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潭邕劇,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隆安縣傳統戲劇,廣西壯族自治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5年9月23日,古潭邕劇被南寧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南寧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11月10日,古潭邕劇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非遺編號為459。2022年12月28日,古潭邕劇被隆安縣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潭邕劇
- 批准時間:2016年11月10日
- 非遺級別:自治區級
- 非遺編號:459
- 申報地區:南寧市隆安縣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主要內容,主要特徵,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
歷史淵源
古潭邕劇戲班源於清同治年間(約1862年),當時“下路班”(即客家人)古潭邕劇名藝人陸飛紅到古潭街傳藝授徒,組織古潭邕劇班子,於是古潭邕劇戲班建立,共擁有男女20多名演員。古潭邕劇戲班連續在各地演出,曾到隆安縣城、平果、大新、龍州、百色、南寧、欽州、武鳴、扶緩、馱蘆並跨國境到越南去演出。所到之處,受到各地觀眾的讚賞與好評,紅遍左右江兩岸地區。當時得到了陸飛紅的祖師,香港名流陳柏贈予名號“賽群英古潭邕劇班”。從此,古潭就有了正式的邕劇班子,聲名更趨顯赫。
民國25年(1936年),陸飛紅得意門生,古潭邕劇掌板師傅第三代傳人陳志華(土名陳九叔)到古潭街落戶,擴建“賽群英古潭邕劇班”,並對古潭邕劇的聲樂、腔口、演技進行改進,使之精益求精,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
從民國33年(1944年)日軍進犯廣西,再到民國36年(1947年)—1949年年初的廣西匪患,古潭邕劇進入了停滯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古潭邕劇逐漸恢復生機。
“文革”期間,古潭邕劇停止演出。
1979年,古潭重建古潭邕劇團並恢復演出。
文化特徵
主要內容
古潭邕劇屬皮黃系統,唱腔和劇目與桂劇相近,也吸收了粵劇的一些藝術因素。古潭邕劇的唱腔,以七聲音階作為調式的基礎,語言以桂西南官話為主,兼收並蓄了白話、民間俗語、諺語及歇後語等。古潭邕劇的念白,節奏明快,形式多樣;文戲則注重人物內心活動表現,以粗放的大動作結合面部表情加以誇張的表現;“武打”屬南派,表演誇張、潑辣,以翻、騰、跳、鏟、滾、掛、絞、甩等武技來表現人物的激越感情。古潭邕劇的舞美十分簡樸,有“一桌兩椅兩台戲”之稱。
主要特徵
1.“變臉”。如古潭邕劇《李槐賣箭》中,李槐遭到公孫贊戲弄,怒髮衝冠,臉色瞬間由青變紅,由紅泛青,變得嚇人。古潭邕劇變臉不像川劇那樣藉助臉譜,靠的是真功夫。
2.“耍獠牙”。獠牙取大野豬的犬牙製作而成。扮演花臉者事先在嘴裡含上四根獠牙。需要時依靠舌尖和牙關節等部位的攪動,將四根獠牙推出做各種姿態,把花臉的兇狠表現得淋漓盡致。
3.“砸爛台”。在舞台中央把三張桌子疊放在一起,再在上面加一把椅子,旁邊放好一張桌子。演員爬上高椅,一個跟頭翻下來,背部砸在旁邊的桌子上,把桌子砸個粉碎,而人卻安然無恙。此乃當時古潭邕劇武戲表演中的壓軸戲。
4.兼收並蓄各家精華的特徵。吸收了粵劇的藝術因素,唱腔和劇目與桂劇相近。具有精美圓熟的藝術技巧,優美典雅的舞颱風格,急智機巧的戲劇語言的特徵。
代表劇目
古潭邕劇戲班的古裝正本劇目主要有《金蘭結義》《三氣周瑜》《三戰呂布》《穆桂英大戰洪州》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保護與發展古潭邕劇,其重要價值從客觀上說,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需要,從微觀上說,是地方文化發展的需要。古潭邕劇文化蘊含著南寧老百姓,包括古潭老百姓幾百年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內涵。保護古潭邕劇文化,就是保護南寧老百姓,包括古潭老百姓自己的精神家園。古潭邕劇與其他藝術形態存在歷史淵源和文化聯繫,但又呈現獨特和鮮明的地方文化個性。保護古潭邕劇,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傳承人物
閉加良,1944年8月11日出生,壯族,國小文化,古潭鄉舊街人,古潭邕劇第五代傳承人,於2019年被認定為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9歲起跟隨師父馬增業學習古潭邕劇,14歲即熟練掌握古潭邕劇整套武戲基本功。1956年考進隆安縣文工團,1959年困難時期下放回農村,但由於對古潭邕劇的執著追求,經常跟隨戲班到南寧、隆安、百色、龍州各地鄉村演出古潭邕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