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佳鄉位於四川省榮縣東北部,距縣城30公里,距雙流國際機場200公里。古佳鄉幅員面積42平方公里,轄12個村,人口3.4萬,是榮縣幅員面積最大的鄉鎮。古佳鄉境內有豐富的頁岩、芒硝資源,有成雅(成樂)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橋和一個年吞吐量約400萬噸的四級火車站。由於交通區位優勢非常明顯,古佳鄉2008年已經成為成都南部重要的物流、倉儲和商貿集散地。
基本介紹
簡介,生產總值,鄉鎮優勢,交通優勢,能源優勢,勞動力優勢,政府保障優勢,水果之鄉,發展果林,綠色食品,生產效益,農業建設,發展計畫,惠民行動,旅遊文化,
簡介
古佳鄉距離縣城約30公里,這裡沒有一個工業企業,但擁有漫山遍野的優質椪柑、新津柑橘、梨子,面積達12000多畝,總產量將達4000多萬公斤。走進古佳,放眼望去,盡收眼裡的是那青山綠水,撲鼻而來的是濃濃的果香,這裡的空氣格外的清新。道路邊的果園裡、山林中,麻雀、畫眉在飛舞,蟬在歌唱,還有那勤勞的村民在果園中勞動。
生產總值
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按照“立足鎮情、解放思想、抓住機
遇、發展普興”的工作指導思想。以及“一年打基礎,二年起好步,三年快發展”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古佳鄉社會經濟穩步發展。1998年,古佳鄉農村社會總產值11236.33萬元,比1995年增長1.53倍。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22.68%、44.71%、32.61%。全鎮農業總產值5645.94萬元,比1995年增長15%,其中農業產值2949.38萬元,比1995年增長10.2%,畜牧業1852.33萬元,1995年增長18.60%,林業58.25萬元,其它268.43萬元,比1995年增長16.20%。全鎮鄉鎮企業19個,從業人員1104人,創總值5042萬元,稅利125萬元,產值和利稅分別比1995年增長63.37%和43.15%。其中,鄉村兩級企業6個,職工人數909個,創總產值2353萬元,利稅61.49萬元,分別比1997年增長69.51%和32.56%。種植業以糧油為主,1998年全鎮糧食作物面積25659畝,占農作物總播面積的69.81%,糧食總產1124.74成公斤,比1995年增長12.31%,其中:水稻13452畝,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52.43%,總產781.39萬公斤,單產581公斤,比1995年增長4.14%和6.20%,小麥9341畝,占糧食作物面積36.40%,總產225.50萬公斤,單產274公斤。經濟作物5331畝,其中,油菜3433畝,單產95公斤,總產32.70萬公斤。養殖業訂以養魚、小畜禽為主,各類水產總產值為789萬元。
鄉鎮優勢
交通優勢
致和鎮位於成都市北郊,地處榮縣南大門,是城鄉結合部。境內交通發達,出境公路有成致路(全長20公里)、成致高速(19.92公里)、致郫路(15公里)、漢致路(40公里),並且實現了村村通水泥公路,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能源優勢
古佳鄉境內有豐富的水源水能,人民渠一、二、三、四、五、六、七號支渠貫穿全境,為轄區內工業用水、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青白江繞境而過,水能優勢強大。境內有水利發電站裝機總容量7070千瓦,年發電量3200萬度。致和境內有大小變電站2個,為工農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能源保障。天然氣管道鋪設到位,能保證企業發展用氣。
勞動力優勢
古佳鄉有人口3.4萬人,其中農村剩餘勞動力2萬餘人。2008年,古佳鄉加大了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培訓,提高了剩餘勞動力的素質,為企業用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加強對剩餘勞動力的檔案建設,方便企業選人用人。一般企業職工年工資6000-10000元,管理人員年工資10000元-100000元。
