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叢篁圖

古木叢篁圖

《古木叢篁圖》是元代畫家李士行創作的絹本水墨畫,現藏上海博物館

該圖描繪窠石上兩棵枯樹,樹枝作鷹爪狀,雜生三叢棘竹。圖中樹木乾枯,枝杈如張臂伸展,為“聳而迸枝”之態,一大一小兩棵樹雖飽經風霜,癤瘤雜生,但姿態挺拔,或以象徵父子在不如人意的情境中之的堅韌不拔。修竹的描寫較為細謹,與枯木相比不事張揚;竹代表至清之氣,在此或表示父子“於世味一切淡如”。土坡、窠石亦運用董巨法勾畫點染,以披麻皴石,淡墨染土坡,細筆寫雜草,筆法蒼潤鬆動。畫中樹雖枝杈伸張,但整體意境仍較平和清曠有此許不食人間煙火之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木叢篁圖
  • 作者:李士行
  • 創作年代:元代
  • 材質:絹本
  • 畫作類型:水墨畫
  • 規格:縱169.6厘米,橫100.4厘米
  • 幅式:立軸
  • 現收藏地:上海博物館
畫作內容,藝術鑑賞,作品評價,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該圖描繪兩株蒼老的古木,並行且緊挨著,一前一後,聳立於石間,一株較矮小的古木,在一大株的古木的遮掩下苟且成長,枝權向畫面右側橫出;大株古木樹於粗壯,曲直向上,枝權分開,其中一枝權彎曲斜伸,枝幹直指蒼穹,其他二枝權平行地向左欹側斜伸至畫幅的左側。兩株古木,形態蒼古,樹幹虬蟠,勢若蛟龍,其間有好多節疤和樹洞,樹根盤曲裸露出土,滿樹枯枝,樹葉脫落,雖顯得蒼枯,但卻仍有一種動勢和力量。雙樹下坡地上亂石堆砌,樹木的左右兩側翠竹叢生,枝葉茂盛,掩映古木樹下。
古木叢篁圖
古木叢篁圖

藝術鑑賞

技法
該圖以水墨為之,古木沿外輪廓向里染,顯得樹幹頗為圓渾有體積感。所畫枯木樹葉脫落,只剩下主幹和粗細不一的枝丫,以側鋒用筆畫出枝幹上一些枯乾的小枝條,筆道堅硬銳利,使樹枝呈現脆硬之感,這說明由於樹木已千枯,小枝條吸收不到充足的水分和營養所致。樹的主幹以粗壯的筆道畫出輪廓,然後以潑墨渲染出陰陽面,觀之有一定的質量感。以濃墨塗成黑黝黝的樹洞,四周留出空白,最外面以淡墨暈染,這一切都為了表現樹木的枯老狀態,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畫中的堆石,用皴染結合的方法畫成,陰處墨色較重,明亮處留以空白,體現了其體積感。畫中的翠們·取文同深墨為面、淡墨為背的方法,掩映有致。縱觀此畫,枯樹老態龍鐘,綠車翠竹生意盎然,充滿著較為濃郁的生活氣息。
構圖
該圖構圖呈豎長方形,下不留地,上留有空白,但作者巧妙將一枝杈斜伸至畫幅上端,可說妙筆,不但填補了此畫上端的空闕,同時對整個畫面起到充實平衡的作用。

作品評價

元代劉永之,元臨江清江人,字仲修,號山陰道士。題李士行《古木幽篁圖》有句云:“半身古樹色蒼潤,貧篔簹因依相澹濃。”
元代張憲《玉筍集》題李士行的《枯木》詩云:“鬼狀虺隕生意少,龍鱗剝落木根傷;薊丘深意吾知得,珍重君王別棟樑。”薊丘即李士行,李為薊丘人。

歷史傳承

《古木叢篁圖》被張蔥玉所收藏,臨近新中國成立,該圖被上海博物館收藏。

作者簡介

李士行(1282—1328),元代畫家。字遵道,大都(今北京)人。衍子,從趙孟頫,鮮于樞諸前輩學詩歌書畫,悉有風致。善畫竹木,畫品高雅,時人以為勝於其父。仁宗朝(1312—1320),近臣薦之,以《大明宮圖》人見,嘉其能,授五品官,與商琦同在近列,後遷黃岩知州。張憲題其《古木圖》有“珍重君王別棟樑”之句。傳世作品有《古木叢篁圖》,《竹石圖》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