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利咧

口簫,黎族吹奏樂器。黎語稱利列。流行於海南省黎族地區。外形和嗩吶桿相似。

口利咧(黎族)口利咧(黎族)
在海南島五批山區的黎族村寨里,流行著一種像小塔一樣的竹製豎吹樂器──口利咧。每逢傳統節日,民間藝人們常常吹著它從各個村寨來相聚。由於吹奏時有非常巧妙的換氣方法,有人甚至能沿途吹奏幾公里遠,樂聲也從不中斷。   口利咧為黎語音譯,又稱“口簫”,是黎族人民喜愛的單簧氣鳴樂器。相傳已有幾百年歷史。外形和嗩吶桿相似,是用若干節大小不同的短竹管,由小到大套接而成。每節上都開有一個圓形音孔。原始的口利咧僅有5孔,到了50年代, 流行於樂東、昌江和東方一帶的西路口利咧,多為六節六孔,全長約22厘米,在上端竹管上開有一個隙口,插入麥桿或樹葉等為簧片,可吹出8個音;流行於通什、保亭一帶的東路口利咧,則為七節七孔,但最上一孔作為裝飾用。吹口在最細的一節上,三面剖開隙口,中間的小薄片作為發音的簧片。目前,民間常用的口利咧,多為七節六孔。傳統的簧片是用竹片削薄後綁在竹管的背面,如今已改用蘆葦片。 口利咧多為吹奏者自製自用,因製作者取材和需要的不同,製成的口利咧也有六、七、八、九孔之別,調子也各異,其長短、大小也不一,既有像鋼筆那樣大的小口利咧,也有像低音嗩吶那樣長的大口利咧。使用的簧片,有的像西洋樂器單簧管的哨片,也有使用嗩吶哨的,真是多彩多姿。口利咧的音色類似管子的高音區,明亮而富有特色,非常動聽,富於歌唱性,宜於表現歡快、熱烈的曲調。低音豐滿、圓潤,中音清晰、柔和,惟高音尖銳、單薄。吹奏口利咧,方法基本與小嗩吶相同,用氣息控制音準和音色,並吸收了單吐、雙吐、花舌、滑音、斷音、頓音等不同的技巧。民間常用於為女聲歌唱伴奏。 黎族人民非常喜愛口利咧,不論是在務農的路上,還是在放牧中,或是在喜慶的場合里,都要吹奏口利咧;在水稻下種以後更要吹奏,黎家認為它會使稻子長得茁壯,獲得好收成。黎族青年對口利咧更懷有特殊的感情,它是戀愛時必不可少的“紅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