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事工程紀實叢書·驛騎星流:中國驛站

古代軍事工程紀實叢書·驛騎星流:中國驛站

《古代軍事工程紀實叢書·驛騎星流:中國驛站新考》從周朝以前的驛站建設說起,按照中國古代驛站興起和衰落的順序,有條理地對歷朝驛站建設進行了認真梳理與研究,比較系統地介紹了驛站在中國經濟、政治、社會、軍事、文化發展中具有的獨特地位和作用。

基本介紹

  • 書名:古代軍事工程紀實叢書•驛騎星流:中國驛站
  •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頁數:304頁
  • 開本:16
  • 定價:35.00
  • 作者:張曉軍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5731462, 7505731467
  • 品牌: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古代軍事工程紀實叢書·驛騎星流:中國驛站新考》層次分明,語言敘述簡潔優美,關於驛站軼事、著名驛站介紹以及大量圖片的使用更增強了全書的可讀性。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中國古代驛站概述
第一節中國古代驛傳的方式
第二節中國古代驛站的規格
第三節中國古代驛站的人員
第四節中國古代驛站的業務
第五節中國古代驛站的法規
第二章青鳥傳書:先秦時期的驛站建設
第一節周朝以前的驛站建設
第二節周朝的驛站建設
第三節先秦時期驛站建設特色
第三章帝國一統:秦漢時期的驛站建設
第一節統一的秦朝驛站
第二節兩漢驛站的發展
第三節秦漢時期驛站建設特色
第四章亂世蓬勃:魏晉南北朝的驛站建設
第一節發展中的驛站建設
第二節首部驛站法規的制定
第三節蜀漢驛站的發展
第四節水路驛站的出現
第五節少數民族地區驛站的興起
第六節魏晉南北朝時期驛站建設特色
第五章盛況空前:隋唐時期的驛站建設
第一節規模龐大的驛站設定
第二節體系完善的驛站制度
第三節唐朝館驛設定與形制
第四節驛夫的命運與反抗
第五節少數民族地區驛站
第六節隋唐時期驛站建設特色
第六章走向輝煌:宋遼夏金元時期的驛站建設
第一節宋朝驛站的特色
第二節遼、西夏、金驛站的特色
第三節元朝驛站的特色
第七章帝國斜陽:明清時期的驛站建設
第一節走向完備的明朝驛站
第二節趨向頂峰的清朝驛站
第三節明清時期驛站建設特色
第四節中國古代驛站的衰落與消失
第八章中國古代驛站的歷史地位與軼事
第一節中國古代驛站的歷史地位
第二節中國古代驛站軼事
附錄:中國古代其名驛站(道)介紹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本書是在認真繼承和整合中國古代驛站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了中國古代驛站在軍事上的重要作用,結合占有的資料,深入淺出地探索了驛站在經濟、政治、外交、文化、城市發展、民間交往等方面的獨特地位和重要作用。這一課題的完成,對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中國古代軍事裝備保障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較大的理論價值。
南宋詩人陸游在《別建安》一詩中有“欹帽揚鞭晚出城,驛亭燈火向人明”的詩句,給人以溫暖和啟迪。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其實同樣都在經歷著從一個“驛站”向另一個“驛站”艱難跋涉的行程。所以不管面對的是風霜雨雪,還是麗日和風,我們都要像古代的驛人一樣沿著既定的目標不斷前行,因為前方總有指引人生目標、溫暖我們心靈的“驛亭燈火”在等著我們。在本書即將付梓之時,同樣希望“驛亭燈火”成為本書作者在學術研究和人生旅途中不斷前行的動力。
本書以歷史為脈絡,對中國古代驛站的發展進行了系統而精煉的概述,特別是對中國古代驛站作為一種軍事設施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重點闡述,力求做到學術性與趣味性的有機結合,可以作為歷史愛好者和軍事愛好者的參考讀物。當然,由於作者的學術水平所限,雖然已盡全力,但是書中一定還有不準確甚至謬誤之處,歡迎廣大專家和讀者朋友不吝賜教。書中使用的繪圖和攝影作品,將通過適當途徑付酬。

