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縣,也稱潘城,是古舜都保岱的又一個名字。是漢朝時的稱謂,即漢時在此設縣治,名潘。公元前二0六年,西漢時開始設縣,現今的涿鹿縣城西側那時名下落縣(東漢改下洛);現今的礬山那時名涿鹿縣;現今的保岱那時名潘縣。這就是說,如今的涿鹿縣,在漢朝時分為三個縣,即今礬山漢時稱涿鹿,今保岱漢時置潘縣,今涿鹿漢時置下洛縣。在此之前的上古軒轅黃帝治世時代,保岱名翠媯州。舜時名寶帶。(一說名諸沃、諸馮、媯州),是一塊出聖人明君的風水寶地。在今保岱村西(壩口村)的漢潘城,潘縣故城,潘縣古城,許多的稱謂說明潘縣是一座城,有完整高大的城牆,建制完備,防守嚴密。有縣丞署衙等一系列建築。如今這一切都無從尋覓。只有志書古籍上為這裡記錄下三言兩語,絲絲縷縷地拴繫著這一段歷史冊頁,也是後人心中的一縷慰藉。
潘縣城(即今河北省涿鹿縣保岱村西,為該城故址。)”已故的北大教授王北辰曾在《黃帝史跡涿鹿、阪泉、釜山考》一文中論證道:“從泉河等跡像看,(古舜鄉堡)西古城即漢之潘城故址,唐之媯州城,城內已故之泉即古之潘泉,穿越而出的小河乃潘泉故瀆,水文狀況一如酈道元所記。”
潘泉在六十年代還水流潺潺,小沙河水晶瑩清亮,滋養著這一方高高低低的千戶家人與村外一座座果林杏園,村裡有魚池,養著無數的大魚,還有一座漚麻的麻湖,河水曲曲折折圍繞著明清時古堡牆流動,由西向東再拐北又折東,在出村時帶動著村口一座水打磨,給全村人碾米磨麵。
如今潘城只留下一古門洞,在村西南角的壩口村。穹陵狀,石頭基礎,磚砌的表層內填著土與亂石碎磚。門牆很厚,有門栓與門軸的圓形孔槽。門洞寬能過拉莊稼的馬車。後人不斷修葺,依然保存完整。門裡住著幾十戶人家。門南不遠處就是古老巍峨的城牆,由於只剩下一個門洞,說不清是南門還是北門。據說古城分內城與外城,內城的東門在現在明清堡牆的西北角上,恰是拐角村與后庄村兩村的交匯處,東門上有城隍廟。連結著通往外面的大路。東門外是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