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雜談

口述歷史雜談

《口述歷史雜談》是2014年海豚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陳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口述歷史雜談
  • 作者:陳墨
  • 類別:文學
  •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9月1日
  • 頁數:374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11021366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本書所收錄的文章,是作者從事口述歷史工作8年來的一些零星文章、筆記和訪談錄整理文稿。都是與口述歷史相關,因之較雜,故以《雜談》名之。 全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雜談部分,是對口述歷史的一些思考,這些不是學術論文,是思考隨筆。第二部分是序跋及編纂說明與後記部分。第三部分是採訪札記和訪談錄。
口述歷史 是一種蒐集歷史的途徑,該類歷史資料源自人的記憶,由歷史學家、學者、記者、學生等,訪問曾經親身活於歷史現場的見證人,讓學者文字筆錄、有聲錄音、影像錄影等。 之後,作為日後學術分析,在這些原始記錄中,抽取有關的史料,再與其他歷史文獻比對,讓歷史更加全面補充、更加接近具體的歷史事件真實。
口述歷史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在本書中作者談了什麼事口述歷史,口述歷史能為歷史學貢獻什麼,口述史學是什麼“學”等理論問題,這些不是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呈現的,是以思考隨筆的方式。書中還收錄了“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叢書”“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30卷本)《序言》以及叢書的策劃思路、實施方法、編纂方面的具體介紹。另外還收錄了部分方才札記和訪談錄,增加書籍的趣味性與可讀性。

圖書目錄

i大家來做口述歷史(代序)
1口述歷史能為歷史學貢獻什麼?
14口述史學是什麼“學”?
30人類個體記憶庫是什麼東西?
47自傳、回憶錄與口述歷史
64口述歷史編纂的“口語形態”問題
81藝術家與口述歷史
92“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叢書”序
102《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序
128《口述歷史門徑—實務手冊》後記
134“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編輯條例(討論稿)
147《花季放映》編後記
161《畫外心聲》編後記
180《散鏡傳奇》編後記
199《陳駿濤口述歷史》采編後記
218採訪胡健先生手記
227關於吳天明:未完成採訪的手記
239長安女子放映隊員集體訪談紀要
251西安電影資料庫72屆員工集體
訪談紀要
259陳燕嬉訪談錄
298李露玲訪談錄
336盧樹坤訪談錄
370後記

作者簡介

陳墨,安徽省望江縣人。1960年生,1982年畢業於安徽大學中文系,1988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現為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中國台港電影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武俠文學學會副會長,文學碩士,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指導研究方向:中國電影史。

後記

這個集子中所收的,是我從事口述歷史工作8年來的一些零星文章、筆記和訪談錄整理文稿。都與口述歷史有關,比較雜,便以《雜談》名之。
集子中的文章,可以採取不同的分類方式。原先是分為雜談、採訪手記、編纂手記、序與跋、訪談錄等五個部分。責任編輯曹振中先生要求合併同類項,最好是編成四個部分或三個部分,我接受了曹先生的建議,編成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雜談部分,是對口述歷史的一些思考,包括《大家來做口述歷史(代序)》、《口述歷史能為歷史學貢獻什麼?》、《口述史學是什麼“學”?》、《人類個體記憶庫是什麼東西?》、《自傳、回憶錄與口述歷史》、《口述歷史編纂的“口語形態”問題》及《藝術家口述歷史》等。這些不是學術論文,是思考隨筆。
第二部分序跋及編纂說明與後記部分,包括我為民族出版社版“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叢書”(4卷本)所寫《序言》,和為中國電影出版社“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30卷本)所寫《序言》。這兩個序言,是我參與的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工程第一期、第二期的總結報告,包括策劃思路、實施方法、編纂方面的具體介紹。《‘口述歷史門徑:實務手冊》的《後記》,則是介紹我寫那本書的相關情況,其中有“大家來做口述歷史”的感受和期望。進而,口述歷史檔案編纂,也是這項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同一個訪談錄音,由不同的人整理,會有不同的錄音抄本;而同一個錄音原始抄本由不同的人編纂,會有不同的口述歷史編纂文本。編纂文本的不同,來自編纂者對口述歷史的理解不同。我編纂過四本書,每一本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對編纂過程的把握及反思,有助於對口述歷史工作的理解。
第三部分是採訪札記和訪談錄。做口述歷史,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訪談。我參與的“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工作團隊有一條規範,要求採訪人要為每一個採訪寫一篇《採訪手記》。我採訪過100多人,寫過100多篇採訪手記,主要是介紹受訪人的身份、當時的身體、心理情況,個性特點,採訪的具體日期、地點,以及採訪的經驗和教訓小結。這裡選擇了兩次集體採訪紀要,以及《胡健先生採訪手記》和《吳天明:未完成採訪的手記》,前者具有實驗性,後者是因為受訪人突然逝世,《當代電影》雜誌刊發了紀念專欄,這兩篇《採訪手記》寫得更長且更細。書中收錄的幾篇《訪談錄》,分別在《當代電影》和《人民藝術家》雜誌發表,限於雜誌欄目的篇幅,無論原始訪談文本有多長,都只能整理編纂出1萬至1萬5千字的文稿發表。訪談文稿的呈現形式,對文稿的選擇與刪減,不僅與雜誌及其欄目的具體要求有關,也與整理編纂人的口述歷史觀念和方法有關。將這幾篇訪談錄收入集子,是想列舉編纂整理實例,增加可讀性。
這部《口述歷史雜談》能夠結集出版,要感謝我的妻子朱俠。這些年,我從事口述歷史採訪、編纂和研究工作,她不僅是堅定的支持者,還是熱心的推廣人。上一本《口述歷史門徑:實務手冊》就是她幫我聯繫出版社、聯繫責任編輯,這一個集子又是由她主動幫我推薦給海豚出版社的社長俞曉群先生。
我早就聽說過俞曉群先生。讀過他在遼寧教育出版社和海豚出版社主持出版的諸多好書,從“新世紀萬有文庫”和“海豚書館”中獲益良多。也讀過他本人的著作,如《蓬蒿人書語》、《人書情未了》、《前輩》和《那一張舊書單》,深知這位抱負非凡的出版家,是個厚意痴心的愛書人,也是個視野寬廣的愛知人。俞先生願意出版此書,是這本書的幸運,也是我本人的幸運。感謝俞先生!
感謝責任編輯曹振中先生!感謝他敬業樂業,清晰的編輯思路,認真細緻的工作作風;也感謝他和風細雨,有很好的建議而不強人所難。
感謝所有的受訪人,感謝他們的坦誠和作;感謝所有曾和我一起工作的搭檔及團隊夥伴;感謝所有與這本書相關並付出過智慧和辛勞的人!

