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無輕唇音》是由清代歷史學家﹑漢語學家錢大昕首先提出的第一條漢語聲母演變規律。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這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這組音在上古讀作“幫滂並明”。輕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時期從“幫滂並明”中分化出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無輕唇音
- 提出者:漢語學家錢大昕
- 實質:漢語聲母演變規律
- 朝代:清代
《古無輕唇音》是由清代歷史學家﹑漢語學家錢大昕首先提出的第一條漢語聲母演變規律。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這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這組音在上古讀作“幫滂並明”。輕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時期從“幫滂並明”中分化出來的。
《古無輕唇音》是由清代歷史學家﹑漢語學家錢大昕首先提出的第一條漢語聲母演變規律。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這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這組音在上古...
輕唇音為發音部位的一種,藉由唇與齒的咬合而發出的輔音(子音)。輕唇音即唇齒音聲母,如“宋人三十六字母”中之 非【f】、敷【f ‘】、奉【v】、微【nη...
又如非母[f-]在唐末之前並未出現,即所謂“古無輕唇音”,客語大部分有[f-]音,為數甚多。個別例外如“飯”,無論粵語或國語同讀[fan],但客語則讀[p...
古無輕唇音:上古沒有“非敷奉微”這組四個輕唇聲母,其對應今天語言學界所說的唇齒音。 古無舌上音:上古沒有“知徹澄娘”這組四個知組聲母,或可對應今天...
“大器免成”出自帛書本《老子》,“大器晚成”出自王弼本《道德經》,古漢語無輕唇音和舌上音,m輔音與w輔音互通,“免”讀作“晚”,“晚”作“免”解。...
懂得音韻學,有助於對漢字結構的認識。“特”:從牛寺聲。(古無舌上音)。“排”從手非聲,(古無輕唇音);蚊,又作蟁。懂得詩詞格律,對理解詞義很有好處。如...
①古無輕唇。大意是說上古漢語中沒有輕唇音聲紐,這是錢大昕提出來的。中古唇音後來逐漸分為兩類,通常叫重唇和輕唇。重唇是雙唇塞音,以及同部位的鼻音,即三...
音韻學術語。凡反切上字與所切之字有重唇﹑輕唇或舌頭﹑舌上之異,叫做"類隔切"。隔者隔礙之謂,二者聲不同類。故名。然古人制反切,皆取"音和",如"篇,...
錢氏又說“古無輕唇音”,認為“凡輕唇之音,古讀皆為重唇”“凡今人所謂輕唇者,漢魏以前,皆讀重唇”[54],這話的意思是說,凡後代發輕唇[f][v]聲母的...
下列這些字在北京語音中讀為輕唇音f,但在重慶方言中卻保留了重唇的讀法,因而...而這些存古的表達法這是國語中所沒有的,很多在國語中棄而不用漢字往往是...
錢氏的考證縝密精深,他羅列的證據達幾百條之多,「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和「古人多舌音」三說,是錢大昕關於古聲紐研究的重大突破,是他對於漢語音韻...
閩語的這些特性,體現了漢語古無輕唇音以及古無舌上音等諸多特點。閩語辭彙 編輯 閩語有一大批屬於本方言區常見而其他方言少見的語言詞。這些方言詞有兩個特點:...
清代學者錢大昕提出的“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等著名論斷,可在莆仙方言中找到大量例證。如“肥、飛、飯、蜂”等字,國語讀為唇音“f”,而這些中古漢語...
附錄一:古無輕唇音是漢語和侗泰語共有的現象 附錄二:漢語和侗泰語裡的-m-y交替現象 附錄三:漢語和台語裡的n,-y交替現象 附錄四:《詩經》“木”字說 附錄...
中古的輕唇音字,在梅州話中,有一些念為p組,保存古無輕唇音“的殘跡,如肥、輔、釜、 符、縫等字有許多客家方言點為重唇音,惠州話念為f,與廣州話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