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樹名木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與文化的象徵,是綠色文物、活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給我們的無價珍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但長期以來,由於環境、人為、自然災害、病蟲危害等原因,造成古樹名木衰老及死亡。因此必須採取搶救性措施,加強對古樹名木的管理和養護來延緩古樹名木的衰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樹名木養護復壯技術
- 對象:古樹名木
- 作用:養護復壯
- 技術:支撐、加固
古樹名木養護復壯技術
一、一般養護與管理
1.1支撐、加固
古樹由於年代久遠,主幹或有中空,主枝常有死亡,造成樹冠失去均衡,樹體容易傾斜;又因樹體衰老,枝條容易下垂,因而需用他物支撐。如北京故宮御花園的龍爪槐,皇極門內的古松均用鋼管呈棚架式支撐,鋼管下端用混凝土基加固,乾裂的樹幹用扁鋼箍起,收效良好。
1.2樹幹傷口的治療
由於古樹已到生長衰退年齡,對發生的各種傷害恢復能力減弱,更應注意及時處理。對於枝幹上因病、蟲、凍、日灼或修剪等造成的傷口,首先應當用鋒利的刀刮淨削平四周,使皮層邊緣呈弧形,然後用藥劑(2%~5%硫酸銅溶液,0.1%的升汞溶液,石硫合劑原液等)消毒。修剪造成的傷口,應將傷口削平然後塗以保護劑,選用的保護劑要求容易塗抹,黏著性好,受熱不融化,不透雨水,不腐蝕樹體組織,同時又有防腐消毒的作用,如鉛油、接蠟等均可。大量套用時也可用黏土和鮮牛糞加少量石硫合劑的混合物作為塗抹劑,如用激素塗劑對傷口的癒合更有利,用含有0.01%~0.1%的α-萘乙酸膏塗在傷口表面,可促進傷口癒合。由於雷擊使枝幹受傷的樹木,應將燒傷部位鋸除並塗保護劑。
1.3修補樹洞
大樹,尤其是古樹名木,因各種原因造成的傷口長久不癒合,長期外露的木質部受雨水浸漬,逐漸腐爛,形成樹洞,嚴重時樹幹內部中空,樹皮破裂,一般稱為“破肚子”,
一般樹木的樹洞處理在上儀章已作介紹,我國對古樹的樹洞處理主要有以下幾種:
1.3.1開放法
樹洞不深或樹洞過大都可以採用此法,如傷孔不深無填充的必要時可按前述的傷口治療方法處理。如果樹洞很大,給人以奇樹之感,欲留做觀賞時可採用此法。方法是將洞內腐爛木質部徹底清除,颳去洞口邊緣的死組織,直至露出新的組織為止,用藥劑消毒,並塗防護劑。同時改變洞形,以利排水,也可以在樹洞最下端插入排水管。以後需經常檢查防水層和排水情況,防護劑每隔半年左右重塗一次。
1.3.2封閉法
對較窄樹洞,即在洞口表面覆以金屬薄片,待其癒合後嵌入樹體。也可將樹洞經處理消毒後,在洞口表面釘上板條,以油灰和麻刀灰封閉(油灰是用生石灰和熟桐油以1:0.35混合而成)(也可以直接用安裝玻璃用的油灰俗稱“膩子”),再塗以白灰乳膠,顏料粉面,以增加美觀,還可以在上面壓樹皮狀紋或釘上一層真樹皮。
1.3.3填充法
填充物最好是水泥和小石礫的混合物,如無水泥,也可就地取材。填充材料必須壓實,為加強填料與木質部連線,洞內可釘若干電鍍鐵釘,並在洞口內兩側挖一道深約4cm的凹槽。填充物從底部開始,每20~25cm為一層用油氈隔開,每層表面都向外略斜,以利排水,填充物邊緣應不超過木質部,使形成層能在它上面形成愈傷組織。外層用石灰、乳膠、顏色粉塗抹,為了增加美觀,富有真實感在最外面釘一層真樹皮。
1.4設避雷針
據調查,千年古銀杏大部分曾遭過雷擊,嚴重影響樹勢,有的在雷擊後因未採取補救措施甚至很快死亡。所以,高大的古樹應加避雷針。如果遭受雷擊,應立即將傷口刮平,塗上保護劑,並堵好樹洞。
1.5灌水、鬆土、施肥
春、夏乾旱季節灌水防旱,秋、冬季澆水防凍,灌水後應鬆土,一方面保墒,同時也增加通透性。古樹的施肥方法,一般在樹冠投影部分開溝(深0.3m、寬0.7m、長2m或深0.7m、寬1m、長2m),溝內施腐殖土加稀糞,或施化肥,有的還可在溝內施馬蹄掌或麻醬渣(油粕餅)等,增加土壤的肥力,但施用肥料必須謹慎,絕不能造成古樹生長過旺,特別是原來樹勢衰弱的樹木,如果在短時間內生長過盛會加重根系的負擔,樹冠與樹幹及根系的平衡失調,後果適得其反。
