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過程
修訂背景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是1979年出版的,主要編寫者是
王力、
岑麒祥、
林燾、戴澧、唐作藩、蔣紹愚、張萬起、
徐敏霞。由於《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讀者較多,編者覺得應該進一步提高字典的質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自出版以來,雖然做過幾次修訂,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所以編者決心做一次比較全面的增訂。
修訂情況
1996年6月修訂工作開始進行。增訂工作由
蔣紹愚負責,承擔增訂工作的是蔣紹愚、
唐作藩、張萬起、宋紹年、李樹青5人,此外還有一些同志參加資料收集等輔助工作。修訂組一起討論了增訂的原則、分工和工作進度,由蔣紹愚提出具體的增訂計畫和增刪字頭的總表。字表確定後,5人分工撰寫:唐作藩寫A—F、張萬起寫G—J、宋紹年寫K—R、李樹青寫S—T、蔣紹愚寫W—Z。初稿完成後,由蔣紹愚統府驗局稿,唐作藩審音,張萬起審字頭。附錄《古代漢語語法簡介》《怎樣學習古代漢語》是蔣紹愚寫的,附錄《中國歷代紀元表》的修改是張萬起負責的。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初稿完成後,還請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部分學生將全部例句與原書作了核對,以保證書證的準確可靠。
2004年6月底,《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的修訂工作最後完成。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的增訂工作得到了商務印書館的支持,責任編輯金欣欣、編輯部喬永,都為《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歡主4版)》的出版做了不少工作。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的修訂工作包括增補字條和修改原有字條,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增補字條。原字典正文中的字頭4200多個全部保留;取消原字典的《難字表》,《難字表》中的字頭加以選擇,僻字刪除,比較常用的字約1800個,增加例句,收入正文;另增補原字典正文和《難字表》中都沒有收錄的常用字400多個,寫成字條,統一按音序編排。第4版共收古漢語常用字6400餘個(不包括異體字)。
在增補字頭的過程中,編者參考了《
十三經》和《
史記》的字頻表,使修訂組在確定哪些字常用、哪些字不常用的時候有一個比較客觀的依據。《十三經》和《史記》中沒有的字,也就是東漢以後產生的字,如果不是很常用或者常用但古今意義沒有差別,一般不收。
(二)調整義項。在增訂工作中,修訂組遵循原字典關於義項的取捨和分合的原則,對每一字條的義項認真推敲,有不夠妥當的就加以調整。義項取捨的原則是:重要的義項不能遺漏,較僻的義項不予列入;不是文促滲民言文中的意義一般也不列入。這是由這《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的性質和對象決定的。義項分合的原則是:重視詞義的概括性,義項的分立不要太細碎,有些義項中可再列引又泛特喻,以體現這些意義的內部聯繫。
(三)改正注音和釋義。修訂組重新審定了注音和釋義。原字典(包括正文和《難字表》)中的注音和釋義總體上是準確的,但也有個別不當之處,這次增訂加以改正。
這次增訂在注音方面做了一項較大的改動:注音符號全部去掉,只用漢語拼音。標註直音字的方法也做了一些改變:1.在音項下,原則上仍然既用漢語拼音又用直音字標音,但如果找不到和被注字的中古音韻地位基本相同的直音字則不用直音,如果是一個通假義,後面已經有了“通某”,也不再用直音。2.在雙音詞條目中以及在例句中為字注音時,只用漢語拼音,不用直音。這樣做,是考慮到目前漢語拼音已非常普及,絕大多數讀者充櫻殼都可以根據漢語拼音讀出字艱乃全音來,所以,直音只作為一種輔助的注音方法。
(四)調整例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選用例句的原則是:例句要和釋義準確對應,而且儘量選用時代較早、典型性強、明白易懂的例句。根據這一原則,對原有的一些例句做了更換。為了幫助讀者理解例句,在有的例句中適當地加注音釋義或串講,這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的一個特色,這次增訂仍然保持了這一特色,但考慮到今天讀者的古文水平比20年前高,所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例句的注音釋義或串講適當減少了。
(五)這次增訂對異體字、簡化字等也做了進一步的規範。
(六)附錄原有《中國歷代紀元表》做了修改,並增加了《古代漢語語法簡介》《怎樣學習古達多愉籃代漢語》兩部分內容。
出版工作
2005年7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由
商務印書館出版。
內容說明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主要收古漢語常用字,兼收難字、雙音詞,總計近萬條。釋義權威,審音準確,例句精當,難懂例句附有註解和串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專設“注意”、“辨析”內容,對疑難字詞加以提示和辨析。附錄有《中國歷代紀元表悼簽汗全》《古代漢語語法簡介》《怎樣學習古代漢語》等,可供讀者學習參考。
書籍目錄
目錄 | 頁數 |
---|
| |
| |
| |
| |
附錄 一 中國歷代紀元表 二 古代漢語語法簡介 三 怎樣學習古代漢語 | |
