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淵頭為東陽古文化村之一,位於東陽市北部,距城區25公里,西北倚峋山,正北而東烏竹溪環抱,南面一馬平川。明清屬永寧鄉十三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古淵頭
- 所屬地區:村
- 地理位置:東陽市北部,距城區25公里
- 人口:2028人
- 著名景點:大樟樹,來龍山
近史,學風悠長,百業俱興,文物,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地圖信息,
近史
1929年稱第三區古淵村,1932年屬古淵鄉,1935年5月稱十三都鄉十一、十二保,1944年11月屬古淵鄉。1956年3月屬古光鄉,1958年9月屬巍山人民公社古光管理區,1961年9月屬古光人民公社,1966年12月至1980年7月屬八一人民公社,1983年8月屬古光鄉,1992年5月屬巍山鎮。1992年底,全村700戶、2028人。主姓李,占72.8%,共54姓。
學風悠長
明永樂年間李泓由義烏遷東陽城隍廟口,再遷今址定居。李泓長子為補廩生,嗣後宗族置產養賢,農戶耕讀傳家,子弟發憤為學相襲成風。明中葉至清末,舉進士1人,中舉2人,進學74人。至明末有70戶,文風興盛,甲於一方。
李學道,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丹陽知縣任上,以土地貧瘠計田賦,民德之,稱"李田公"。歸奔父喪,有人贈百金以謝其為決冤獄雪死罪之恩,學道堅拒不受,謂:"感恩於我,即勿以此污我。"回家後貧困不能為父舉喪,靠講學為生。後拜中城監察御史,嚴禁宦蓄娼養童牟利,拘捕挾刀搶掠寡婦的內吏下獄,群宦洶洶。一日學道罷朝,遭群宦圍毆,幾乎命喪當場。著有《青霞集》。李能茂,學道次子。王世貞稱其詩"以才氣勝,而五七言古,尤更奇絕,若五言,得意時,翩翩建安矣",並把他介紹給胡應麟。此後與胡應麟作詩論文頗為相得,時稱"胡李"。
30餘歲,英年早逝。墓碑"東陽詞人李允達之墓"為胡應麟親題。著有《卑邇亭詩》、《武林游稿》、《友疴山房集》以及與胡應麟的唱和詩集《兩生唱和集》。李振聲,工詩,明亡後18年不出。著有《石艇子詩集》,毛奇齡為之撰序。李鳳雛,振聲子,幼承家教,工詩。王脄督學浙江,鳳雛呈《梅花詩》10章,被視為才子,遂貢入太學。太學試《瀛台觀荷詩》,鳳雛拔第一,聲名大噪。再應舉不中,歸而登毛奇齡之門,深受賞識。年五十後出為廣西曲江知縣,僅一年,即以強項落職,被發落至五仙驛為驛卒,因此自號仙驛狂奴。生平對詩頗為自負,每顯倨傲,故時時碰壁,而見其詩者莫不心折。毛奇齡稱其詩有典有則,一舉於雅,鏘然鐘呂之音。著有詩集《梧岡集》、《叩心集》若干卷,散文《隨筆》一卷,史書《春秋紀傳》五十一卷,後者收入《四庫全書》。李景蓮,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中舉,授陝西商州同知,因捕獲片戈官首犯,乾隆特嘉獎其"能事可嘉"。歷官漢中留壩撫民同知、陝西代理布政使、榆林知府兼神木同知、府谷知縣等職,以一人兼數任,興利除弊,威惠並行。積勞成疾,卒於任所。卒後篋中唯《粵游吟》、《棧道吟》、《西園詩草》數卷而已。
民國時期古淵人走在農村普及新文化知識之先。1912年,以養賢之資興辦學校--文選完全國小,使每個弟子都能得到新文化的薰陶。有22名子弟在此起步進入高等學府,其中有2人出國留學,有7人擔任過縣團級以上官員,有2人成為知名實業家。
李景林,畢業於浙江甲種工業學校紋工科,初被天章綢廠聘為紋工技師,1916年創辦杭州最早、規模最大的紋工廠。獨創風景織,首先試製平湖秋月、黎元洪、羅斯福頭像,開全國彩色裝飾綢之先河。紋業公會成立,被推選為會長。1926年出版《飛球圖案集》,為紋工業留下一份寶貴的藝術史料。因積勞成疾,遂將產業轉讓給同學都錦生。李春樓,1915年任山西石門知事,考績天足運動和興修水利,列山西省之冠。1929年任嵊縣法院院長,曾在法院門口設一板聯:"執法本如山,好教鹿胎(嵊縣山名)作榜樣;正人先潔己,常使剡水照丹心"。1931年,知事誘騙嘯聚上山的饑民70餘人,盡行誅殺,群情大嘩,欲以"逃匿格斃"上報塞責,遭到春樓嚴正拒絕,知事因此去職。李浩正,工詩,精於易理研究。著有《河洛精義》、《樂齋詩草》。李高發,木工出身,1941年在上海創辦第一家專業生產東陽木雕產品的工廠原利雕刻木器廠,生產外銷屏風、箱櫥等十幾種東陽木雕產品。1945年孫科夫婦親臨原利門市部,購去"呂洞賓戲白牡丹"以及寫字檯、啤酒櫃、大衣櫥等東陽木雕陳設品及家具。該廠全盛時職工2500餘名。