1.6樹體噴水
由於城市空氣浮塵污染,古樹的樹體截留灰塵極多,影響觀賞效果和光合作用,北京市北海公園和中山公園常用噴水方法加以清洗。此項措施費工費水,只在重點區採用。
1.7整形修剪
以少整枝、少短截,輕剪、疏剪為主,基本保持原有樹形為原則。必要時也要適當整剪,以利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促進更新、復壯。
1.8防治病蟲害
古樹衰老,容易招蟲致病,加速死亡。北京天壇公園因抓緊防治天牛,保護了古柏。他們的經驗是:掌握天牛每年3月中旬左右要從樹內到樹皮上產卵的時機,往古柏上打223乳劑,工人稱之“封樹”。5月份易發生蚜蟲、紅蜘蛛,需噴一次藥加以控制。7月份注意樹幹害蟲危害。
1.9設圍欄、堆土、築台
對於處於廣場、鋪裝、遊人容易接近地方的古樹,要設圍欄對古樹進行保護。圍欄一般要距樹幹3~4m,或在樹冠的投影範圍之外,在人流密度大,樹木根系延伸較長者,圍欄外的地面要作透氣鋪裝處理;在古樹幹基堆土或築台可起保護作用,也有防澇效果,砌台比堆土收效尤佳,應在台邊留孔排水,切忌圍攔造成根部積水。
1.10立標誌、設宣傳欄
安裝標誌,標明樹種、樹齡、等級、編號,明確養護管理負責單位。設立宣傳欄,既需就地介紹古樹名木的重大意義與現況,又需集中宣傳教育,發動民眾保護古樹名木。
二、古樹復壯
古樹名木由於種種原因如樹老勢衰,土壤密實,所留樹穴過小而周圍鋪裝面過大,土壤理化性惡化,以及人為損傷與自然災害等,易致衰老,甚至死亡。一旦死去,損失無法彌補。古樹復壯是運用科學合理的養護管理技術,使原本衰弱的古樹重新恢復正常生長、延續其生命的措施,當然必須指出的是,古樹復壯技術的運用是有前提的,它只對那些雖說老齡、生長衰弱,但仍在其生物壽命極限之內的樹木個體有效。我國在古樹復壯方面的研究處於較高的水平,在上世紀八、九是年代,北京、泰山、黃山對古樹復壯的研究與實踐都取得很好的效果,搶救與復壯了不少古樹。
如北京市,作為歷史文化古城,古樹名木十分集中,據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研究,北京市公園、皇家園林中古松柏、古槐等生長衰弱的根本原因是土壤密實、營養及通氣性不良、主要病蟲害嚴重等。針對上述原因,他們採取了以下主要復壯措施,收到較好效果。
2.1埋條法 分放射溝埋條和長溝埋條
該方法主要是在古樹根系範圍,填埋適量的樹枝、熟土等有機材料來改善土壤的通氣性以及肥力條件,具體作法是:在樹冠投影外側挖放射狀溝4~12條,每條溝長120cm左右,寬為40~70cm,深80cm。溝內先墊放10cm厚的鬆土,再把剪好的蘋果、海棠、紫穗槐等樹枝縛成捆,平鋪一層,每捆直徑20cm左右,上撒少量鬆土,同時施入粉碎的麻醬渣和尿素,每溝施麻醬渣1kg、尿素50g,為了補充磷肥可放少量動物骨頭和貝殼等物,覆土10cm後放第二層樹枝捆,最後覆土踏平。如果株行距大,也可以採用長溝埋條。溝寬70~80cm,深80cm,長200cm左右,然後分層埋樹條施肥、覆蓋踏平。
2.2地面鋪梯形磚或帶孔的石板、地被植物
該方法的目的是改變土壤表面受人為踐踏的情況,使土壤保持與外界進行正常的水氣交換。在鋪梯形磚和地被植物之前對其下層土壤作與上述埋條法相同的處理,隨後在表面上鋪置上大下小的特製梯形磚,磚與磚之間不勾縫,留有通氣,下面用砂襯墊,同時還可以在埋樹條的上面鋪設草坪或地被植物(如白三葉),並圍欄桿禁止遊人踐踏。北京採用石灰、砂子、鋸末配製比例為1:1:0.5的材料襯墊,在其它地方要注意土壤pH值的變化,儘量不用石灰為好。許多風景取採用帶孔的或有空花條紋的水泥磚或鋪鐵篩蓋,如黃山玉屏樓景點,用此法處理“陪客松”的土壤表面效果很好。
2.3挖復壯溝
該法的作用與買條法基本相同,復壯溝深80~100cm,寬80~100cm,長度和形狀因隨地形而定,採用直溝,半圓形或“U”字形均可。溝內可填充含復壯基質、各種樹條以增補營養元素。
復壯溝施工位置在古樹樹冠投影外側,從地表往下縱向分層。表層為10cm素土;第二層為20cm的復壯基質;第三層為樹木枝條10cm;第四層又是20cm的復壯基質;第五層是10cm樹條;第六層為粗砂和陶粒厚20cm。
