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東嶽庵

古東嶽庵

清道光二十九年(1820年)四月,後來當上鹹豐皇帝老師的吳存義來到位於刁鋪東嶽廟(古東嶽庵前身),並留下了《遷建東嶽廟碑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東嶽庵
  • 時間:1820年
  • 相關文獻:《遷建東嶽廟碑記》
  • 相關人物:吳存義
傳統,歷史,

傳統

“古東嶽”蘇中尼庵之最
“一方上剎,殿宇輝煌,亦且神靈。”
清道光二十九年(1820年)四月,後來當上鹹豐皇帝老師的吳存義來到位於刁鋪東嶽廟(古東嶽庵前身),並留下了《遷建東嶽廟碑記》。其後,雖更名易地,幾經滄桑,但帝師的墨寶始終為鎮廟(庵)之寶。如今,重建後的古東嶽庵已成為蘇中地區最大的尼庵。
古東嶽庵位於高港區刁鋪鎮北部韓家河莊,俗名“尼姑廟”。史載,古東嶽庵歷史上原為大僧住持的寺廟,始建於清順治年間,距今近350年,時名“東嶽廟”,俗稱“和尚廟”,由韓家河、趙家河、葉家河三莊民眾在韓家河西莊(即現址)捐資所建。
東嶽廟初時所奉主要是泰山神———天齊王(意為與天相齊),民間稱為東嶽大帝,和城隍在古代民眾的信仰中同為司命神。“氣應青陽,位尊震位,獨居中界,統攝萬靈掌人間善惡之權,司陰府是非之日,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獄,懲奸罰惡……”對此統攝萬靈的帝神,歷代朝廷和地方官府都要隆重祭祀,尊崇之風在民間更加盛行。

歷史

舊時封建迷信盛行,百姓命運均寄託神靈保佑,遇旱災水澇求神佛顯靈,遇豐年搭台唱戲拜謝。為求五穀豐登,人丁興旺,家事平安,外出順風,虔誠祈禱,都是百姓尋常之舉。為此東嶽廟香火盛行。從清順治初年建廟到清嘉慶初年的160餘年間,三莊民眾辛勤耕耘,風調雨順。然而,清嘉慶十年後,地方遭受長達數年的旱災和蝗災,民眾祈求未果,彷徨之時,又忽聞和尚違戒偷淫,百姓遷怒於方丈及寺內眾僧,遂齊將僧人趕出廟門,香火一度中斷。後三莊百姓合議,不信大僧(和尚),可請二僧(尼僧),於是尼僧廣德法師出任住持。“沿用舊殿慮有晦氣”,廣德法師擬另選址重建廟堂,故與高徒福貞十方叩募。四方人士積極捐款,於清嘉慶十八年將東嶽廟建於韓家河東莊。廟堂易地後,廣德法師為順應民眾,重塑泰山女神碧霞元君。民間傳說碧霞元君是“泰山玉女”,全稱“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元君主司婦女多子,並為保佑兒童之神,所以民間婦女信奉尤其虔誠。廣德法師在這些傳說基礎上,又在“泰山娘娘”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使尼庵成為刁鋪周邊地區以尼僧為中心的寺院。廟貌煥新未幾,廣德溘然仙逝,三莊民眾大悲,給以厚葬,砌蓮花基座石塔一座。此石塔於1977年學“大寨”平田整地時夷平,雕花石塊散落民間。高徒福貞繼任住持,專心佛事。後吳存義光臨東嶽廟,留下墨寶,又為廟宇增色。隨著香火興旺,廟產隨之增加。福貞法師相信風水,於癸丑年(1852年)將廟宇重建於莊西現址,占地三畝,為前後殿。吳存義碑記石刻為鎮廟之寶,也隨遷新址並嵌於廟牆。今日所存舊殿,即為福貞法師所建。因尼僧當家,廟名改稱為“古東嶽庵”。
古東嶽庵
到民國中期,古東嶽庵香火漸衰,但庵中尼師愛國愛教的精神不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二月,日軍從龍窩口登入占領口岸,為抵禦外侮,刁鋪鎮駐軍修建碉堡,當家師太智廣決定毀庵紓難,拆廟前殿捐之。
1966年初夏,逢“文革”破四舊,庵內菩薩被造反派拉出山門,焚燒殆盡,銅鐘等金屬法器均被送往廢品收購站,佛事中斷,殿堂成了韓東、韓西兩個生產隊的糧庫。所幸,道光年間遺留的石碑未受到損壞,村民對石碑呵護備至,仍留原處保存,成為後來恢復佛事的歷史依據。1993年,熱心佛教事業的文經法師雲遊到此,她從地理環境賞識了這塊風水寶地,從古石刻碑文知曉了庵廟的古老輝煌,從遺留的舊庵堂看到了新生的希望。時年已七旬高齡的老法師決心恢復這座破舊不堪的庵廟。泰興市佛教協會同意恢復古東嶽庵的佛事活動並由文經法師主持。1994年農曆三月初八,泰興慶雲寺慈光法師來庵舉行開光儀式,並由泰興市公證處派員現場公證。經十多年來不懈努力,古東嶽庵已建有大雄寶殿、廂房樓、藥師寶殿、天王殿,加舊有前殿共40多間房屋,佛、菩薩100多尊,相應法器如銅鐘、大鼓、大香爐、木魚、大磬等添置俱全。2002年10月8日,文經法師由佛門弟子儲林居士陪同,赴杭州朝拜靈隱大佛時,幸會四川甘孜協慶寺貢夏大活佛,出於佛家緣分,活佛欣然接受了邀請,於同年11月1日(農曆九月廿七日),專程來到古東嶽庵弘揚佛法,開創了泰州佛教界一大盛事。
古東嶽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