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古日格斯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古日格斯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古日格斯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古日格斯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般指本詞條

內蒙古古日格斯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烏珠穆沁旗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18°03′45″—118°48′36″,北緯44°18′21″—44°34′52″,1998年保護區成立,2012年經國務院辦公廳審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98931公頃,主要保護對象是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北麓森林草原生態系統及其所包容的物種多樣性。

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內蒙古西烏珠穆沁古日格斯台獸類及鳥類重要棲息地入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古古日格斯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西烏珠穆沁旗
  • 氣候條件: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國家級
  • 占地面積:98931 公頃
  • 著名景點:迪彥廟、半拉山、廟子溝等
  • 成立時間:1998年
  • 保護類型:草原生態性
  • 保護對象:大鴇、丹頂鶴、金雕、草原雕、狼、猞猁等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區域範圍,保護目標,保護對象,植物,動物,開發利用,生態價值,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內蒙古古日格斯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8年。1999年晉升為盟級自然保護區。
2001年12月,晉升為自治區級保護區,2008年5月,被評為盟級環境教育基地。
2012年1月,經國務院辦公廳審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錫林郭勒盟境內第一個森林生態系統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內蒙古西烏珠穆沁古日格斯台獸類及鳥類重要棲息地入選。

地理環境

位置

內蒙古古日格斯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烏珠穆沁旗境內,範圍在東經118°03′45″—118°48′36″,北緯44°18′21″—44°34′52″之間。

地質

內蒙古古日格斯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區位於古中朝板塊的北緣。中泥盆世到早二疊世時期中朝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拼接,天山—興安碰撞帶形成,大興安嶺山地開始形成,到第三紀時該山地 已被強烈剝蝕,新構造運動使大興安嶺山地又有所抬升,山地南段也出現偏轉。中石炭統本巴圖組、上石炭統阿木山組岩層在保護區相伴出現,並夾有中性火山岩。 華力西晚期的黑雲母似斑狀花崗岩、黑雲母花崗岩多呈岩基產出。燕山期侵入岩以花崗岩為主,岩石多呈肉紅色,常具鈉長石化、雲英岩化,呈岩株狀產出。

地貌

內蒙古古日格斯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大興安嶺山地,由於山體較為古老,長期的剝蝕作用使山體趨於混圓,侵蝕地形較發育,地形切割較深,使山地中分布了較多的溝谷,從而形成了以低山為主的山地地貌。保護區內山體東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1000—1500米,相對高差為100—300米,坡度在10°—20°之間,最高峰古日格斯台山為1957米。

氣候

內蒙古古日格斯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由於深居內陸,大興安嶺山地又阻擋了夏季季風的深入,冬季受強大的蒙古高壓—西伯利亞冷高壓的 控制。在這種大背景氣候下,保護區的氣候表現出:春季乾旱,多大風,蒸發量大;夏季雨熱同季,降水集中;秋季短促,氣溫下降快,秋霜降臨早;冬季漫長而寒冷的特點。
①日照
保護區海拔較高,大氣透明度強,光能資源十分豐富,年日照時數為2700—29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9—70%。植物生長期4—9月的日照時數為1540—1600小時,日照百分率59—67%,太陽總輻射量為310—320千焦/平方厘米。年太陽總輻射量為530—540千焦/平方厘米。
②氣溫
保護區年均氣溫在0℃左右,1月份平均氣溫-21℃,極端最低溫度-37.5℃;7月份平均氣溫19℃,極端最高溫37℃。≥10℃積溫1600—1800℃。地溫變化與氣溫變化均呈單峰形,最大凍土層厚度為250厘米左右,冰凍厚度100厘米左右。
③降水
年均降水量為350—400毫米,降雨量多集中在夏季6—8月份,為230—28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秋季9—10月份,降雨量為45—5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3—14%;春季3—5月份,降雨量為40—5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2—13%;冬季11—2月份,降雨量為10—1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3—4%;全年蒸發量為1800毫米,是降水量的5倍。濕潤度在0.6以上。
④風
保護區盛行偏西風和西北風,年均風速4.3米/秒,一年之中以春季大風為最多,年均大風日數70天左右。
⑤無霜期
該地區無霜期90—100天,初霜在9月上旬,終霜在6月上旬。

