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藝術(廣陵琴派)

古琴藝術(廣陵琴派)

古琴藝術(廣陵琴派),江蘇省揚州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古琴藝術(廣陵琴派)是中國古琴流派之一,它發源於江蘇省揚州一帶。明末清初徐常遇編著《澄鑒堂琴譜》,標誌著廣陵琴派已臻成熟。廣陵派琴曲既有北派的剛健之氣,又具南派的柔和之情,兩相融合,形成“音隨意走,意與妙和”的藝術風格。

2008年6月14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Ⅱ-3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琴藝術(廣陵琴派)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江蘇省揚州市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 項目編號:Ⅱ-34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代表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古琴藝術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證實,古琴形制至遲到漢代已經完備。經歷代琴人和文人創造性的發展,古琴藝術不斷趨於成熟和完善。
廣陵琴派是中國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流傳在江蘇省揚州一帶。這一琴派產生的源頭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其地域風格與流派特徵則至唐宋方開始逐漸顯露。
明末清初,一代古琴宗師徐常遇編著的《澄鑒堂琴譜》,標誌著廣陵琴派已臻成熟。
1932年,廣陵琴家孫紹陶、張子謙、劉紹椿、胡滋甫等正式創建廣陵琴社,使廣陵琴派以團體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基本特徵

廣陵派琴家一以貫之地保持著流派自身固有的藝術特色,以“輕鬆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為藝術標準,崇尚“清微淡遠”的同時又追求“灑脫暢揚”的情趣,其演奏講究“重而不虛,輕而不鄙,疾而不促,緩而不弛,若吟若揉,圓而無礙,以綽以注,定而或伸,行回曲折,疏而實密,抑揚起伏,斷而復聯”。廣陵派琴曲既有北派的剛健之氣,又具南派的柔和之情,兩相融合,形成“音隨意走,意與妙和”的藝術風格。
廣陵琴派古琴藝術在琴制、琴弦、琴譜、琴人、琴曲、琴韻、琴史、琴論、琴社等方面獨樹一幟。廣陵派古琴彈奏一般為純樂器性的獨奏,也有唱彈兼顧的琴歌,也有與簫、塤等樂器合奏等形式。琴曲形式豐富。題材廣泛,表現離別、痛苦、喜樂、悲傷、憤慨等情感。
廣陵琴派流傳下來的琴譜較多,從這些琴曲的來源上反映出廣陵琴派善於吸納兼融諸派之長、自成一格的特點。

代表作品

廣陵琴派的代表作品有《廣陵散》《漁歌》《樵歌》《昭君》《龍翔操》《梅花三弄》《澄鑒堂琴譜》《平沙落雁》《流水》《瀟湘水雲》《醉漁唱晚》《五知齋琴譜》《蕉庵琴譜》《自遠堂琴譜》等。

傳承保護

  • 傳承價值
廣陵古琴具有廣泛的音樂史、美術史、社會文化史、思想史等多方面的影響,同時,又是揚州文化的傑出代表,反映出揚州獨特的地域文化精神,是揚州文化藝術的重要遺產。
  • 傳承狀況
受當代外來文化的衝擊和琴樂本身藝術形式等因素的制約,廣陵派古琴藝術難以適應當代音樂教學職業化、專業化的趨勢,也難以通過市場經濟等手段謀求生存之道。
  • 傳承人物
馬維衡,男,漢族,2018年5月25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項目編號是Ⅱ-34。由江蘇省揚州市申報。
  • 保護措施
揚州市文化主管部門對廣陵琴派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保護計畫,成立了廣陵琴派史料陳列館、華夏琴箏藝術博物館。
揚州市文化館作為古琴藝術(廣陵琴派)的保護單位,已建成古琴藝術傳習中心,建立和完善廣陵派古琴的資料庫,舉辦各類雅集及紀念活動,宣傳普及古琴知識,編著出版《美在人間永不朽:廣陵琴派》。揚州廣陵琴派史料陳列館、廣陵琴社和南風琴社等單位,近年來也為古琴藝術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揚州市文化館獲得“古琴藝術(廣陵琴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 重要演出
2019年8月30日,虞山琴派同另外五大古琴流派參加由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樂器協會古琴研究會主辦的“清泉閣‘瀚樂無疆——紀念川派古琴家顧梅羹先生誕辰120周年音樂會’”。
2020全國古琴名家新年音樂會,廣陵琴派傳承人田泉壓軸演奏《廣陵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