,除支付電工工資和維修水利設施外,剩餘的部分按股分紅。這樣一來,不僅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現有水利設施的效益,防止了年久失修,而且還可以從水裡“撈”出部分“紅利”,成為集體和農戶兩利的好事。
村民們在古石溝這片土地上,繪製錦繡藍圖:三辣園,米糧川,豬滿圈,牛滿欄……古石溝人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書記谷有法,又本著“先治坡,後治窩”的原則,進行村莊規劃。幾年工夫,一排排“前出廈,後落金”的嶄新瓦房平地而起,有的還蓋起了二層小樓房,電話通各家,人們安居樂業。

人文歷史

古石溝村風景秀麗,綠樹成蔭,一條小河由南向北從村中穿過,河水流人南白龍河。清順治年間,在村中央,小河東岸,修建土地廟一座。堂屋三間,西廂房兩間,青磚砌牆,青瓦蓋頂,堂屋前廈兩紅柱立頂,橫檐繪有花紋,十分壯觀。堂屋內安放著關公、周倉、關平、山神等神像。廟門東南,兩扇紅色大門,門口上方橫寫著“土地廟”三個大字。南牆內鑲有三塊石碑,上面刻著建廟的時間,投資建廟人的姓名及建村以來的有關歷史。1946年神像被推倒。1958年廟舍全部拆除,現只有廟址。
清光緒十八年,村民為紀念眼大夫李老爺,在楊壁溝建廟一座,裡面安放著李老爺(李自然)的神像,並立石碑一座,記載著建廟有關事宜。每年二月十九日是李老爺的廟會,上供人群來往不斷。平時也常有人來此祈禱李老爺醫治眼病。1946年神像被推倒,文革期間廟被拆除,現留廟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古石溝村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好乾部。其中,張逢業、谷有禧、谷有順(曾用名谷有傑)在抗敵鬥爭中壯烈犧牲。谷同玖、谷愛仁、谷有宗、張繼同、方愛忠、谷有佐等同志,回響祖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積極報名,奔赴朝鮮戰場。谷同效、谷同懷、谷有典、谷有賢、谷有俊、谷有申、張繼先、方愛松、張逢田、谷有增、谷有恩等同志,忠於黨的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古石溝村各屆領導對教育事業非常重視,為了使教師有舒適的辦公環境、學生有安心學習的場所,村委多次投資修建教學設施。自1966年至今,古石溝國小畢業的學生,在大學讀書的共37名,本科生24名。其中有20名大學畢業生參加工作,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其他學生還在繼續深造,不久的將來即成為國家棟樑。
自改革開放以來,古石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化教育不斷發展,致富渠道不斷開拓。古石溝村民,在黨支部、村委會全體成員的帶領下,正齊心協力奔向小康。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張逢業  黨員,1938年當兵,魯中軍區一團排長。1940年10月,莒南戰役犧牲
谷有禧  黨員,1934年6月當兵,魯中軍區警備旅排長。1947年瓦屋脊戰鬥犧牲
谷有順  黨員,1938年當兵,山東縱隊四支隊戰士。1941年,萊蕪小山戰鬥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
1938年1月-1945年9月 谷同懷
1949年1月-1949年12月  谷有恩
1950年1月-1960年12月  方學篤
1961年1月-1961年12月  張心倫
1962年1月-1965年  張逢成
1965年-1968年12月 谷道增
1969年1月-1981年12月  張逢成
1982年1月-1987年11月  谷道龍
1988年1月-1988年12月  谷愛舉
1989年1月-1991年12月  谷道新
1992年1月-1998年12月  谷有法
1999年1月-2001年12月  谷有芹
2002年1月-  谷有法
三、歷任村主任
1948年1月-1952年12月  谷有雲(村長)
1953年1月-1955年12月  方學篤(主任)
1956年1月-1961年12月  張逢成(主任)
1962年1月-1966年5月 谷道常(大隊長)
1967年1月-1978年12月  張逢成(主任)
1979年1月-1983年12月  谷道聖(大隊長)
1984年1月-1985年11月  張逢成
1986年1月-1998年12月  谷道斌
1999年1月-2001年12月  谷有法
2002年-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谷同效  曾任廣西柳州地委書記
谷同懷  曾任萊蕪縣礦山區副區長
谷有典  曾任北京公安四處保衛科科長、濟南建築研究院保衛科長等職
谷有賢  曾任淄博市周村區工會主席、南定熱電廠行政科科長等職
谷有俊  曾任萊蕪縣武裝部幹事、張店區糧食局副局長
谷有申  曾任遼寧省丹東機場飛行大隊長
張紀先  曾任縣級萊蕪市菸草公司經理、黨支部書記,已退休
方愛松  曾任中國工商銀行萊蕪支行儲蓄科科長、稽查科主任等職
谷桂珍  泰鋼集團總公司副總經理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谷道永  萊蕪區鳳城街道辦中學高級教師
谷道文  萊蕪區中學高級教師
張繼選  萊蕪區教育局高級教師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