編寫特點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選擇字頭的原則是:既然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那么顧名思義,它的收字應以“古漢語”為範圍,以“常用”為標準。所謂“古漢語”,就是通常所說的“文言文”,指的是以先秦和兩漢的傳世文獻以及後代“古文家”模仿這些文獻的語言而寫成的作品為代表的那種語言,不包括漢譯佛典、六朝筆記、唐詩宋詞以及近代戲曲、小說的語言,所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只收文言文中的常用字,至於在其他語體的作品中常用的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不收。所謂“常用”,指的是在閱讀文言文作品中會經常碰到的,所以,那些只見於古代字書而沒有書證的字,以及只用作很少見的人名、地名、動植物名、器物名的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不收。還有,這《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是為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學習古漢語用的,那些古今意義完全一樣的字,讀者不需要查字典就能懂得,所以,這些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也不收。
文化特色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由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王力題寫。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img/5/7ea/UGMxQWNykTOlZGMlVjZhNjY3MmNhRDNkVWZ0kDN1MGOmhDNiVGZzYWM1UW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題字
衍生版本
編寫人員
原編者 | 王力、岑麒祥、林燾、戴澧、唐作藩、蔣紹愚、張萬起、徐敏霞等 |
---|
修訂者 | |
---|
這次增訂在注音方面做了一項較大的改動:注音符號全部去掉,只用漢語拼音。標註直音字的方法也做了一些改變:1.在音項下,原則上仍然既用漢語拼音又用直音字標音,但如果找不到和被注字的中古音韻地位基本相同的直音字則不用直音,如果是一個通假義,後面已經有了“通某”,也不再用直音。2.在雙音詞條目中以及在例句中為字注音時,只用漢語拼音,不用直音。這樣做,是考慮到目前漢語拼音已非常普及,絕大多數讀者都可以根據漢語拼音讀出字音來,所以,直音只作為一種輔助的注音方法。
(四)調整例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選用例句的原則是:例句要和釋義準確對應,而且儘量選用時代較早、典型性強、明白易懂的例句。根據這一原則,對原有的一些例句做了更換。為了幫助讀者理解例句,在有的例句中適當地加注音釋義或串講,這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的一個特色,這次增訂仍然保持了這一特色,但考慮到今天讀者的古文水平比20年前高,所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例句的注音釋義或串講適當減少了。
(五)這次增訂對異體字、簡化字等也做了進一步的規範。
(六)附錄原有《中國歷代紀元表》做了修改,並增加了《古代漢語語法簡介》《怎樣學習古代漢語》兩部分內容。
出版工作
2005年7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由
商務印書館出版。
內容說明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主要收古漢語常用字,兼收難字、雙音詞,總計近萬條。釋義權威,審音準確,例句精當,難懂例句附有註解和串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專設“注意”、“辨析”內容,對疑難字詞加以提示和辨析。附錄有《中國歷代紀元表》《古代漢語語法簡介》《怎樣學習古代漢語》等,可供讀者學習參考。
書籍目錄
目錄 | 頁數 |
---|
| |
| |
| |
| |
附錄 一 中國歷代紀元表 二 古代漢語語法簡介 三 怎樣學習古代漢語 | |
編寫特點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選擇字頭的原則是:既然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那么顧名思義,它的收字應以“古漢語”為範圍,以“常用”為標準。所謂“古漢語”,就是通常所說的“文言文”,指的是以先秦和兩漢的傳世文獻以及後代“古文家”模仿這些文獻的語言而寫成的作品為代表的那種語言,不包括漢譯佛典、六朝筆記、唐詩宋詞以及近代戲曲、小說的語言,所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只收文言文中的常用字,至於在其他語體的作品中常用的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不收。所謂“常用”,指的是在閱讀文言文作品中會經常碰到的,所以,那些只見於古代字書而沒有書證的字,以及只用作很少見的人名、地名、動植物名、器物名的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不收。還有,這《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是為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學習古漢語用的,那些古今意義完全一樣的字,讀者不需要查字典就能懂得,所以,這些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也不收。
文化特色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由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王力題寫。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img/5/7ea/UGMxQWNykTOlZGMlVjZhNjY3MmNhRDNkVWZ0kDN1MGOmhDNiVGZzYWM1UW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題字
衍生版本
編寫人員
原編者 | 王力、岑麒祥、林燾、戴澧、唐作藩、蔣紹愚、張萬起、徐敏霞等 |
---|
修訂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