序言

在一些古裝電視劇或電影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座驛站在夕陽下煢然站立,畫面靜謐而顯得有些孤獨。這時只見遠方塵煙滾滾,轉眼間一匹駿馬飛馳而至,馬還沒有停穩,滿頭大汗、風塵僕僕、身背公文袋的驛卒已翻身下馬,連氣都顧不上喘一下,就急忙將背上的公文袋交給早已做好準備的另外一名驛卒手中,大喝道:“五百里加急!御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隨即又見塵煙滾滾,接到公文袋的那名驛卒已經縱馬遠去。此時,古道凝雲,已近黃昏。這些畫面中的驛卒到底是些什麼人?驛站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五百里加急”為何又會如此急迫?所有這一切還得從我國古代的驛站制度開始說起。
關於驛站,《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所以,驛站是古代為傳遞官府文書、軍事情報的人員或者是來往官員途中提供交通T具、飲食住宿的組織和場所。驛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歷史朝代,其名稱也是種類繁多、各不相I司的,一般來說,在先秦時代,以車傳送稱做“傳”,步遞稱做“郵”,馬遞則稱做“驛”;為驛傳設定的中途停駐之站稱做“置”,為郵遞設定的中途停駐之站稱做“亭”。這種由郵傳與驛站設施和機構組成的郵驛系統,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為政治、軍事服務,承擔傳遞文書、接待使客以及轉運物資的任務。唐宋以後,驛站主要分為驛、站、鋪(遞鋪)三部分。驛、站是傳遞重要文書和軍事情報的組織,為軍事系統所專用,直屬中央部門管轄;鋪由地方廳、州、縣各級政府領導,是地方一級的機構,只負責公文、信函的傳遞,凡是州縣往來公文都由遞鋪傳送。郵驛系統是高度集權的大一統的專制主義王朝強化政治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基礎設施,對於切實強化武備、及時決斷軍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有人將郵驛系統形象地稱之為國家的“血脈”。明代學者胡纘宗在《願學編》一書中曾經指出:“今之驛傳,猶血脈然,宣上達下,不可一日緩者。”當時的有識之士也曾多次強調:“驛遞,天下之血脈也……血脈之關通必賴郵傳之遞送也。”暢通的血脈對於一個健康的肌體來說是一刻也不能或缺的,同理,正常運轉的驛站系統對於一個發展的國家和社會來說也是須臾不可離開的。除了在政治和軍事上的重要作用外,高效能驛傳系統的存在也推動了社會生活中信息傳遞方式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民間交往活動的發展、經濟的流通和文化的融合。可以這樣說,華夏文明能夠持久煥發出蓬勃的生機,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建立,都和我國較早建立與始終保持著一個健全的郵驛系統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加之地形異常複雜,跨越多種氣候區域,所以在很長時間內中國就“國家”而言是世界最大的,這就給國家運作造成了極大困難。因此,中國歷代政治家多主張穩定的行政制度,進行大量的文化、技術推廣從而達到標準化,避免造成地區間分化,從而維持國家的統一意識。常有人感嘆中國體制僵硬、保守,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維持遼闊國家的意識和利益統一而“不得不”採取的方式。因為沒有相對統一的現實利益和信仰意識訴求,是無法形成組織的,民族、國家作為組織的一個層次,同樣適用這樣的理論。而如何達成趨同的訴求,就需要進行一系列大型國家工程,來打通國家的血脈,溝通各地的聯繫,讓國家成為一個真正統一的實體。我們熟悉的秦朝“馳道”和“直道”,就可以算作是中國最早的“戰略高速公路”,主要用作運送軍隊和糧草等戰略物資。其實只要是在大一統的時代,國家的道路建設和驛站發展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漢、唐、元、明、清各代均有相應的成就。同時,道路建設和驛站發展可以讓沿途居民加速融合,便於商貿往來,打通地域對意識的隔斷,因為交流才能消除隔閡、避免矛盾。而隨著地方間的通婚和文化的標準化,各民族之間不斷融合,中國人最終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國家觀念。有了道路,再加上驛站,朝廷和地方的通訊才能暢達,才能讓政令和反饋及時有效,整個國家也才能正常運轉。中國古代的驛遞速度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準,同時還有一整套完善的驛站運行機制,比如機構的完善、人員的選拔、監管的落實等,在很長時間內這項成就所達到的高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
在遠古時代,生活在亞洲東部廣袤土地上的我國古代先民在為中華文明奠基的同時,也創造了信息傳遞的初級方式。在我國商周時期,當時的驛遞運行已經開始完備起來,為管理一個龐大國家提供了基礎和保證。秦漢大一統國家形成之後,郵驛體制開始逐步健全起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首部驛站法規,可惜沒有保存下來。這個時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各個民族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少數民族建立的驛站也開始發展起來;漢族人民躲避北方戰亂而形成的大規模移民,促使我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由於當地水網密布的特點,這一時期的水驛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到了唐代,疆域的開拓和國力的強盛都使驛站建設達到了一個相當的水平,賓士在廣袤國土的驛騎也成為盛唐恢弘氣象的一種象徵。