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唇焦裂

症狀名。口唇乾裂,或紅腫,甚至裂口出血而表面乾焦。多為脾胃積熱、陰津不足或燥熱傷津所致。

中文名稱口唇焦裂
英文名稱dry and withered lips
定  義口唇黏膜嚴重乾燥,脫屑、開裂的表現。
套用學科中醫藥學(一級學科),診斷學(二級學科),診法(三級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口唇焦裂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一、病因病機,二、分型論治,三、其他療法,

概念

口唇乾裂,或紅腫,甚至裂口出血而表面乾焦。

解讀

口唇焦裂,《證治準繩》稱“唇腫裂”;《張氏醫通·唇》中有“唇裂”、“唇燥裂”之名。“唇焦”與“唇裂”病因病機相同,故本篇一併討論,合稱口唇焦裂。

中醫套用

一、病因病機

1、脾胃熱盛
多因熱邪入里或多食辛辣厚味,脾胃熱盛,唇失滋養,產生口唇焦裂。
2、陰虛火旺
多因急性熱病耗傷陰液,或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過服溫燥劫陰之藥,導致陰虛火旺,火炎灼口。

二、分型論治

1、脾胃熱盛
臨床表現:口唇紅腫,有裂溝,伴見大渴飲引,多食易飢,或口臭,大便秘結,舌紅苔黃厚,脈洪大或滑數、沉實。
治法:清泄脾胃實熱。
方藥:清涼飲或滋唇飲。清涼飲:玄參、麥冬、菊花、青蒿、白芥子、生地、車前子。滋唇飲:生地、鮮石斛、竹茹、石膏、當歸、白芍、生甘草。
2、陰虛火旺
臨床表現:唇赤乾裂,顴紅,潮熱盜汗,虛煩不眠,小便黃,大便秘結,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滋陰地黃丸。熟地、山藥、山茱萸、五味子、麥冬、當歸、菊花、枸杞子、肉蓯蓉、巴戟天。

三、其他療法

主穴:人中、地倉、承漿。
配穴:胃熱津傷加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陰虛火旺加腎俞、太溪。
操作:諸穴均按常規操作。人中向鼻方向斜刺0.3-0.5寸,地倉向頰車方向透刺,承漿向舌部斜刺0.5-0.8寸,胃熱津傷瀉胃俞、脾俞,補足三里、三陰交。陰虛火旺針用補法。背俞穴不得直刺、深刺,以免傷及內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