政府保障優勢
古佳鄉政府大力為招商引資提供便利條件,配合企業快捷辦理有關征地手續,同時按企業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搞好農戶的拆遷安置。2005年,致和鎮將對拆遷農戶實行公寓式安置,做到隨時拆遷隨時安置,充分滿足企業能按時用地。2003年,聯邦製藥征地500畝,只用時1個月完成拆遷交付使用土地,創造了榮縣拆遷安置的最快記錄。加強對企業的服務性工作,並承諾“只服務,不索取,只給予,不強求”,協調好企業與各主管部門之間的關係,全力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寬鬆的政治環境。
水果之鄉
烈日炎炎的2007年7月12日,離開了喧囂的城市來到離城約30公里外的古佳鄉,一場大雨洗滌後的水泥路面乾乾淨淨,車過之處沒有一絲飛揚的塵土。放眼望去,盡收眼裡的是那青山綠水,撲鼻而來的是濃濃的梨香,這裡的空氣格外的清新。道路邊的果園裡、山林中,麻雀、畫眉在飛舞,蟬在歌唱,還有那勤勞的村民在果園中勞動。古佳,這裡沒有一個工業企業,但擁有漫山遍野的優質椪柑、新津柑橘、梨子,面積達12000多畝,總產量將達4000多萬公斤。
發展果林
由於這裡沒有工業支撐,發展經濟果林便成為了百姓增收的重要內容,19年前,古佳鄉村民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放炮改土種植了2000畝新津品種的柑橘,優質柑橘早就遠銷雲南等地,古佳鄉的新津柑橘10年前在省內外就小有名氣,柑橘生產使這裡的村民們並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河壩灣、小井沖等5個村的村民,水果銷售年收入上萬元的每年就占總戶數的50%,河壩灣的農戶,每年水果銷售收入上萬元的占80%。修樓房、購買家電改善生活條件,錢就是從果園中‘結’出來的。”鄉黨委書記李鹹高這樣介紹。在古佳鄉工作了9年的李鹹高告訴,古佳鄉離城遠,沒有工業污染,沙性土壤,非常適合水果栽植,在良好的經濟效益吸引下,在黨委政府的正確引導下,2008年來水果發展的規模逐年增加,品種也由過去單一的新津柑橘一個,擴充到新津柑橘、椪柑、黃花梨等3大類,面積遞增到12000畝,僅2008年的投產面積就達到10000畝以上。在古佳鄉,水果面積達到人均1畝。河壩灣村,2008年還有望被自貢市列為綠色高產業示範園,2008年正在作項目的規劃中。
綠色食品
李書記介紹,鄉黨委政府一邊發動民眾發展水果,同時更加注重產品的銷售,通過扶持鄉內經濟人隊伍外,還通過網際網路對外發布產品信息,使省外客商到鄉採購的人數一年比一年多,只要來過一次的外地客商,必來第二、第三,多數外地客商成為了古佳鄉的長期客戶,他們都衝著這裡的水果口乾好、綠色無公害、消費者喜愛而來的。2008年,為了推廣無公害管理技術,縣農業科技推广部門又在鄉內示範搞起了“以蟎治蟎”不施農藥的水果管理新技術,這將更有利於提高產品的內在質量,讓產品更綠色無公害。“鄉黨委政府的目標是,從2008年起,利用3年的時間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爭取在2009年實現旱地無糧食作物種植,覆蓋在旱地上的全部是果樹,面積達到15000畝,到那時,這裡既是青山環抱,又是金銀漫山。”副鄉長張勝濤這樣說。
生產效益
在古佳鄉河壩灣村村主任龔伯龍的梨園看到,一米高的梨樹掛滿了豐收的果子,成熟的梨子壓彎了樹幹掉駝了樹枝,藏在果帶里的果子散發出濃濃的清香。果園裡,鄉幹部正陪同雲南客商在果園中看貨採購。龔伯龍告訴記者,2008年3畝梨子總產量可能有7500公斤,上等果達到70%,上等果在果園邊的銷售價為每公斤1.6元,3畝的水果銷售收入10000元沒有問題。“古佳鄉的水果賣得起價,主要是這裡的管理嚴格按無公害化管理方式進行,做到了有殘留的農藥堅決不施;在銷售時,不論本地的還是外地的客商,不搞欺詐銷售,是上等果就是上等果,不參雜施假,果農講誠信,往年外地客商來採購遇到路爛,村民還要幫忙推車到大公路上,與客商建立了友好的合作關係,現在柏油馬路修到各村,今後的銷售前景更好嘍!”小井沖村主任龔伯龍這樣高興地說。
農業建設
