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朗洞

古城朗洞,位於榕江縣城最北端,距縣城86公里。苗山侗水間,居住著76個自然寨,共24600多人。是侗、苗、漢、瑤等多種民族和諧共生的一個美麗生態大家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城朗洞
  • 地理位置:榕江縣城最北端
  • 人口:24600餘人
地圖信息,
古城朗洞,東界黎平縣尚重鎮;西界台江、雷山縣;南接寨蒿鎮;北接劍河縣太擁、南哨鄉。由於地處台江、雷山、劍河、黎平等縣之鄰,是榕江地區通往各鄰縣以至湖南、湖北等省的必經之道。古城朗洞,是其商業的集散之地,更是各種民族文化的交匯融合之地。為我縣北部邊陲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古城朗洞,更為特殊的是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舉行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央第一方面軍,紅三軍團福建師、紅五軍團等長佂過朗洞“整編”。在中國革命史冊中閃爍著光輝燦爛的一頁,至今令人緬懷和留連。據史書《一復苗疆善事宜書》記載,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貴州總督張廣泗奏書朝廷。1737年,應請將原駐古州之開泰縣丞改駐朗洞,稱朗洞縣丞。時稱理苗縣、理民 縣,隸屬黎平府,至今已有277年歷史。乾隆三年1738年,朗洞建石城,城周530丈,合三里三分零, 高一丈,垛牆高四尺五寸。城門四個,垛口456堵。城內商業繁茂,設有湖南、福建、江西、貴州等四大會館。朗洞縣丞經濟繁榮,人才輩出。1909年,朗洞縣丞直至清宣統元年撥歸古州。至民國三年1914年,廢朗洞縣丞,設一等分縣,仍隸屬榕江。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分縣被撤。設區署,後改設榕江縣第五區。解放後,1962年,設過縣級區。因離縣城遙遠,交通不便等,短期內被撤。後改為公社至今天的朗洞鎮。古城朗洞,是長江、珠江兩大水繫上游的分水嶺。素有雷公山腹地“小平原” 之美稱。鎮內有久負盛名的“塔影橫江”、“ 文筆書天”、“ 九獅奔浴”等八大景觀,以及革命文物;城外有“八萬山、老山界” ,豐富的原生態動、植物資源。是當今世界文化旅遊業開發的熱點。特色的民族風情、特色的農業產業文化、特色的紅色文化城鎮、是開發特色旅遊業重要的一塊寶地。古城朗洞,期待您的加盟、投資、旅遊觀光……

地圖信息

地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