水文

內蒙古古日格斯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南山區基岩構造裂隙、風化裂隙發育良好,形成了良好的地下水通道,有利於基岩裂隙水的補給。山地的地表構造,繁茂的天然植被,都對該區水資源的匯 聚、儲存及運移產生積極影響。大氣降水是本地區水資源的唯一來源,保護區所處山地可以有效地增加區域降水量,並通過地表構造而對地下水、地表水進行再分 配,進而影響地表水的發育程度及河流特徵。由於森林的水源涵養作用,境內有眾多“季節泉”、季節性的溪流和河流分布。
(1)地下水
保護區地下水以第四紀孔隙水為主,其含水層厚度大,顆粒粗,分選性好,面積分布較廣,徑流條件良好,含水豐富,而基岩裂隙水雖面積大,但分布不均,富水性差異大。保護區境內含有基岩裂隙水和山間河谷平原孔隙水兩個類型。
①基岩裂隙水
含水岩系中生界侏羅系火山碎屑岩、古生界二疊系安山岩、晚期侵入岩。基岩出露不佳,且多有黃土、亞粘土覆蓋,不利於大氣降水入滲,所以區內大部分地段基岩裂隙水埋深較淺,湧水量一般小於1噸/小時,局部地段1—5噸/小時。基岩裂隙水化學類型以HCO3-Ga.、HCO3Ce-Ca.g型水為主,礦化度普遍小於1毫克/升,人畜可以飲用。
②山間河谷平原孔隙水
該類水分布較廣,含水層埋深大部分地區小於5米,局部地段在5—10米之間。含水層岩性為較厚的細砂、中細砂、粗中砂,含鋰的中細砂、粗中砂,砂礫卵石多以互層出現,厚度一般為10—50米,單井湧水量大於100噸/小時。
(2)地表水
保護區內的河流均為內陸河,屬烏拉蓋水系。發源於保護區的河流有彥吉嘎郭勒、高日罕郭勒、新郭勒和巴拉嘎爾郭勒4條河流。這4條河流流量大、水質好,多為重碳酸型,流向由南向北,河流總長度998公里,總流域面積14904平方公里,年平均總流量0.8168億立方米。
內蒙古古日格斯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補充烏珠穆沁盆地地下水的主要來源,是補充烏拉蓋濕地重要水源。

區域範圍

內蒙古古日格斯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98931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43919公頃,緩衝區面積15883公頃,實驗區面積39129公頃。保護區東界從拐點(東經118°48′35.4″,北緯44°29′27.4″)起,向北沿他本林場10林班與130林班的界線至拐點(東經118°47′27.7″,北緯44°32′02.4″);南界從拐點(東經118°13′10.2″,北緯44°18′23.9″)起,沿盟市界至拐點(東經118°48′35.4″,北緯44°29′27.4″);西界從拐點(東經118°08′32.3″, 北緯44°33′30.7″)起,向南沿林場界至拐點(東經118°09′41.9″,北緯 44°31′04.9″),沿山脊線經巴潤布河、烏爾遜河、巴拉格爾河、哈留圖河至拐點(東經118°13′10.2″,北緯44°18′23.9″);北界從拐點(東經118°47′27.7″,北緯44°32′02.4″)起,沿他本林場界至拐點(東經118°33′20.4″,北緯44°33′14.7″),沿他本河向西北至嘎布楞敖包,沿薩如勒河向南至拐點(東經118°27′08.4″,北緯44°30′31.2″),沿伊和布拉格河向西至拐點(東經118°20′11.7″,北緯44°31′18.4″),沿迪彥廟林場界向西至哈爾敖包圖。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保護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北麓森林-草原生態系統及其所包容的物種多樣性;保護烏珠穆沁盆地國際重要濕地烏拉蓋水系河源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棲息於該生態系統中的野生馬鹿(東北亞種)、斑羚青羊野豬猞猁等大型野生動物種群;保護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大鴇黑鸛金雕丹頂鶴黑琴雞紅腳隼、黃腳隼、蒙古百靈兀鷲蓑羽鶴及其珍稀瀕危鳥類的繁殖地。

植物

截至2014年,內蒙古古日格斯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森林、沙地-伏沙地複合群落、灌叢、草原、草甸、濕地6大植被類型,包括了10個植被亞型、47個群系組、80個群系。內蒙古古日格斯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苔蘚植物22科75種,大型真菌植物16科52種,其中可食用真菌有蒙古口蘑、野蘑菇、金針磨、木耳、毛木耳等30餘種,藥用真菌有大馬勃、小馬勃、紫馬勃、靈芝等10餘種;維管植物94科330屬654種6變種,有野大豆、草蓯蓉、沙蘆草、內蒙古大麥草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4種;有山丹、芍藥、龍膽、沙參等內蒙古自治區重點保護植物20種;有甘草、秦艽、達烏里龍膽、防風、黃芩、遠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用植物6種;有豬毛菜、蕨菜、黃花菜、山蔥、龍鬚菜、野韭菜等野菜100餘種。

動物

截至2014年,內蒙古古日格斯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現有脊椎動物66科223種,其中鳥類有165種,獸類有44種,爬行類有5種,兩棲類有3種,魚類6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鶴、大鴇、金雕、丹頂鶴、黑鸛5種,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黑琴雞、鴻雁、大天鵝、灰鶴、大雁、燕隼、青羊、馬鹿、雪兔、狼、草原雕、猞猁等29種,有《國家重點保護脊椎動物名錄》中記載的33種,被列為《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有21種,被列為《世界受脅鳥類》的有5種。

開發利用

保護區內有迪彥廟、半拉山、廟子溝、朝陽溝、海青壩、白樺林等多處旅遊景點和歷史遺蹟,而半拉山、白樺林等景觀早已奠定了旅遊基礎。保護區在發展旅遊業中注重草原民俗與自然風光相結合,生態文化基地建設與科學研究結合,用獨特的旅遊文化吸引盟內外人士,使保護區成為西烏旗旅遊業的品牌,帶動西烏旗旅遊業的發展。

生態價值

烏珠穆沁盆地共有9條河流,源於保護區的河流就有5條,涵養著烏珠穆沁盆地70%的河流,是烏珠穆人民的生命線。保護區也是錫林郭勒盟唯一具備申報森林生態類型保護區的自然保護區。
古日格斯台自然保護區晉級成功對保護西烏旗以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珍貴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乃至維繫錫林郭勒草原的生態平衡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地圖信息

地址:266鄉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