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二村(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同沙社區轄自然村)

古二村(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同沙社區轄自然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古二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同沙社區,位於東城街道南部,地處丘陵地帶,距東城街道辦事處5千米,與古一村相鄰。2015年末,古二村戶籍人口203人。

清朝,古二村屬東莞縣缺口司。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七區同沙鄉。1999年,屬同沙行政村。2002年,屬東城街道同沙社區。

2015年,古二村經營物業為主,有商業鋪位33家,工廠3家,廠房0.7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252.4萬元。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二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同沙社區
  • 地理位置東城街道南部
  • 電話區號:0769
  • 人口數量:203 人(截至2015年末戶籍人口)
  • 車牌代碼:粵S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人口,經濟,社會事業,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清朝,古二村屬東莞縣缺口司。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七區同沙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第三區寮新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二區同沙鄉。
1953年,屬第一區同沙鄉。
1958年,屬附城人民公社同沙大隊。
1983年,屬附城區同沙鄉。
1987年,屬東莞市附城街道同沙管理區。
1999年,屬同沙行政村。
2002年,屬東城街道同沙社區。

行政區劃

古二村為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同沙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同沙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003018。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古二村,位於東城街道南部,地處丘陵地帶,距東城街道辦事處5千米,與古一村相鄰。
同沙社區

人口

古二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為黃姓、古姓、盧姓。2015年末,古二村戶籍人口203人,其中男104人,女99人;80歲以上1人,最年長者84歲(男)。外來暫住人口12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8人。

經濟

古二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植花生、甘蔗、木薯、豆類、水果等作物,盛產荔枝。2015年,古二村經營物業為主,有商業鋪位33家,工廠3家,廠房0.7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252.4萬元。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社會事業

  • 基礎設施
1955年,古二村通電,1988年通電話,1996年通自來水,2000年初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並於同年通網際網路。

交通運輸

古二村有松山湖大道從村前穿過。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相傳,宋朝中期,古姓族人從廣東五華縣梅塘鎮遷此定居立村,始稱“古村”。後因天災與匪患,古姓村民死亡殆盡,僅剩1名孕婦。明朝,黃姓族人從廣東博羅縣遷此定居,繁衍生息。由於村民多姓黃,又稱“黃屋”。1958年,黃屋村民和一部分跟隨過來的古村村民合併成村,取名“古二村”。
  • 本地方言
古二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東城話。
  • 傳統民居
古二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村中有7座,主要是泥磚、紅磚瓦房,建於20世紀60年代,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已空置。
古二村民居村頭有古井一口,始建於元朝,重建於20世紀60年代,已廢棄。
古二村內有洪聖公廟一座。傳說洪聖公是茅山道士,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戰勝妖邪,搭救黎民百姓。村民建洪聖公廟以作紀念。始建於明朝,2003年重建。
  • 民俗文化
古二村每年春節,村裡的婦女用水果、雞、豬肉前來祭拜,以求來年風調雨順。
  • 歷史事件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夏,古二村山洪暴發,房屋倒塌,損失嚴重。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2月28日,何棠、鐘水率領惠東寶護鄉團第三大隊東莞連隊47名戰士在大朗突圍後,轉戰同沙古村隱蔽。次日下午,國民政府軍張玉章部出動200多人偷襲在古村活動的東莞連隊,戰鬥到黃昏,東莞連隊傷亡8人,斃傷敵軍10多人。
1950年,古二村人民捐獻各種物資,支援中國抗美援朝,數名青年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1年5月至1953年4月,古二村開展土地改革運動。
1953年春,古二村旱災嚴重,影響春耕生產,政府組織民眾抗旱搶插。
1961年夏,古二村水腫病流行,多人患病。
1981年,古二村推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科學種田。

地方特產

古二村特色傳統食品有紅團、松糕、米餅、荔枝幹、龍眼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