“縣農業局的專家教我們採用了些新的方法,這片果林,以往每年要打5次農藥,2008年打2次就足夠了。”2008年,在榮縣古佳鄉河壩灣村,1組村民歐春梅指著自家果實纍纍的椪柑林介紹。
古佳鄉種植椪柑8000餘畝,新津4000餘畝,梨2000畝,雜果1000畝,正逐步達到旱地無糧,實現一鄉一業。為提升水果品質,在縣農業局的技術支持下,正全力打造越溪河流域20萬畝果畜產業帶榮縣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
據縣農業局技術人員介紹,要使水果產品達到無公害,最根本的就是要少噴或免噴化學農藥。於是,縣農業局專家指導果農在果林中安裝捕蛾燈,在果樹上掛捕食蟎,在果林中圍養雞,以捕殺紅蜘蛛、燈蛾等害蟲害蟎。“現在的蟲蛾、蚊子等少多了,夏天的時候我們家裡也不用點蚊香了。”河壩灣村3組村民劉天才這樣說。此外,為使果樹根系發達,枝繁葉茂,增強其抗病、抗旱能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還指導果農施用硫酸鉀型複合肥。
發展計畫
2008年是古佳鄉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之年。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執政行為的透明度,強化用權行為監督,切實促進幹部作風轉變和行政效能的提高,按照《中共榮縣縣委榮縣人民政府關於深化機關效能建設最佳化發展的意見》(榮委發[2008]18號)和《中共榮縣紀委榮縣監察局關於開展辦事服務公開承諾活動的通知》(榮紀發[20]號)的要求,結合古佳鄉實際做以下公開承諾:
一、農業增加值增長10%,糧食總產量穩定在7800噸;農民人均收入增加500元;培訓農民工1000人,縣外勞務輸出實現3500人,實現勞務收入3000萬元以上,回引工程4個。
二、工業總產值536萬,鄉鎮企業總產值700萬元;
三、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23萬元;
四、符合政策生育率達到92%,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6%以上。
五、安全生產實現“四為零、一控制”穩定防邪實現“三為零”;
六、按照“四好班子”的要求抓好黨委自身建設,提高幹部隊伍綜合素質;堅持從嚴治黨,搞好黨風廉正建設
發展新黨員6名,確定發展培養對象65名,全面推進農村基層當組織建設。
惠民行動
一:改造小二型水庫兩座(鴨子凼水庫、古佳河水庫),總投資五十萬元。牽頭領導:張勝濤、責任人:張勝濤,辦理時限:六月底前完成
限:六月底前完成三:新建鄉村客運站一個。牽頭領導:林建清、責任人:劉榮華,辦理時限:五月底前完成
四:整治古佳街道。牽頭領導:林建清、責任人:劉榮華,辦理時限:六月底前完成
五:新建一所可容納160名學生住宿的寄宿制學校。牽頭領導:代馳忠、責任人:陳德軍,辦理時限:九月底前完成
六:新建一個農戶集居點。牽頭領導:代馳忠、責任人:龔榮辦理時限:2009年12月底前完成
七:完成35公里通村油路。牽頭領導:林建清、責任人:劉榮華,辦理時限:六月底前完成
八:實施三個村網的農網改造。牽頭領導:林建清、責任人:吳洪偉,辦理時限:十二月底前完成
九:解決五個低保戶的建房改造問題。牽頭領導:代馳忠、責任人:祝伯芬,辦理時限:十二月底前完成
十:新建沼氣池100口。牽頭領導:張勝濤、責任人:虞方權,辦理時限:十二月底前完成
旅遊文化
大佛沱摩崖造像
大佛位置
從四川省自貢市榮縣新橋鎮坐船沿越溪河而下,沿途觀光兩岸翠綠欲滴的垂柳、河竹、梧桐、高山上挺拔的青松,還有撒網捕魚的艄公,40餘分鐘12公里航程轉眼就過去。停靠船舶的碼頭,就叫大佛沱碼頭。沿越溪河邊的山路再步行10餘分鐘,懸崖上雕刻的大佛便呈現在眼前,雕刻的大佛,坐落在自貢市榮縣古佳鄉與自貢市榮縣新橋鎮交界處,屬自貢市榮縣古佳鄉管轄區。
文物詳解
這尊站立的大佛,雕刻在一座名叫大坪山的大山山腳下的山崖上,大佛坐向右右各10餘米處,是一處高約15米的天然岩穴,恰似一間房屋,能遮風避雨,尤其大佛坐向右方的岩石,從側面看過去既像兩根巨大的樹根牢牢地插入地下,又像兩根巨大的石柱將岩穴撐起,兩根石柱的中間,有一顆盤根錯節的古樹,裸露的樹根纏繞在石柱周圍,當地80多歲的張大爺說,當娃兒時就曉得那顆樹了,雖然樹根裸露在外,但千百年來,任憑風吹雨打,但就是沒有吹翻過,硬是稀奇,傳說這顆樹吸收了大佛的靈氣。當地60歲的陳光文說,在大佛的山頂上,過去有一顆3個人都圍不完的大松樹,根深葉茂,但茂盛的根系就要滲入大佛頭頂時,大佛做法將大樹至於死地,80年代,這顆死樹砍下來後,一個村的民眾平分的,他分得那塊木料做的板凳,至今還在。
