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羅馬美學

古希臘羅馬美學

《古希臘羅馬美學》是198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閻國忠

基本介紹

  • 作者:閻國忠
  • 頁數:321頁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3
  • 裝幀:平裝
  • 統一書號:2209-13
作者介紹
閻國忠,男,1935年8月 15日生,河北省昌黎縣人。北大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哲學系美學教研室主任、中華美學學會常務理事,現已退休。1955年考人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60年畢業後留哲學系任教,1963年 7月調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處任秘書,1979年回北大。閻國忠長期從事美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80年代前,著重在西方美學史方面,90年代後較多地涉獵了中國當代美學及美學基本原理方面。在西方美學史的研究上,老一輩學者朱光潛做了奠基性的工作,朱先生的《西方美學史》被國家教委評為優秀教材特等獎。閻國忠在朱先生基礎上深化了對西方美學史的研究。他的處女作《古希臘羅馬美學》不僅在資料的占有上有了較大的拓展,在理論分析上也更加系統和完善了。書中對古代希臘羅馬的審美範疇進行了邏輯地梳理和概括。在他看來,“和諧”是古代美學的原始範疇,這一範疇的形成是與古希臘時期的歷史文化背景,特別是與奴隸主民主制的政治體制分不開的。“和諧”之後,為“善”或“有益”,為“理念”,為“整一”,為“悲劇”,為古羅馬時期的“崇高”。統一的羅馬帝國及一神教為“崇高”範疇的形成提供了可能。他的這種觀點及研究方法在國內美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閻國忠對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美學的研究更是具有開拓性意義:中世紀長達一千年左右,神學著作浩如煙海,但在美學史上卻基本上是一片空白。閻國忠在翻閱大量神學著作後,發現中世紀在美學上雖有著濃重的宗教意味,且表達極其晦澀,但卻十分深邃和豐富。經過長久地思索和研究,他將中世紀神學美學概括為五種基本的審美意識,即本體意識、創造意識、象徵意識、靜觀意識、回歸意識。他認為恰是這五種審美意識使中世紀神學美學成了近現代西方美學的第二個源頭。他的這種不是停留在表面字句,而是沉人基督教教義及神學核心觀念中,發掘其美學思想及精神的學術視野與研究方法,對於美學史的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美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源起於歐洲。中國自身的美學雖從上世紀末就已開始形成,但迄今尚未真正成熟。80年代後,中國美學受到西方現代哲學的強烈衝擊,學術觀點及方法上的論爭更是層出迭起,時起時伏。在這種情況下,閻國忠感到有必要將自己研究的重心轉到美學基本原理及中國當代美學上來。他從朱光潛的學術道路看出,中國美學從康德、叔本華、克羅齊等超離出來走向馬克思主義是理論發展的必然,同時,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廣泛吸收借鑑西方美學成果也是理論發展的必然。在此之後,他又研究了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美學的所有重要學術論爭,其中涉及到美學中的各種思潮和學派,他看到源起於五十年代,而在八十年代獲得極大豐富發展的“實踐美學”在當代中國美學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實踐美學”的成就之一就是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美學中的地位,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很明顯,那就是它在將“實踐”概念引進美學的時候沒有將一般物質實踐與審美實踐區分開來,從而忽視了審美實踐自身的一些特性。閻國忠主張從傳統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西方現代美學三個方面的研究人手,並把這三個方面聯繫和融通起來,努力建構有中國自己特色的美學體系。他自己在美學基本原理方面已做了不少的探索,但他認為這是一件巨大工程,需繼續做下去,乃至付出一生的努力。閻國忠主編的《美學百年》叢書,試圖對20世紀以來的中國美學作一系統的總結,這應是他這一努力的組成部分。閻國忠在學術研究中重視基本資料的積累,凡所涉獵的問題,有關資料都力求詳實完備;同時,他重視對包括政治、經濟、宗教、倫理等在內的文化背景的揭示,凡重要立論都盡力找到足以支撐它的歷史依據。他不放過任何一個重要的概念或命題,並且往往從被人們忽略了的概念或命題中發掘出具有本質意義的內涵。他認為任何一個思想家、一種思潮、一種有影響的理論均應是一個整體,研究者的任務就是把所研究的對象置人到這一整體中,從整體中去觀察,去分析和評論。閻國忠重視邏輯與語言,這或許是他的著述所以獲得成功的秘訣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