序言

明眼人一看即知,這個標題是借來的。美國口述歷史家唐納德·里奇的名著被王芝芝、姚力二位將其第二版譯成漢語,書名即《大家來做口述歷史》(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這個翻譯好。
借用這個題目,是想說這么幾個話題:口述歷史是什麼?大家來做口述歷史是否靠譜、是否可行?為什麼要做口述歷史?口述歷史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孩子:爸爸,你上學的時候,要是沒考好,爺爺會不會打你?
爸爸:爸爸上學的時候啊……
孩子與爸爸對話,爸爸講述自己小時候的故事,這樣的事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而這,就是自然形態的口述歷史。如果孩子或爸爸或旁邊人將孩子和爸爸的對話用攝像機、錄音筆甚或手機記錄並保存下來,這就是“做”口述歷史。
可能有人覺得:這樣解釋口述歷史,未免太過簡單隨意。我就換一種比較正式的說法。口述歷史是什麼?在我看來,口述歷史是人類知識和經驗傳承的一種方式,也是人類求知的一種路徑。按照這一界定,那個孩子與爸爸的對話中,涉及的問題包括:爸爸上學的時候是否有沒考好的情況?假如沒有考好的話,爺爺會不會打?對於這個孩子而言,這就是在求知,在學習人生的經驗,尋求成長的知識。其中或許還暗含了對爸爸因為自己考不好就打人的不滿。
什麼是口述歷史?這個問題並無標準答案。對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進行訪談,將他們參與歷史大事件的經歷和見聞記錄下來,當然是口述歷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早期口述歷史工作,就是以此為依據的。英國口述史家與社會學家、社會史家合作,對產業工人、城市女僕進行訪談,讓歷史上的“沉默的大多數”發出自己的聲音,同樣也是口述歷史。也就是說,產業工人、城市女僕這樣的普通人,也可以成為口述歷史的對象。他們的人生經歷、人生故事和人生見聞,也能夠成為社會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做,就把口述歷史的對象和範圍大大擴展了。如此一來,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就有了依據。
作為一種求知路徑,口述歷史無非是就個人的人生經驗和知識進行提問、對話、訪談和記錄。如果我們真的有心求知,了解每一個人都是社會化的產物,都是社會與歷史關係網路的一個結點,都會接受社會與歷史的影響並對社會和歷史有一定的作用,就不難進行推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口述歷史對象,大家都可以做口述歷史採訪人,這事確實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我是說,口述歷史,或“做口述歷史”,這事一點也不神秘。另一方面,隨著經濟條件及科技水平的提高,照相機、攝像機等記錄音像的器具不再是奢侈品,能夠記錄音像的手機幾乎已經普及,記錄並收藏口述歷史訪談,一點也不困難。因此說,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在理論上說,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
現實的情況是:大家並沒有來做口述歷史。這也是一個證明。最應該做口述歷史的單位,如國家各級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地方志辦公室、行業志辦公室、黨史徵集辦公室,大學社會科學院系以及相關研究機構,做口述歷史的單位似乎不多。這證明:我們仍然是習俗專制的產物,習慣於排排坐、等果果,沒有上級通知甚或最高指示,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崔永元先生髮現我們全國的口述歷史館藏數量還比不上國外的一所大學,感到非常震驚和氣憤,質問:我們不該感到這很可恥?沒有人回答崔先生。他再生氣,也還是白搭:我們習慣於忘卻歷史的災難和傷痛,漠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冷凍歷史的記憶和思考,麻木歷史的大腦和心靈。在我們的社會中,有太多沒有歷史的人。如此人群,自然沒有歷史。
好的一面是,在我們的社會中,一直有人在默默地或有聲有色地從事口述歷史工作。近些年來,從事口述歷史工作的單位和個人明顯越來越多。魯迅先生說: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這話還可以接著往下說:有人從沒有路的地方走出路來,跟著走這條路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從這一角度說,我們不必生氣,更不必悲觀。現在的未來在現在,現在還在,口述歷史還來得及做。現在去做,就不會向未來交出歷史白卷,不至於無顏見先輩和子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