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今病:“現代病”的中醫解讀

古方今病:“現代病”的中醫解讀

《古方今病:"現代病"的中醫解讀》內容簡介:中醫中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的精華。《古方今病:"現代病"的中醫解讀》收錄了“風”的產生;心絞痛的西醫治療;哮喘的治療與控制;傳統療法治感冒;衣食住行防感冒等內容。既介紹趣聞軼事與醫史源流,又講述醫藥原理與人文傳統,語言明白曉暢,圖文並茂,廣大讀者一定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知識更加了解和珍視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基本介紹

  • 書名:古方今病:"現代病"的中醫解讀
  • 出版社: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頁數:132頁
  • 開本:16
  • 品牌:科技文獻出版社
  • 作者:林麗珠 薛暖珠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2370668, 978750237066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古方今病:"現代病"的中醫解讀》以通俗的語言,配以大量彩色圖片,將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疾病的中醫認識和治療方案娓娓道來,便於讀者了解中醫,使用中醫、親近中醫,可供對中醫感興趣的讀者參閱。
國內首部圖文版中醫基礎知識普及讀物!
既介紹趣聞軼事與醫史源流,又講述醫藥原理與人文傳統,語言明白曉暢,圖文並茂。
《古方今病:"現代病"的中醫解讀》主要講述“古”中醫對各種“現代病”的認識,使讀者從中醫學的角度對各種現代常見疾病有更多認識。

圖書目錄

1 人人都會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我們了解的感冒
中醫眼中的感冒
異常氣候致病
風為百病之長
抵禦外邪的體表防線
葫蘆里的感冒藥
驅邪外出
對“證”下藥
三因制宜
傳統療法治感冒
衣食住行防感冒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正氣存內,邪不可乾
先進廚房,再進藥房
2 痰與氣惹的禍——支氣管哮喘
剖析氣喘頑疾
什麼是支氣管哮喘
哮喘的症狀與危害
哮喘的外因與內因
哮喘的治療與控制
中醫治哮特色:攘外必先安內
案例:岳美中兩劑中藥起死回生
案例:李今庸青龍石膏治哮喘孕婦
中醫看哮喘:痰與氣惹的禍
哮喘的臟腑病源:肺脾腎功能失調
與哮喘關係最密切的臟腑——肺
伏痰的形成——肺、脾、腎功能失調
獨特的傳統療法一天灸
3 無聲的殺手——高血壓病
高血壓知“多少”
無聲的殺手
血壓之“高”
“風眩”與高血壓病,
風眩——高血壓病的中醫病名
風眩的發生——高血壓病與肝、腎的聯繫
出奇制勝的中醫降壓法
調理肝腎,上病下取
調整陰陽,以平為期
補虛瀉實,治痰祛瘀
4 心臟的痛楚——冠心病心絞痛
心痛青之苦:胸痹心痛與心絞痛
心痛之因:“不通則痛”與“不榮則痛”
西醫:冠脈狹窄與心肌缺血
中醫:“不通則痛”與“不榮則痛”
心痛之治:“通則不痛”與“榮則不痛”
心絞痛的西醫治療
中醫治心痛:“通“法與“榮“法
5 人體內的地震——急性腦血管病
人體內的地震
都是腦血管惹的禍
”中風”之說
病名溯源
“風”的產生
風夾痰瘀
風火相煽
治“風”之法
中風急救——中醫不是“慢郎中”
湯藥——對症下藥,靈活辨治中風
針灸——中風康復的主要手段
6 民以食為天,病從口而入——慢性胃炎
人以胃氣為本——認識我們的胃
“胃口”與胃
脾與胃
肝與胃
慢性胃炎——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辨症和辨證——慢性胃炎”同病異治”
由症論病,司外揣內
辨證論治,同病異治
辨證辨病結合——變通之中有常法
臟腑相關,治胃不忘肝脾
辛開苦降,讓胃“動”起來
化痰健脾,消除致病之源
清熱祛濕,中醫也能對付幽門螺桿菌
7 貧窮年代就有的富貴病——糖尿病
探秘糖尿病病名
“消渴”與“消癉”
“甜性的多尿”
尋覓糖尿病罪魁禍首
血糖——診斷糖尿病的主要依據
胰島——操縱血糖升降的司令部
胰島素——與糖尿病息息相關的激素
中醫論治糖尿病
案例:玉泉散治上消——久旱逢甘霖
案例:腎氣丸治下消——溫腎亦治渴
案例 黃芪湯愈“絕症”——辨證乃根本
從“富貴病”說糖尿病防治
吃出來的糖尿病
郁出來的糖尿病
臟腑虧虛與糖尿病
8 新世紀的第一殺手——惡性腫瘤
癌症離我們有多遠
揭開癌症的神秘面紗
了解”腫瘤”家族|
惡性腫瘤——野蠻的侵略者
叛逆的癌細胞
中醫說“癌”
耐人尋味的病名
正邪相爭論病機
抗擊癌魔——我的生命我主宰
病急切莫亂投醫——恰當選擇治療方法
扶正抗癌——獨特的中醫藥療法
做生命的強者——“癌”的再解讀
後記