1949年後,古淵人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勤勉好學,發憤上進,為國家輸送187名大學生,其中有3人出國留學,3人獲博士學位,10餘人獲碩士學位。有14人現任或曾任縣級以上幹部。其中有不少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教授李惠明因在建築領域中有所建樹,先後兩次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事略載入《中國當代科技發明大辭典》;高級工程師李福新曾擔任杭州清泰立交橋的總工程師兼總指揮;《中國香料發展史》編委趙鶴慶是中國天燃精油研製、生產、套用的元老之一;民間工藝師李花白設計的彩雕工藝品遠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西南航空公司總飛行師、一級飛行員李淡行,南京部隊某部飛行大隊長、導航主任、烈士李益高是1949年後中國的長空驕子;詩人李玄深和李晨初父子分別著有《古典詩歌常識》、《古典詩歌選讀》和散文詩集《雪初》;畫家李項鴻的《雨後青山》、《瑤山歌韻》獲日本日中藝術交流中心美展金牌獎,《灕江春色》被作為外交禮品贈送泰國領導人。
百業俱興
古淵頭地處山區與平原的交接地帶。1950年前是市前、蟠坑、西垣、山口一帶出山和盤溪、六石口、厚里一線去嵊縣的要衝,1976年省道諸王線開通,古淵頭處於吳寧、六石口、巍山、歌山、李宅的交通環線上,交通便利。
古淵頭村名與水密切相連,水利自古聞名遠近。早在明代,先人就在烏竹溪中砌堰引水,水渠環村而下,灌溉本村及下游村莊的農田。全村農田基本旱澇保收。1968年橫錦水庫北乾渠開通後,給農田水利上了"雙保險"。
80年代開放後,鄉鎮企業、農副業和勞務輸出收入迅速提高,並超過了農業收入。全村有耕地1072畝,1992年產糧515噸,畝產近1000公斤。有山林350餘畝,近幾年經過封山育林承包育林,森林覆蓋率在90%以上。基本為馬尾松、杉木為主的用材林。工業企業自1956年陸續興辦,有農機具加工製造、燈具、木雕、竹編、繡花製衣、紡織、五金、磚瓦等行業,辦辦停停、時上時下,效益低下。至改革開放後才穩定而迅速地發展起來,個體、私營企業應運而生。1992年工業總產值350多萬元。古淵頭化纖紡織廠、古淵頭磚瓦廠和古光五金福利廠是骨幹企業。古淵頭歷為東陽北鄉的商業集散地之一,清代、民國時期都有集市貿易,以農曆三、六、九為市日。農曆十一月十三為物資交流大會,屆時商賈攤販雲集,人流如潮。商業網點現有12個,其中農村供銷合作社1家,個體商店9家,肉店2家。每天大街兩側小菜攤點20多個。
古淵頭村落布局和民居建築具有典型的東陽民居風格。村落呈方形,主街道呈"井"字形,水渠伴主街道環流。建築軸線南北伸張。院落之間有小型花園點綴。水渠入口處,有小樹林,兩棵1200餘齡的古樟,碩大無朋,綠蔭如雲。位於村中央的四本堂、一經堂均建於明中葉,古樸典雅。80年代以來,新建住宅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住宅區1992年比1949年擴大約4倍。其中不乏裝飾豪華的五層以上投資20餘萬元的現代化住宅。1991年全村主要街道鋪上了水泥路面,村容更加整潔,行路更為方便。
古淵頭中心學校,前身為文選完全國小,校園面積4627平方米,並有958平方米的體育場一個和燈光籃球場一個。教學樓3層,建築面積3675平方米。1992年教職工35人,班級15個,在校學生608人。
古光衛生院建於1952年,占地1160平方米,設有內外科、中醫科、婦產科和化驗室、放射室、心電圖室等科室,病床10張,醫師10人。
圖書室、錄像室和檯球、桌球活動場所均為近年開闢。老年協會1987年1月成立,活動室常年開放,文娛活動活躍。
文物
東陽土墩墓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和2005年陸續發掘的東陽土墩墓群,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陽又一次進入國內外眾目關注的光圈。
史前遺留的東陽土墩墓群之所以引起轟動,在於它深厚和鮮有特色的文化信息,它保存著幾千年前的歷史痕跡,提供給現代人豐富多彩的遐思。
有關東陽土墩墓群的文化信息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築和工藝美術方面的文化信息;第二部分是東陽地方遠古歷史文化信息。
建築和工藝美術方面的文化信息 .