到了宋代,由於應對尖銳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需要,驛站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全面引入了軍事化的管理體制,完善了驛站法規,而與宋朝同時並立的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的驛站建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元代建立了統治區域空前廣袤的大帝國,以“站赤”為特色的驛站建設得到空前的發展,站點設定合理,傳遞工具多樣,效率大為提升。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時期,各項制度趨於完備,驛站建設大為完善,驛遞速度也達到了工業革命以前的頂峰,驛遞系統為封建統治階級管理幅員遼闊的國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整個世界的郵遞發展歷史來看,中國的郵驛系統較早形成,並且較早具有了完備的結構形式和迅捷的工作效率,長期在世界上居於突出的領先地位。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劃時代變革,信息傳遞制度和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和中國古老的封建制度不能適應歷史發展而逐漸走向沒落一樣,中國傳統郵驛制度的種種弊端愈益暴露。早在明朝,名臣海瑞就發出了“驛遞之疲,千瘡百孔”的感慨,以敏銳的眼光指出了郵驛系統在表面繁榮下存在的深刻危機。到了清代晚期,古老的郵驛系統不僅落後於時代發展,而且到了人不敷出、難以為繼的地步。古老中國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有識之士已經深刻認識到傳統郵遞系統本身所存在的致命弊端,紛紛呼籲對驛遞系統進行改革,興辦新式郵政。隨著輪船、鐵路、電訊、郵政等技術和制度的引進、創建和發展,原有的郵驛系統已經越來越不符合時代前進的要求,反而成為社會前進的負擔。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廷詔命設立郵傳部以掌管輪船、鐵路、電訊、郵政事業,大致在此前後,我國原有的驛遞系統隨著封建王朝一起,終於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走到了歷史的盡頭。。1912年5月,剛剛成立不久的中華民國政府宣布將全國驛站全部裁撤。古老的中國在驛站制度上經歷了一次實質性的大變革,新式郵政的時代開始了。
應當說,古代郵驛系統也是中華文明創造的傑作之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傳遞信息的國家,驛站歷史長達3000餘年,建設的驛道四通八達,驛站星羅棋布,可以說只要是國家統治力可以達到的地方,就會有驛站設施的存在。但可惜的是歲月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造成我國目前現存的驛遞遺址、文物並不是很多。雖然近些年有關部門通過深入細緻的文物普查又發現和挖掘了一些,但是與我國悠久的驛遞歷史和燦爛的驛遞文化相比,數量仍然算是很少的。同時這些現存的驛遞遺址,也因為保護意識淡薄、保護經費缺乏等種種原因,普遍缺乏完善的保護措施,甚至有一些正在從我們的視野中慢慢消失。驛遞文物保護T作需要引起各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並且要進一步做好文物調查與保護工作。我國保存比較完好的驛遞原址也有一些,例如我國郵政部門於1995年8月17日發行了志號為“1995—13”的“古代驛站”特種郵票,郵票七的兩處驛站遺址均屬於明代。一處是位於江蘇省高郵市古城南門外的盂城驛(屬於水馬驛站),另一處是位於河北省懷來縣西北洋河北岸的雞鳴山驛(屬於陸驛)。這兩處驛站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好、規制比較完整的驛站,並且分別是水陸兩種驛站形式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除了這兩處之外,我國有代表性的驛站和驛道還有一些,這在本書的附錄中進行了專門的介紹。
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中國古代驛站的規模、速度、數量與作用自然與今天的同類機構和設施無法相比,但就中國古代驛站組織的嚴密程度、信息傳遞系統的覆蓋水平來說,在歷史上已經達到了相當完備的程度。可以說中國古代驛站的成就不僅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人類古代文明輝煌成果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礎之一。驛系統與現代社會的郵政設施、高速公路的服務區、貨物中轉站、物流中等等,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和功效。中國古代驛遞系統的組織嚴密程月信息傳送效率、機構運轉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是老祖宗留給們的豐厚遺產,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同時,中國古代驛遞系統對於軍上的價值更是不言而喻的,是中國古代軍事裝備與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分,而這方面也正是本書要研究的重點內容。希望通過本書的出版與發能夠吸引更多的人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對中國古代驛站這一寶貴遺產產生趣與愛好,提高知識的普及程度,使更多的人關注我國的軍事裝備與保下作,同時這一課題的完成也可以為加強中周古代驛站學術研究和文物護工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