後記

時光荏苒。《通俗中醫藥》科普叢書第一輯首發式的熱鬧情景仿佛還在眼前,不料想,一晃已然過去五年。如今,第二輯又要付梓了。
《通俗中醫藥》科普叢書第一輯在2006年誕生後,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不少好評,也得到了不少榮譽。2006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張德江同志親自題字贊該書“是廣東省建設中醫藥強省首批重要成果之一”。2007年,獲廣州市優秀科普作品一等獎。2008年,在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中,被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作為禮品贈送給國內外來賓。2010年,又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表彰為“最佳科普作品”。
盛名之下,我們編撰者在頗感欣慰的同時,更覺戰戰兢兢。我們一邊更加堅定了把Ⅸ通俗中醫藥》叢書編下去的信心,一邊也為第二輯能否繼續第一輯的成功而深感憂慮。我們原本以為有第一輯的經驗,在編寫第二輯時肯定會順利很多,但出乎意料的是,原計畫兩年完成的任務,我們竟又用了五年才完成。說來汗顏,但箇中的緣由卻又是任何一個寫作者都能理解的:科普寫作的確非易事,各書風格需要協調,為精益求精而反覆修改……而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一輯的成功給了我們很多壓力,讓各位作者有些不敢放開手腳。
但不管怎么說,最終,第二輯的五本書還是誕生了。
客觀點說,第二輯比第一輯有難度。第一輯的話題,我們選擇的是中醫學最基本的,也是廣大讀者最關心的幾個領域——中醫發展歷史、中醫學基礎理論、中藥學基礎理論、中醫藥文化、中醫藥趣聞;第二輯的話題,只能向不那么基礎,因此也許是一般讀者並不特別關注的一些領域去選擇。我們又不想選擇太實用的內容,因為講述這些內容(如教人如何養生保健、如何防治某種疾病、如何食療煲湯等等)的讀物現在已經太多,我們還是想講一些更基礎、更理論、更文化味一點的東西——這也是我們最初策劃《通俗中醫藥》叢書時的定位。
基於以上考慮,幾經斟酌,我們最後奉獻給大家的是以下五本:
《神針奇灸》 一主要講述中醫的經絡理論以及針灸和民間療法的基本知識;
《心病玄機》——主要講述中醫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使讀者從中醫學的角度對人類的內心世界有更多了解;
《中西醫道》——主要從醫學歷史的角度,對中醫和西醫進行比較,使讀者對中西醫學有更多了解;
《時辰養生》——主要從時間醫學的角度,按一天從早到晚的順序,講述中醫養生的基本理論和相關知識;
《古方今病》——主要講述“古”中醫對各種“現代病”的認識,使讀者從中醫學的角度對各種現代常見疾病有更多認識。
延續第一輯的風格,我們堅持圖文並茂,每本書都插了許多圖片。這些圖片一部分是我們自己拍攝的,一部分來自於我們的教學資料,還有一部分來自於網路公共資源,也就是說,這些圖片並非都是我們自己的原創,在此,也向所有圖片資料的原創者們致謝,如果涉及權益問題,請同我們聯繫。
好吃也罷,難吃也罷,這幾道菜就算擺在了大家面前,請各位讀者品嘗吧。
由於水平有限,錯漏在所難免,敬請各位同仁和讀者諒解並斧正。
陳英華
2011年於廣州中醫藥大學

序言

說起中醫,人們並不陌生,它的不少術語早已深深烙入我們的日常用語之中。像“上火”、“中風”、“濕熱”,一說大家都知道;常用中,像大棗、生薑,也是飲食中常用的佐料,藥食兩用。這都說明,中醫中來源於生活,是非常生活化的醫學,“百姓日用而不知”。更重要的是,中醫中始終保持著良好的臨床療效,能解決問題,這是它立足的根本。人們記憶猶新的是,在2003年抗擊“非典”中,中醫藥取得很好的療效,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肯定,也讓老百姓溫習了一次生動的中醫實踐課。
但是現在一般的老百姓,講起中醫理論會覺得非常深奧難懂。原因之一,恐怕與近代以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足有關。自從鴉片戰爭後,有些人對本民族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對傳統文化的批判過了頭。缺乏了傳統文化的根基,對中醫理論也就難以很好地理解。像“陰陽”、“氣”、“風”等等生理病理概念,離開其臨床基礎和文化背景,就不好體會了。
中醫理論“難懂”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們習慣於用西醫的觀念來看問題。中國小的常識課、生理衛生課,教的都是西醫的知識。這些知識當然很有用,但對中醫的理論絕口不提,反映的仍然是民族自信心缺失的問題。中西醫是不同理論體系的醫學,用西醫的思維來看中醫,就不容易理解。要知道中醫某些貌似“不科學”的說法背後,其實有著大科學的內涵,我們不能用西醫的標準作為“科學”的標準。
在21世紀,我們必須重新對我們優秀的中華文化樹立起信心並加以發揚,以造福於世界和人類。廣東省建設“中醫藥強省”,除了醫療、科研、教學和藥業等各條戰線的努力外,向老百姓宣傳和普及中醫,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普及並不是要求人人都能完全學懂中醫,但是希望能夠通過普及讓人們可以了解中醫理論的特點,知道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學會一些中醫的養生防病原則,這對健康生活和防病治病是很有好處的。
應該說,中醫的科普工作很有必要,但要做好卻不容易。難就難在怎樣把中醫的高深理論,用現代的語言很好地表達清楚,既要有科學性,也要力求通俗性。所以我認為,科普也應該屬於科研工作。《通俗中醫藥叢書》的作者在科普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叢書既介紹趣聞軼事與醫史源流,又講述醫藥原理與人文傳統,語言明白曉暢,圖文並茂,我作為一名醫學工作者讀起來也覺得趣味盎然,廣大讀者一定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知識。
中醫中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的精華。人類不能沒有中醫。希望通過這套叢書,讓更多的中國人,甚至世界各國人民,能夠領略到中醫藥的獨特魅力,更加了解和珍視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為序。
鄧鐵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