東陽土墩墓群主要集中分布在江北街道、六石街道、巍山鎮一帶,現有5處保存較好,它們是祥湖石角山石室土墩墓、派園石墎洞山石室土墩墓、石宅銀角山石室土墩墓、派園下馬柴自然村前山土墩墓、古淵頭峋界尖土墩墓。這些墓葬均坐落於小山之巔,作東西向,規模宏大。石角山、派園、銀角山三座石室土墩墓墓室均由巨大的石塊構築而成,選用巨石多為板狀、條狀或方形,有的巨石長及數米,重達數噸,為其他地方石室土墩墓所罕見。
地理環境
歷史文化
古淵頭村堂屋間間非凡 琅琅書聲代代相傳
古淵頭村,村民悠然浣洗,寧靜祥和。
東陽北去五十里的古淵頭村,與大多數偏遠山村一樣,寂靜、平和。村子很好找,沿著當地的烏竹溪逆流而上,看到兩棵需七八人擁抱的千年古樟樹,便是古淵頭村。
這個遠離繁華都市的偏遠山村,因讀書而聞名。村里,宗族置產養賢、農戶耕讀傳家,曾經家家聽聞讀書聲。祖先從元末明初遷到這裡,先後有進士1人,中舉2人,進學74人。建國以後,村子出過3個博士、十幾位碩士、180多位大學生。在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一雙手也數不過來。
走過村裡的諸多古堂屋、古台門,也許你能想像出當年的盛況。
古村堂屋間間非凡
80多歲的老人李章安家,便是古淵頭村最有名的人家之一。因為他的4位子女,不是著名的畫家,就是大學的教授,從小苦讀,如今都成為了社會的棟樑。
他住的古屋,叫做燕貽堂,是五代以前的一位祖先建起的堂屋,如今經過重新修繕,風采依舊。燕貽堂至今仍然保留著原有的結構。這裡的堂屋,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東,因為可以吸收更多的陽光。這種古建築,光線往往彌補了房屋光照不夠的缺陷。
屋內的窗花、牛腿、橫樑,仍是當年的原貌,不曾改變。為了不破壞它的韻味,李大爺在堂屋的正廳擺放了收集的字畫。在這個空間,幾乎沒有現代化的設施和陳列。正廳一旁的半隔間,是李大爺平時看書寫字的地方。窗戶還是百年來不變的鏤空窗,如今加了紗窗,窗台竹葉的映襯下,寂靜中又似乎有陪伴的趣味,讓人想小憩發獃一會。
李章安的小兒子李項鴻,是現代有名的畫家,因此他在祖屋後修了一處古樟堂,表示他是古淵頭村大樟樹下的人。儘管不經常在家,但屋子裡仍然擺放著他作畫用的整套工具。作品《龍隱峽棧道》、《江南春曉》等掛滿房間,是李大爺最自豪的展示空間。
在古淵頭村,你會發現很多名叫“某某堂”的古建築。堂,其實是“高大房子”的意思。古時候的名門望族,往往會為自己這一門戶取名叫做“某某堂”。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姓、謝姓兩大家族,都把家叫做堂。又或者,家中出了有名望、有本事的族人,也會取個堂名,方便傳世。像北京同仁堂、胡慶余堂的來源,差不多都是如此。
舊時人家 戶戶崢嶸
要了解古淵頭村的歷史,就要好好看看村子裡至今保留著的十幾座堂屋。它們各有風格,也代表了主人們不同的性格和成就。
集慶堂的正廳,牛腿儘管布滿了灰塵,仍然看得出當年栩栩如生的雕刻技藝。廳堂的頂上隨處可見寓意吉祥的獅子、蝙蝠、壽桃等。這座廳堂十分古樸、威嚴,據說主人是一位官員。從正廳的裝飾來看,我猜想,這位官員平時可能不苟言笑呢。
