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六首

古意六首

《古意六首》全部使用比興手法,選擇合適的意象藉以抒寫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看法和感受,反映他心理的矛盾和掙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古意六首》
  • 作品別名:《古意》
  • 創作年代:初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卷37_1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王績
  • 王績:(585—644)隋末唐初詩人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評析,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古意六首》
【別名】《古意》
【年代】
【作者】王績
【體裁】五言古詩
【出處】全唐詩》卷37_1

作品原文

【其一】
幽人在何所,紫岩有仙躅。
月下橫寶琴,此外將安欲。
材抽嶧山乾,徽點昆丘玉。
漆抱蛟龍唇,絲纏鳳凰足。
前彈廣陵罷,後以明光續。
百金買一聲,千金傳一曲。
世無鐘子期,誰知心所屬。
【其二】
竹生大夏溪,蒼蒼富奇質。
綠葉吟風勁,翠莖犯霄密。
霜霰封其柯,鵷鸞食其實。
寧知軒轅後,更有伶倫出。
刀斧俄見尋,根株坐相失。
裁為十二管,吹作雄雌律。
有用雖自傷,無心復招疾。
不如山上草,離離保終吉。
【其三】
寶龜尺二寸,由來宅深水。
浮游五湖內,宛轉三江里。
何不深復深,輕然至溱洧。
溱洧源流狹,春秋不濡軌。
漁人遞往還,網罟相縈藟。
一朝失運會,刳腸血流死。
豐骨輸廟堂,鮮腴藉籩簋。
棄置誰怨尤,自我招此否。
餘靈寄明卜,復來欽所履。
【其四】
松生北岩下,由來人徑絕。
布葉捎雲煙,插根擁岩穴。
自言生得地,獨負凌雲潔。
何時畏斤斧,幾度經霜雪。
風驚西北枝,雹隕東南節。
不知歲月久,稍覺枝幹折。
藤蘿上下碎,枝幹縱橫裂。
行當糜爛盡,坐共灰塵滅。
寧關匠石顧,豈為王孫折。
盛衰自有時,聖賢未嘗屑。
寄言悠悠者,無為嗟大耋。
【其五】
桂樹何蒼蒼,秋來花更芳。
自言歲寒性,不知露與霜。
幽人重其德,徙植臨前堂。
連拳八九樹,偃蹇二三行。
枝枝自相糾,葉葉還相當。
去來雙鴻鵠,棲息兩鴛鴦。
榮蔭誠不厚,斤斧亦勿傷。
赤心許君時,此意那可忘。
【其六】
彩鳳欲將歸,提羅出郊訪。
羅張大澤已,鳳入重雲颺。
朝棲昆閬木,夕飲蓬壺漲。
問鳳那遠飛,賢君坐相望。
鳳言荷深德,微禽安足尚。
但使雛卵全,無令矰繳放。
皇臣力牧舉,帝樂簫韶暢。
自有來巢時,明年阿閣上。

作品評析

王績曾三次出仕,又三次託病辭官。除了他生活在隋末唐初那樣一個特殊時代的原因外,還與他出仕與歸隱的心理矛盾有很大關係。王績受家庭的影響很深,他父親喜好儒學,三兄王通又是隋末大儒,所以他自小就受儒家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但同時王績的父親還精通陰陽之術,對王績也有一定影響,呂才在《東皋子集序》中就說他:“陰陽曆數之術,無不洞曉。”王績亦在《答馮子華處士書》中寫道:“床頭素書數帙,《莊》《老》及《易》而已”。王績就在這種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矛盾中,有時“東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渴望出仕,苦於不被賞識;有時又“常恐霜露降,不得全其生”,有濃重的畏禍心理,欲選擇“小池聊養鶴,閒田且牧豬”的生活,卻又心有不甘。王績就這樣在仕與隱的心理矛盾中來回地掙扎,他的許多詩歌都有所反映,《古意六首》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一首,王績選擇寶琴以自喻,“材抽嶧山乾,徽點昆丘玉。漆抱蛟龍唇,絲纏鳳凰足。”都是自己才華的象徵。而且寶琴又先後奏了《廣陵散》和《楚明光》這樣高雅的曲子,但曲高和寡,無鐘子期那樣的知音來欣賞,寄寓了他懷才不遇的感慨。
第二首王績以翠竹自比,寫了他所處的艱難的環境“霜霰封其柯,鵷鸞食其食”,不僅如此,還有性命之憂,“刀斧俄見尋,根株坐相失”。翠竹雖然有用,但卻終遭到砍伐,反不如山上之草,得以繁茂生長。他上一首表現了出仕的願望後,在這一首又馬上表現出了消極的畏禍心理,又趨向於隱。這種心理狀態又持續到下一首。
第三首寫寶龜處身不慎,因此落入羅網,慘遭殺身之禍。王績想到了出仕後政治生涯的風波無常,繼上一首表現出了畏懼和隱逸避禍的心理。
在第二首和第三首王績意欲歸隱後,王績第四首又寫了松樹,儘管生得其地,免遭砍伐,但卻是自生自滅。“盛衰自有時,聖賢未嘗屑”表現了王績想到歸隱雖可自保,但卻不甘心無為無用的心理。出仕的欲望又有所抬頭,接著又寫了第五首。
第五首雖然寫了“榮蔭誠不厚,斤斧亦勿傷”,流露了王績知足求全的心理,似乎道家的隱逸思想又占了上風,但最後一句“赤心許君時,此意那可忘”卻又明顯地表現出他渴望出仕的心理。
可將第六首視為前五首的總結和終結,它是王績苦苦思索和掙扎後得出的一個結果。前幾句寫鳳凰高翥遠翔,表明了王績決心歸隱。但最後四句又寫在“皇臣力牧舉,帝樂簫韶暢”的時候,他自會重返朝閣,經世濟用的。
《古意六首》風格樸質無華,完整地體現了王績關於仕與隱的心理矛盾,同時也展現了一個從懷才不遇到歸隱避禍,從不甘無用到意欲出仕,從決心歸隱到期盼清明盛世重返朝閣的心理過程。

作者簡介

王績(585-644),字無功,自號東皋子、五斗先生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朝音樂家。王績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他滿身才華而得不到施展,在隋唐之際,曾三仕三隱。隱居時他常以琴酒詩歌自娛,擅長彈琴,曾“加減舊弄”,改編琴曲《山水操》,為世人讚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