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東人口

古代山東人口,山東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開發歷史悠久。今山東境內沂源猿人化石的發現,證明了數萬年之前舊石器時期,山東就是古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搖籃。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現,說明了今山東地區在華夏族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山東西南部曾為商人活動的地區。西周、春秋戰國時代,今山東境內的齊、魯兩國經濟比較發達,成為全國人口較稠密的地區。西漢元始二年(2年),山東人口達 1100多萬,約占全國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東漢自順帝以後經濟情況逆轉,戰亂紛起,人口減少,永和五年(140年),山東人口800多萬,只及西漢元始二年的四分之三。三國時期,社會動亂,加以饑饉與瘟疫,人口急劇下降。晉泰始元年(265年),山東人口降為160餘萬。隋統一南北後,鼓勵農桑,興修水利,經濟恢復、人口因之增加,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山東人口達900多萬,居全國之首。但隋煬帝對外屢次征戰,大興土木,加之天災,隋末人口銳減。及至唐“開元、天寶盛世”,人口又有增加。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山東人口約為50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10%。中唐以後,災亂頻仍,人口由膨脹轉而下降。宋統一後,國內經濟逐步復原,但因北宋末年“靖康之難”,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加之元朝時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元至順元年(1330年)山東人口僅100多萬,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明代,政治中心北移,加上採取移民和招撫流民歸業的政策,大批流民從長江流域遷到黃河流域。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山東人口增至500多萬。弘治四年(1491年),又增到600多萬,約占全國總人口的八分之一,復居全國首位。在山東人口發展史中,清代是一個十分突出的時期。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和平發展,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山東人口增至2500多萬,道光十一十九年(1830—1839年),已達到3100多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