離大佛坐向下方約20米處,就是奔流不息的越溪河,河面寬約10米,河水湍急,撞擊岸邊的岩石發出咆哮聲,光著腳丫站立的大佛,既像在做法鎮壓咆哮的河水,又像在為百姓祈禱風調雨順,大佛坐向的對面,是高聳的大山,越溪河就像一個玉帶纏繞在兩山腳下。
歷史概述
雕刻在懸崖上的大佛,身披紅色袈裟面帶微笑站立著,左手護胸,右手向下略微垂直,半握拳,掌心放有一顆紅色佛珠,佛像四周雕刻有小佛像。據民國《榮縣誌.水道》記載,“擁斯芒水(即現在的越溪河水)……南至大佛沱。”大佛沱位於新橋與古佳兩鄉交界的大佛沱水電站,在距水電站一里的越溪河左岸崖壁上,淺雕1 龕14尊造像,立像為立佛,身高4.8米,寬2米,佛像右手下垂作與願印,掌中握摩尼珠,佛頂光環內有13尊結跏跌坐的小佛像。《榮縣誌》記載說,我縣的摩崖造像,佛像均為坐姿,唯有此處的佛像是立姿。1985年8月,當地村民籌資修建了兩層護身架殿,以此保護佛像不被風吹雨打。據文物考古專家考證,此處大佛雕像,雕刻於晚唐時期,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今年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縣文物管理所的同志介紹,由於距離古佳鄉較遠,因而平時的管理就委託給新橋鎮文化專乾。
村民陳光文介紹,在文革破“四舊”期間,佛像的腳、手、頭曾被人用鐵鑽子打爛過,後來有信佛的民眾又將其進行了修補。2003年1月,在當地民眾的籌資下,古佳鄉做喪葬品的賴榮和便用民眾捐獻的“功德錢”購買了油漆,並利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對佛像進行“化妝”,從而使大佛容光煥發,佛光高照,在大佛雕像旁邊,還有賴榮和等幾人對佛像“化妝”的記載。
由於佛像造於大山的崖壁上,腳下又是湍急的河流,因而方圓一兩公里處沒有人煙,只有咆哮的河流日夜陪伴“靜心修煉”的大佛,平日裡,只有村民從它面前走過。村民張婆婆說,雖然平日裡沒有人來燒香,但每年的大年三十、初一還有四月八這些日子,燒香拜佛的人特別多,成都、宜賓、雲南的香客都來這裡燒香,人多的時候有好幾百人,河對面的人過不了河,他們就在對面燒香。四月八這天是漲“藥王水”的日子,當地不少老百姓都來這裡燒香,祈求大佛保佑風調雨順。
據當地百姓傳說,大佛剛雕刻那時,香火十分冷清,村民們不知道“他”的法力,後來當地有一家大戶人家的孩子,4歲了還不能說話,每天下午就害怕,一天夜裡,神仙就託夢給這戶人家,點化家長去給大佛上香,於是,這戶人家便提著上等酒菜、錢紙蠟燭來到這裡祈禱,當家長在上香的時候,忽然就聽見有孩子在說話,但四處張望,就是沒有看到人影。孩子的家長上完香禱告一番回家,剛走到家門口,就聽見孩子在呼叫自己,不會說話的兒子在大佛的“幫忙”下終於開口說話了。大佛顯靈的訊息一傳十,十傳百,便在當地傳開了,不旺的香火從此旺盛起來了,傳說也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
神話傳說
在大佛旁邊100餘米處的道路邊石壁上,還雕刻有一尊觀音菩薩和土地菩薩石像,據當地村民傳說,過去有一個挑擔子的窮人家,每天就要路過此處,有一天,這個人再次路過此地時,感到十分的疲憊,於是放下擔子靠石壁打瞌睡,入睡後,觀音菩薩和土地菩薩夢中點化他,旁邊的草叢中,有一頂鍋銀子,叫他拿回去蓋房子、種莊稼和拯救其他百姓,當此人醒來後,按照神仙點化扯開草叢,下面硬是藏了滿滿一堆銀子。這個窮人興奮的拿到銀子挑著擔子回家,按照神仙吩咐一一照辦,不久,這個孤苦伶仃的窮人不僅修建了四合院的大瓦房,還討了媳婦,成了當地的大戶人家。為了報答觀音菩薩和土地菩薩的“幫忙”,這戶人家便帶著子孫們,來到此地用了一年的時間在石壁上精雕細刻夢中模樣的觀音菩薩和土地菩薩。如今,兩尊菩薩像還完好無損,當時窮人拾走了“銀子”的光滑石窩還依舊呈現在路人的眼裡。
無法考證的傳說,也和大佛顯靈的傳說一樣,一代一代的這樣傳說著。如今,當地村民還用這個傳說教育孩子要勤勞動,不要懶惰。凡到大佛燒香的香客,也必定到此處燒香禱告,但是,傳說的中奇蹟,再也沒有降臨過人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