復壯基質採用松、櫟的自然落葉,取60%腐熟加40%半腐熟的落葉混合,再加少量N、P、Fe、Mn等元素配製成。這種基質含有豐富的多種礦質元素,pH值在7.1~7.8以下,富含胡敏素、胡敏酸和黃腐酸,可以促進古樹根系生長。同時有機物逐年分解與土、粒膠合成團粒結構,從而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狀,促進微生物活動,將土壤中固定的多種元素逐年釋放出來。施後3~5年內土壤有效孔隙度可保持在12%~15%以上。
埋入各種樹木枝條。採用紫穗槐、蘋果、楊樹等枝條,截成長40cm的枝段。埋入溝內,樹條與土壤形成大空隙。從1982年起,經多年實驗證明,古樹的根可在枝條內穿伸生長,復壯溝內也可鋪設二層樹枝,每層10cm。
增施肥料、改善營養。以Fe元素為主,施入少量N、P元素。硫酸亞鐵(FeSO4)使用劑量按長1m,寬0.8m復壯溝,施入0.1~0.2kg為宜。為了提高肥效一般摻施少量的麻醬渣或馬掌而形成全肥,以更好地滿足古樹的需要。
2.4換土
古樹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生長在一個地方,土壤肥分有限,常呈現缺肥症狀,如果採用上述辦法仍無法滿足,或者由於生長位置受到地形、生長空間等立地條件的限制,而無法實施上述的復壯措施,可考慮更新土壤的辦法。如北京市故宮園林科從1962年起開始用換土的方法搶救古樹,使老樹復壯。典型的例子有:皇極門內寧壽門外的一株古松,當時幼芽萎縮,葉子枯黃,好似被火燒焦一般,職工們在樹冠投影範圍內,對大的主根部分進行換土,挖土深0.5m(隨時將暴露出來的根用浸濕的草袋子蓋上),以原來的舊土與沙土、腐葉土、大糞、鋸末、少量化肥混合均勻之後填埋其上,換土半年之後,這株古松重新長出新梢,地下部分長出2~3cm的鬚根,終於死而復生。另外如1975年對一株瀕於死亡的古松的採取的換土處理,這棵樹換土時深挖達1.5m,面積也超出了樹冠投影部分。同時挖深達4m的排水溝,下層填以大卵石,中層填以碎石和粗砂,上面以細砂和園土填平,以排水順暢。故宮裡凡是經過換土的古松,均已返老還童,鬱鬱蔥蔥,很有生氣。此法很值得學習推廣。
2.5病蟲防治
病蟲害是造成古樹衰弱導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在防治古松柏、古槐等主要病蟲害時,主要採用了澆灌法、埋施法及打針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5.1澆灌法
利用內吸劑通過根系吸收、經過輸導組織至全樹而達到殺蟲、殺蟎等作用的原理,解決古樹病蟲害防治經常遇到的分散、高大、立地條件複雜等情況而造成噴藥難,次數、殺傷天數、污染空氣等問題。
具體方法是,在樹冠垂直投影邊緣的根系分布區內挖3~5個深20cm、寬50cm、長60cm的弧形溝,然後將藥劑澆入溝內,待藥液滲完後封土。
2.5.2埋施法
利用固體的內吸殺蟲、殺蟎劑埋施根部的方法,以達到殺蟲、殺蟎和長時間保持藥效的目的。
方法與上述相同,將固體顆粒均勻撒在溝內,然後覆土澆足水。
2.5.3注射法
對於周圍環境複雜、障礙物較多,而且吸收根區很難尋找的古樹,利用其它方法很難解決防治問題的,可以通過此法解決。此方法是通過向樹體內注射內吸殺蟲、殺蟎藥劑,經過樹木的輸導組織至樹木全身達到較長時間的殺蟲、殺蟎目的。具體方法見樹木的一般養護
2.6噴施或灌施生物混合製劑
據雷增普等報導(1995年),用生物混合劑(“5406”細胞分裂素、農抗120、農豐菌、生物固氮肥相混合),進行了古圓柏、古側柏的葉面噴施和灌根處理,明顯促進了古柏枝、葉與根系的生長,增加了枝葉中葉綠素量及磷含量,也增加了耐旱力。
三、結論
總之,古樹的衰弱、瀕危、死亡有一個發展過程,在日常養護中要勤轉、勤看,不留死角,發現問題應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進行搶救。瀕危古樹復壯分為穩定期、恢復期和生長期等幾個階段,切不可急於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