但兩邊的廂房就不同了:二樓的窗戶,依然保留當年繁瑣而精細的鏤空窗花,二樓的木牆上雕刻著圓形的裝飾,圖案各不相同。也許他的閒暇生活,也是充滿了情趣的。住在這裡的李柏唐已經60多歲。他告訴我:堂屋院子裡的石子地上,每到梅雨季節就能出現一頭梅花鹿。
“你看這是鹿頭,這是身子。”他在院中密密麻麻的鵝卵石中比劃著名,“你現在可能看不到,梅雨季節來的時候,這些石頭就變成濕的,就像一頭梅花鹿。”
而鶴山堂、四本堂、崇喜堂和晚香堂,其實原本就是一家人。這四家人的父親,都是古淵頭村最有名的祖先李學道。李學道是嘉靖四十四年的進士。這個人很有文采,又很有當官的才幹,因此是古淵頭村引以為傲的祖先。他的4個兒子,後來分別自立門戶,因此就有了鶴山堂、四本堂、崇喜堂和晚香堂。
但這四處的風格也大相逕庭:四本堂的壁照上,有惟妙惟肖的磚雕,屋檐也都有精細的壁畫,讓人眼花繚亂。而鶴山堂,則算得上村里最高大巍峨的堂屋了,比一般的古建築都要高出許多。村里人說,鶴山堂是長子,莊嚴也許是最能反映老大風範的了,而四本堂則是二兒子造的,自然要輕鬆休閒許多。
琅琅書聲 聲聲相傳
堂屋多,說明村里出過不少名人:清朝的李景蓮,因捕捉要犯有功,被乾隆皇帝嘉獎稱“能事可嘉”;同時代的李鳳雛,所撰史書《春秋傳記》五十一卷,被收入《四庫全書》……
村民都說,是因為村子的風水好。古淵頭村西北靠著峋山,深山泉水匯集成的烏竹溪圍著村子流淌。當地人說,根據山脈的走勢、溪水的流勢,這裡匯集了養育人才的靈氣。“你看村口那兩棵上千年的古樟樹,就是靈氣匯聚的地方呢。”
這當然是茶餘飯後的笑談。古淵頭村為何屢出名人、才子,這恐怕與村子自古以來濃厚的讀書氣氛有莫大關聯。如今從東陽城裡到古淵頭村,開車需要半個小時。然而在明清時期,古淵頭村是遠近幾個縣城知名的求學之地呢。
在村子一個堆滿雜物的不起眼角落,我偶然見到了一塊刻著小篆的碑文。文字多數模糊不清,碑體也發綠、破損。但這塊碑文上卻記載著古淵頭村古學堂當年的盛況。
當時的村民,不管種田的農民,還是有些積蓄的鄉紳,都有一個不成文的共識:子孫必須讀書識字。“惟有讀書高”這句話,在這裡是百年不破的真理。
因為這樣的風氣,這裡陸續有不少遠近聞名的教書先生。因此,磐安、永康、東陽、嵊州的年輕人,也紛紛慕名趕到這個村子裡來上學念書。
到底古淵頭村讀書風氣濃厚到什麼程度呢?這裡有個挺有趣的故事。清末,古淵頭村有個人中了秀才,縣裡敲著鑼打著鼓送信來時發現,村里連個接喜報的人也沒有。大家聽說村裡有人考取了功名,也都像平常事一樣。後來一問,原來古淵頭村累計有75個秀才呢。
這樣的風氣,在如今的古淵頭村依然沒有任何改變。大學生在這個村子裡,是最稀鬆平常的讀書人了。建國以來,高級工程師李福新、中國西南航空公司總飛行師李淡行、民間工藝師李花白等,都是古淵頭村人。
出村時,一位走路尚且不穩的小童,正拿著一本畫冊咿咿呀呀。過兩年,他就可以臨窗而讀,成為古淵頭村的又一位莘莘學子。而山村里傳出的琅琅書聲,亦將綿綿延展著它的耕讀畫卷。
地圖信息
地址:金華市東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